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状况分析

2017-05-20钟丽杨志军缪玉静

领导科学论坛 2017年3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

钟丽 杨志军 缪玉静

[摘要]制度认同的实质是人们基于对特定的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政治感情上的归属感。认同制度的民众会从内心产生的一种对制度的高度信任和肯定。大学生是优秀青年的代表,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是测量政治稳定的一个核心指标,因此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状况,提升他们的认同度具有重大意义。本课题组对在校学生开展了调查问卷,并在客观分析调查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路径办法。

[关键词]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原因分析;路径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103(2017)03-0050-03

一、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现实意义

党的十八大强调,要把制度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而衡量制度优越性的标准之一就是社会成员制度自信的水平。制度自信的实质就是提升社会成员对所属制度的认同、信仰及行动取向受制度影响的程度。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树立他们的制度自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一,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执行的规范性。制度只有得到价值观念上的认可和行动上的支持,即有效地内化为自己的价值尺度和行为准则之后,才能真正成为一条维系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纽带,大多数青年能在这个制度框架内按照制度的要求行事,制度才会管用实在,执行顺畅;其二,引导社会其他群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大学生群体是先进思想的代表,他们对意识形态的认同会对社会其他群体起着示范效应,而当社会大多数群体在心理上逐渐认同社会制度时才能使该制度取得合理性与合法性;其三,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社会成员以制度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反过来制度又从社会成员的理性和情感上的认同中得到滋养和巩固。

二、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状况

为有针对性地提出增强当代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的策略和途径,本次问卷调查以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2015级本科在校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共发放500份问卷,累计回收441份问卷,问卷收回率88.2%。调查内容涉及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优越性的比较认识、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利益受益者范围的认识等与社会主义认同感密切相关的若干问题。在进行问卷调查时,采取了不记名形式,其中,理工科大学生362人,占总人数的82.09%;文科大学生79人,占总人数的17.91%。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组成整体知晓度较高

调查问卷在回答你是否了解社会主义制度内涵问题时,有66个学生(占14.97%)选择了非常了解,有300个学生(占68.03%)选择了比较了解,其余则选择了“不清楚”。在回答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否认同问题时,有199个学生(占45.12%)选择了“很认同”,225个学生(占51.02%)选择了“基本认同”,仅有17个学生(占3.85%)选择了“不认同”。可见,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理论组成体系及组成部分的知晓度较高,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理论基础有较深的了解。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组成的情感认同度较高

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中间环节,它是认知认同的深化,是行为认同的基础,一旦形成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并能促进和影响价值观认同。调查问卷在回答“您是否认同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一切成果归根到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产物”问题时,有185个学生(占41.95%)选择了“很认同”,241个学生(占54.65%)选择了“基本认同”,仅有15个学生(占3.40%)选择了“不认同”;在回答“您是否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问题时,有199个学生(占45.12%)选择了“很认同”,225个学生(占51.02%)选择了“基本认同”,仅有17个学生(占3.85%)选择了“不认同”;在回答“您是如何看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时,选择是“一种好的制度”的学生有314人(占71.2%),选择“不怎么样”的学生有65人(占14.74%);在回答“您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不是目前我们应该坚持与追求”的问题时,坚定“是”的学生有320人(占72.56%),而持否定态度的学生有34人(占7.71%),对此持观望态度的学生有87人(占19.73%);在回答“國内外有人攻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时,您将持怎么样的态度”的问题时,有321个学生(占72.79%)会为之辩护。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的情感认同度高的结果,不仅表明了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科学性、先进性,更体现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观点的认同。越是了解一种制度,越是赞同这种制度的理论观点,就越对这种制度有更高的情感认同,所以要想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的认同度,不仅要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知晓度,还要提高大学生对其理论观点的认同,进而提高情感认同。

3.部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缺乏深刻的理解

调查发现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理论体系的认同总体较高,但部分学生对于有些核心观点存在怀疑,认同度不高。比如部分学生表示理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意识形态上的区别”但表示“这两种制度在现实状态上的区别不太好说”。部分学生怀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的优越性”,“是否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领到中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否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等等。针对“获得感”调查问卷在回答“您认为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直接的受益者”的问题时,有125个学生(占28.34%)认为受益者为“全国人民”,197个学生(占44.67%)则认为是“大部分人”受益,而认为是“一部分人”收益的也有119个学生(占26.98%)。

三、影响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要因素

1.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积极因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设计的科学性。罗尔斯曾在《正义论》中提到公平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价值。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一个客观因素是制度设计的科学性。而最终评判制度科学性的标准在于它是否公平正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与我国具体国情、历史文化条件以及执政党的执政理念密切相关,以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崇高的理论品质为指导思想,创造性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适应我国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客观要求设计出了一条既不同于西方国家也不同于苏联等国家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一套符合国情、设计独特、客观科学、有力推动中国发展进步的社会制度体系。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政治立场的鲜明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讲话中,特别强调了“对人民的责任”,明确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以人为本,维护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此鲜明的政治立场指导下,我们的党和政府面对就业形势的压力,能够较好地解决不同层次、不同学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这也是目前大学生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原因之一。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实效性。制度的实效性体现在执行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对社会重大现实问题的有效解决、对人民利益诉求的正确表达会直接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它的认同。制度实施三十多年来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保持经济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高,作为当代大学生们也亲身经历着这一切,感受着这一切。“用事实说话”最能令大学生信服。

2.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消极因素

(1)制度理论形成的历史性与主观认知的现实性之间的矛盾。当代大学生并没有完全经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形成的各个历史时期,因此制度本身形成的历史过程与当前大学生所处时代不具有同步性。表面上看,这种不同步性导致的抽象地记忆和机械地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的思想方法,能让当代大学生基本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观点,事实上并不能促使他们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纳入到自我独立思维中去加以理解和认同,最终导致认知的肤浅化和片面性。

(2)各种社会问题造成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伴随改革开放中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一些社會问题,如腐败、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国产业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也随之显现,这些问题不仅会激发社会冲突和动荡,也会降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当代大学生的吸引力,使他们对社会主义最终能否解决效率、公平、公正的问题产生了动摇,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产生疑问。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其理论体系宣传方式的滞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提升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度的主要途径。然而,正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所指出的,“面对新的变化和新的情况,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还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学科建设基础比较薄弱,课程内容重复,教学方式方法比较单一,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针对性、实效性不强。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素质有待提高。一些学校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管理不到位的情况”。

四、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的路径建议

1.外在引导机制

(1)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体系教育。任何时候意识形态工作都不能放松。近年来,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高校尤其是一些独立院校从就业的角度考虑更倾向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学科以及基础学科上做更多投入,在思治教育专业的师资力量及经费投入上比较疏忽。同时,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方价值观的侵蚀,当代大学生受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干扰越来越严重,在此背景下更需要不断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地位,持续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和经费投入,才能切实有效地将刚性的政治引导内化为大学生的信仰追求,使大学生们内心真正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2)提高思政教师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从调查看,部分大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缺乏兴趣的主要原因是课堂教学环节单调、陈旧、死板,所以我们需要加强思政教师教学方法上的创新,并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让大学生在学习制度理论时能与实际问题相结合,不断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教学环节中多增加当下典型的社会案例分析和实事辩论等,从而引导学生关注和了解国内外形势政策,启发学生思考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领导下党和政府的应对举措的有效性,深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心认同。

(3)全面构建全民社会主义制度教育体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及理论体系的认同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以及校园文化教育的同时,还需要同步开发其他渠道以建立认同制度的大环境。首先,应该建立和健全高效的大众媒体宣传途径,有序策划针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各种宣传方式;其次,应该积极引导各社会团体参与到社会主义制度及理论体系的宣传教育中来。

2.内在自省机制加强大学生个体对主流政治文化的学习。

大学时期是青年学生政治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段,当下正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建设初期,西方的意识形态,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以及“极端个人主义”等借助各种网络媒体介入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加之在我国在政治民主化进程中客观上存在一些不民主甚至反民主的行为和社会现象销蚀了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因此要从根本上加强大学生个体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为核心内容的思想观念体系的学习,才能由他信认知内化为理想信念。

3.实践强化机制

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深化制度认同的重要作用。个体政治参与的状况与其对所处的社会制度的认同状况是相互影响的。

实践出真知,课堂的理论教学带给学生们的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浅表性认知,只有加强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走出象牙塔,走进历史,走近现实生活”才能实现他们对制度的情感认同。比如,建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理论认同感。发挥校园媒体作为宣传社会主义制度及理论体系的主阵地作用,持续营造浓烈的学习氛围,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同时还需要发挥高校社团活动的引导作用,通过组建社会主义制度研究小组,组织学术报告会,实事辩论赛,知识竞赛等活动不断深化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各高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利用寒暑假带组织学生开展“红色旅游”,在牢记历史,珍惜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和感受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伟大成果中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责任编辑:高士林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当代青年的“小目标”,该如何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国梦关系探究
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发展方向
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途径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