APP下载

用传统文化引领高校校园文化建构探微

2017-05-20李娟红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李娟红

[摘要]当今社会,高等教育不断发展,校园文化的建构也逐渐完善,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突出表现在大学生群体的失范行为的出现。考察發现,该群体行为的失范主要表现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个方面。这些失范行为的诱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其根本原因却是传统文化在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的缺位。基于此,对传统文化材料的发掘整理并有效利用,定能弥补当前高校校园中传统文化缺失的遗憾,并将对改变高校校园思想道德教育的积弊大有裨益。

[关键词]传统文化;高等教育;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5-03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姚海涛(2009)认为它包括物质、制度、行为、精神四种文化基本形态。这个文化体系的建构和完善,需要多方材料的支撑,而文化基底的夯实更是重中之重。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而载体丰富,对其精神内涵的进一步发掘、推广,对当今校园文化的建构将大有裨益。

一、大学生群体失范行为及原因的初步观察

1.大学生群体行为失范现象

作为一线教师,笔者认为,大学生群体的行为失范的集中体现,主要在到课率低、考试作弊、用语不文明三方面,这在网络上的海量相关信息及近几年相关的问卷调查中也得到有力证实。

一是到课率低。据报道:南京师范大学体科院实行“对名入座”式点名、文学院实行拍照查缺,华中科技大学文学院实行上、下课拍合影比对查缺,武汉长江商学院新闻系“网络新闻实务”课堂采取微博点名,吉林大学珠江学院计算机系老师专门研发出蓝牙点名系统,厦门多所高校实行指纹刷卡,等等。不同学校的点名手段花样繁多,不一而足。该盘点从侧面反映出到课率低已成为目前大学课堂教育的突出问题之一。

二是考试作弊。无可否认,尽管各高校近几年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考试舞弊行为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惩罚措施,但这种诚信缺失行为仍然屡禁不止。陈巍(2010)使用科学的问卷方式对大学生作弊现象进行了调查,在有效问卷统计结果中:35.8%的学生认为作弊现象非常普遍,49.2%的学生选择了较普遍。而周鸿渐(2015)对目前大学生作弊现象的形式、原因做了分析,认为:目前大学生主要通过交头接耳、伺机偷看、随身夹带、请人替考、传递试卷、约定暗语等方式作弊,基本上涵盖了大学生在考试过程中徇私舞弊的现状。这种现象严重影响了考试的可信度,败坏了学风,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是用语不文明。用语文明本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但作为一线教师,笔者发现在大学校园里,用语不文明现象屡见不鲜,用语不文明似成普遍现象,是大学生个人素养缺位的典型外化特征。

而以上三种主要失范行为实际是信仰、诚信、个人素养等个体人格、道德因素局部缺失的突出外化表现。

2.行为失范现象原因分析

一是新媒体信息传输的影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化。微信、微博、APP软件等新媒体形态通过手机、互联网向用户提供信息服务,且较之传统媒体,这些方式功能更完备,其“短”“平”“快”的传播模式更能突破地缘、时间局限,使信息传播的渠道更通畅。在这些传播行为中,发布主体决定着输出信息的内容和质量,时政热点、家长里短、情感话题、见闻趣事都可成为内容主体呈现出来,缺乏传统媒体的准入门槛。新媒体传播形式和内容的这些特点在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负面影响。

同时,新媒体“过分依赖症”侵蚀着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以手机为例,2016年1月发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新网民最主要的上网设备是手机,使用率71.5%;2015年新增加的网民群体中,学生群体占比为46.4%;20-29岁年龄段网民在网民群体中占比最高,达到29.9%;在职业结构上,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最高,为25.2%。这种过分的依赖使他们失去了学习与理性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一步加剧其人文素养的缺失。

二是学校德育教育的影响。在校园文化建构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而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得不到应有的观照,即使有相关制度的构建,也只局限在学生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层面上,缺乏对其精神文化的真正改造。长期以来,我国校园教育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主要依靠《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学生守则》《弟子规》《论语》以及《中国革命史》等,对学生实行更多的是道德说教式的教育,缺少新颖的、生动形象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案例引导,陈旧的教育语言势必给学生僵化的“脸谱”之感,很难完全达到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尝试新的方式,积极拓展案例和引导材料。

综上所述,大学生群体出现以上行为失范现象的诱因是多方的。但究其根本,是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校园文化建构中的缺位,传统人文素养在大学生群体中的缺失导致。中国传统文化是道德文化培育的土壤,它的缺位导致信仰危机的出现,使得大学生群体学习源动力不足,缺课、逃课现象日益严重,考试时要分、作弊等不良现象随之滋生;而传统人文素养的缺失,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外化突出特征即在社会、网络不文明语言使用的误导下,在个人情绪需要排遣时,没有积极、努力地找出合适的渠道,却把说脏话作为发泄通道。要根治这些失范行为,就必须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着手。

二、传统文化引领校园文化建构的价值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价值体系核心的社会文化。它所提倡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均以提升个人道德修养为第一要义,道德至上是它的价值取向、文化精神的精髓。用这种特质的文化去引领高校校园文化的建构,一定能有效帮助大学生群体抵制上述负面影响,并从根本上改变行为失范现象。

1.能从根本上有效改善高校的德育现状

高校课堂教育内容、德育教育方式的陈旧,是造成大学生群体行为失范的主要的、直接的原因。对传統典籍语料的发掘并有效利用,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善这种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改善课堂教学内容陈旧,增强趣味性。前文提到,高校教学中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到课率不高,这固然与学生信仰缺失导致学习动力不足有关,但若教师能想办法提高课堂的生动性,一定能对问题的改善有所助益。传世典籍中的丰厚材料是有效改善这种陈旧的丰厚资源。以产生于魏晋南北朝以后的文人笔记为例,其中有不少表达古人学术观点的短论和札记,体现着士人的学术观点及其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考索,对其进行系统的整理、爬梳,定将为学科理论知识体系的建构有所助益。笔记文本对传统士人的人格理想亦观照颇多,得益于其俗文学性质,这类材料多以奇闻轶事的记录和对奇人异士的描述出现,生动有趣、哲理深刻,且学生在课外接触较少,若能把它们有针对性的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不但能大幅度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2)改善高校德育方式的陈旧,提高效度。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建设主要依靠规章制度,僵化的、教条式的教育难免使学生厌烦,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传统文献材料的挖掘,或可弥补这个遗憾。以产生于魏晋南北朝之后的文人笔记为例,其“以内容论,主要在于‘杂:不拘类别,有闻即录”,其中不乏从道教文化本位出发的道教济世小说:有神仙对自然灾害的拯救、神仙对社会灾难的拯救,还有度人成仙——即对个人的救赎。在这类小说中,儒家所倡导的“忠”“孝”“节”“义”等人格理想同样也得到体现,甚或成为获得神仙救助的基本条件,更为这些道德标准蒙上神秘色彩,其道德教化意义不言而喻。文人笔记把古代士人最本真的思想寄托于“无稽”的故事中:或寄情于戏文折子,或寄情于狐仙鬼怪,或寄情于游历过程中耳闻目睹的奇闻轶事,生动地展现着儒家传统道德所提倡的和谐思想、义利观、忠孝思想、诚信思想、仁爱思想。这些奇闻轶事生动有趣,体现着传统士人崇高的理想和品格。若能把这部分材料摘录出来,分门别类地编成白话读本,在校园中推广开来,一定能潜移默化地为在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注入正能量。

2.树立大学生群体的文化自信,从而影响其文化选择、提升其个人修养

郝桂荣(2015)在辽宁省10所高校中针对大学生文化观现状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数据表明,不认同传统道德的学生占总数的35.8%,甚至还有7.1%的学生认为传统道德纯属封建毒瘤;近20%的大学生缺乏对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自豪感;52.3%的学生不能自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70.9%的被调查对象表明喜欢看《来自星星的你》《速度与激情》等外国影视剧。这些数据足以表明,传统文化在大学生群体中影响日益式微,传统道德文化在他们的道德观中现状堪忧。而传统文化的普及,能为该群体个人素养的提升和道德培育的形成提供充足的养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树立文化自信。上文的不认同状态实际是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缺乏客观的认知所致。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个高峰,其文字、典章制度、哲学、宗教、科技、文学艺术等曾走出国门,形成具有相同文化特质的中国文化圈。中国的科技曾遥遥领先于世界各国:十进位制计数法、正负数的概念以及运算方法都是我国数学的早期发明;地图学、地貌学、地震观测都曾在世界地学史上处于领先地位;中医学在世界医学界独树一帜;炼丹术是中国化学的原始形式。故青年大学生树立文化自信并自觉传承,能为提高个人修养提供源动力。

为个人修养提升提供丰厚土壤。个人修养,有文化素养和人格修养之分。我国的文学艺术也对世界闻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如袁长江(2003)所说:“一方面,以其本身的特异性为世界文艺大花园增色;另一方面以其特有的思想价值和技巧技法对世界闻名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诸子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均为世界文艺发展史上绮丽的瑰宝,对这些传统文化的修习,一定能大幅度提高个人的文化素养。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倡导的慎独、谦虚、中庸、温、良、恭、俭、让是个体人格修养提升的重要因素;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是一种伦理文化;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返璞归真,在失意时求得精神的自足和平衡,求得自我;佛家的主张则是无牵无挂,是一种精神上的终极解脱。不同文化在不同的人生境遇中,可通过不同的方式起到纾解情绪,求得内心平静。

为个体的道德培育提供充足养分。个人修养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为个体道德培育提供养分: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亚里士多德都曾对文化与价值观的关系做过讨论,不同程度地认同民族文化对个人道德形成的基底作用。在我国的古代,也有不少思想家探讨过文化与道德的关系。《周易·系辞下》有“穷神知化,德之盛也”的说法,明确阐明道德孕育于文化的观点,先秦诸子、尤其是孔子都对科学文化与各种技艺间的互融关系持肯定态度。而且从宏观上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文化,强调伦理秩序,传统文献可证。《大学》有“三纲八目”,《论语》的核心“仁”,《中庸》的“天命”“道”“诚”“孝”“仁”“义”“勇”,均为个体道德培育的重要方面。

可见,用传统文化引领高教校园文化的构建,能使大学生群体树立高度的文化自信,为个体文化和道德修养的培育和提升夯实基底。

三、结论

综上所述,用传统文化引领高等教育校园文化的建构,必将对改善目前大学校园中存在的一系列不良现象起到关键作用。笔者认为,这一目标的实施需注意以下两方面:

1.在高校校园中普及传统文化

一是设立专门的经典诵读课程、活动。对经典文字材料的诵读,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而传世文献中语言的洁净精微,又可纯洁校园日常用语。通过设立专门的经典诵读课程,设置经典朗诵活动,是提升学生人文素养最直接的方式。

二是选择、编辑白话读本并普及。在日常教学之余,可发动人文学科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趣味性强、有教育意义的传统典籍,编成白话读本,在校园中推广普及,潜移默化地助益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

2.有扬有弃,有效利用

文人笔记作为文人的随性之作,其中的随笔记录在反映一时一地人文背景、史实的同时,也免不了在作有些论断时有臆测成分,甚至有些作品为了粉饰某事、保护某人,而做出了颠倒是非的记录,这就需要我们证之以同时代的各种语言材料,明辨是非,甄别正伪。

责任编辑:高士林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校园文化传统文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