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学的“功利”与“公益”

2017-05-20陈培��

关键词:功利语文素养公益

陈培��

摘 要:目前,语文教学仍然还是为“考”而教,只教“考”的内容;课堂教学目的“模糊”;语文教学方式“理科化”;语文考试内容“同一化”;选修课程的“虚设化”……学生对语文学习的急功近利,缘于教师教学的急功近利。语文教学应该是长期的一个渐进的过程,它屏弃的是“功利”,强调的是“厚积”;摒弃的是“灌输”,强调的是“默化”。

关键词:语文;语文教学;语文素养;“功利”与“公益”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7-011-1

当前,从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到学校的一线的领导,无不把“均分”作为最直接、最有效、也是广大教师最为认同的考核方法来考核我们的语文教学。因此,在这种评价的导向之下,追求分数,也便成为语文老师最高目标。

那么,我们的语文老师,目前是在如何进行语文教与学的呢?

只教“考”的内容。

虽然,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也认识到了阅读的重要,但不少学校领导仍然认为,在现有的高考模式下(江苏考试模式),在只计算语文数学外语三门总分的背景下,语文与数学、外语学科相比,属于可以“放心”的一门学科。因为,再怎么考,语文的分差总不会太大。课外书籍不考,那讲了也是白讲。这几年江苏高考文科考名著阅读,于是学生只看考纲上规定的那几篇名著,其余的便无人问津。理科的学生更是连碰都不碰,原因只有一个:不考。像文学常识,以前高考时考,学生对文学常识多少都有一定的了解。现在高考不考了,于是,老师也就不教了。问到一些常识性的问题,学生头脑中也是一片空白。据统计,学生家长在考虑给孩子的课外补课时,语文是从不加以考虑,补课的也几乎是“0”,属于“不用考虑”之列。

教学目标“模糊”。

课堂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一节课应该达成一个什么目标,达到一个什么目的,施教者心中不是很清晰,以己昏昏,怎能使人昭昭?固然,现在不备课就上课的现象比较少,但一上课,不少的语文老师就信马由缰,一堂课就在“侃侃而谈”中结束了。甚至用相当长的时间去介绍一些作者、人物的趣闻逸事,向课外的拓展,也就失去了一个限度。或许学生在课堂上是笑声不断,但学到了什么,却是云里雾里。

阅读教学的目的也不明确,指导不够。阅读课去图书馆是“随意放羊”。对读什么、怎么读,都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导。作文教学更是如此。一个作文题,小学写,初中写,到了高中还写。难怪学生写起作文来,记叙文离不开雨中送伞、住院补课、考试失败……议论文离不开屈原、司马迁、韩信……固然,三点一线的生活使得学生生活贫乏,所学的东西,又与学生现状有较大的差距,学生没有生活体验,所以,写起作文来,也就只能围绕校园转、家庭转、老师转了。作文虽然每学期有总体目标,但分解落实不够具体。往往是记叙文、议论文交错进行。可训练时,又像挖井,还没有见到水,就到另一个地方去挖了。学生作文水平长时间停留在一个平台上,没有发展,没有提高。乃至于到了高三,还在强调作文的“范式”,还在“合格”上下工夫,而不是在“深度”上做文章。

语文教学方式“理科化”。语文学习向理科学习,支解课文,变为一个个似是而非的选项,让学生去猜去蒙。对本应重视的思维拓展、语言训练、合作交流……关注不够。按理,语文应该是一门“多向性”思维的学科,可由于答案的“标准”,语文学习也有了程式。考时的作答,也是理科的形式。先怎么样后怎么样,一个模式,没有个性可言。基础知识的学习,以选择题为主要的训练样式。四个选项中选一个,反复强化、练习,不愁考不到。所以,高中三年,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基本上就是练习加练习,语文的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工具”。只要能选对(更多的时候靠“蒙”对)也就代表了语文学习的方向。名人名言套用,反复出现话题中的关键词,一篇毫无个性、毫无思想的文章也就形成了。作文也成了“八股”文,追求华美语言的表达,凸显的是学生思维的苍白。

考试内容“等同化”。学生刚刚进入高一,就用高三的内容考学生,不问学生的学习实际,也不问学生有没有接触到类似的知识,反正就是“考”,管他学没学呢。因此,同一张语文试卷,可以考高一的学生,也可以考高二的学生,当然也可以考高三的学生了。例如诗歌鉴赏题,高一考,高二考,高三也考。诗歌鉴赏本来就是要求比较高,高一的学生还没有入门,对诗歌鉴赏的方法还无从没有感性的认识,更别说是鉴赏答题了。用这样高难度的考试内容来要求高一学生,不是急功近利又是什么呢?真可谓是赶鸭子上架。学生碰到这样的考试题目也是狗咬刺猬——无从下手。

语文教学方法“同一化”。除高三外,部分教师(尤其是有了一定年龄的老师)的教学观念根本没有改变。尽管大多数学校都为各班级安装了多媒体,但真正使用的為数很少,除非是对外公开教学活动课。其实,对于多媒体的使用,老师们并不是不知道它的好处,而是怕“麻烦”,怕完不成教学任务。所以,宁愿舍弃不用,围着课本转,以为,把课本教完,语文教学的任务也就完成了。

上述现象说明:语文学习不宜急功近利,基础年级的考试不宜全部套用高考试卷样式和高考要求。应结合一段时期的教学重点命题,要让学生觉得学了有用。考了的,就是学过的;拓展的,也跟学了的有密切的联系。切忌让学生觉得学不学无所谓。尤其作为导向性评价的工具——试卷,出题一定不能随意。每套试卷,一定要给学生以新鲜的刺激,让学生感受到研究的乐趣。例如考查文言虚词,我们不要把结果直接呈现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从学过的文言文中去归纳,教师通过考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评讲中再补充完善。

总之,语文教学应该是公益行为,而不是一种功利行为。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不能靠突击、强化去取得成效。语文素养靠的是长期的积累,在潜移默化中才能形成。

猜你喜欢

功利语文素养公益
功在自己,利及他人
公益
公益
公益
公益
时事资源让高中语文课堂锦上添花
开放教学,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开展高中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功利社会话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