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培育全球城市农业研究
2017-05-20张占耕
■张占耕
上海培育全球城市农业研究
■张占耕
一、与全球城市相适应的全球城市农业
(一)建设全球城市必须关注农业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经济、金融、科技和航运中心,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我国最有必要也最有可能与纽约、伦敦、巴黎、东京一样,成为震撼世界的全球城市(也可以称作为世界城市),为我国和世界的社会经济作出更大的贡献。将上海建设成全球城市,早在本世纪初已成为沪上不少学者的期盼,周振华等学者都发表了有关的论文和著作(周振华:《崛起中的全球城市》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张占耕:《建设东方世界城与上海郊区城市化》,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2)。国务院《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正式发布,意味着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上海全球城市的定位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规划,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将进入实质性启动阶段。
“全球城市”(Global City)的概念由美国社会学家萨森(Sassen)于1991年首次提出。对于全球城市的概念,一般人并不完全了解,学界也有不同理解和争议。在内涵方面,有人认为全球城市主要对经济而言,有人则认为涉及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在功能方面,有人认为全球城市只具有某些方面的影响力,有人则认为只是一般影响力不够,需要具有世界范围的掌控能力;在标准方面,有人认为只有最顶尖的城市才可以成为全球城市,有人则认为范围可以更广一些(薛德升、黄鹤绵:《关于世界城市研究的两场争论及其对相关研究的影响》,《地理科学进展》第32卷第8期,2013年8月)。笔者倾向于这样一种观点:全球城市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组织结点,它具有可以引领或掌控全球经济,以及不仅具有与此相适应现代化功能,而且具有全球最佳居住环境的城市形态功能的城市。这种观点揭示了全球城市最本质的特征。
建设全球城市将极大地提升上海城市的功能和产业的能级,需要培育和发展一大批代表当今和未来世界最先进水平的二、三产业。农业被人称作夕阳产业,加之上海的农业资源少,在本市GDP中占比小,建设全球城市,上海是否还需要农业,是否因此农业的地位会逐渐下降,如果还需要保留农业,农业在未来的上海将处于何种地位?这是在上海探索全球城市的发展战略中,不能回避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思考。
(二)全球城市不能告别农业
尽管在城市化中,有种种与农村对立的异化运动,但是城市产生于农村,并与农村有血肉般的天然联系无法割断。无论是秘鲁印加文明时代的奇穆王国的首城昌城遗址中发现的古代蔬菜种植园,还是当代世界上最现代和繁华的纽约大市区内绿油油一片的露地蔬菜,都可以证明这个结论。
市民需要新鲜的绿色食物,必须就近种植;无生命的城市水泥森林死气沉沉,需要农作物提高氧气、调节气候,注入生命的活力(刘娟;张一帆;《伦敦·纽约·东京·巴黎四大世界城市的农业啥模样》,《科技潮》2011年第10期)。
(三)具有全球城市特征的农业
然而,全球城市中的农业,不是一般的城市农业(或者称为都市农业,都市农业是我国学者从日本引入的概念,其实城市农业的概念更准确),而是一种处于全球城市这种特殊的区域,依附于全球城市的特殊功能要求的城市农业,是一种升级版的城市农业。它的特征和功能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和变化的。
保证城市居民的食品安全是古代的城市农业的主要特征。在欧洲城市街边的空荒地,我国古代城墙内的农田,以及城郊服务城市需求的商品种养业均为这类城市农业。
城市农业具有了工业产业特征是近代城市农业主要特征。城市食物需求主要靠城郊,为了提高郊区农业对于城市食品供给的贡献率,城市有必要也有可能,通过近代工业的技术装备以及专业化、社会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影响和改造农业。一方面近代产业中的专业化、社会化、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方式被农业采用,另一方面建立在近代科技基础上的良种种源、化肥、农药,以及拖拉机等技术物质装备逐渐武装农业。
城市农业成为城市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现代城市农业的主要特征。城市与农村之间界限的逐渐模糊,随之出现了农业与非农产业之间、农村与城市之间和农业生态文明与现代城市文明的相互融合和渗透。城市农业成为一种与城市和工业融合的产业。
全球城市的农业是具有全球城市特征的城市农业。一方面,它是世界范围内最先进的农业形态,并对于世界农业发展具有控制、导向和示范功能;另一方面,它是最宜生产和生活的城市形态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对于全球城市的农业,可以直接称之为全球城市农业(Agriculture in Global City)。
二、全球城市农业重新诠释城市农业
全球城市农业是一种升级版的特殊城市农业,在农业的定位、范畴和功能等各方面与一般的城市农业不同,有些需要丰富完善,有些需要弱化取消,有些需要提高升华,为此需要对于其中一些城市农业的概念新的诠释。
(一)突破农业的开放性
相对于大农村地区的农业,城市农业具有较大的开放性。上海城市农业开放性包容性尤其显著,很早提出“面对长三角”、“服务全国”和“放眼世界”的目标要求。但是与全球城市农业的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全球城市的农业是全球农业,参与农业的人才、技术、资本等要素来自全球,运行和配置资源的范围在全球,农业辐射和影响涉及全球,同时又是全球农业发展的标志和范式。
未来上海农业要以五大洋为运行配置资源的大舞台,发展“大洋”农业。从世界农业要素配置运行中,集聚顶尖人才和一流要素,从中寻找机会和方向,并逐渐形成掌控世界农业的实力和能力。
(二)农业的基础性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是基于民以食为天,农业是食品生产的唯一产业;二是农业是其他所有产业的母体。二、三产业的发展,需要来自农业的原料,但更需要来自农业的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多少,又取决于农业可以提供多少剩余劳动力,因此农业劳动生产率决定着整个社会生产率。无论是大农村还是一般城市农业,这都是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体现。
全球城市农业的基础地位,应该在两方面有所突破:
一是由于上海土地资源和农业劳动力有限,通过直接食物产出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作用有限。主要应该通过科技和服务,为提高我国食物生产和劳动生产率,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做贡献,而这方面发展空间十分广阔。
二是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上海还应该体现在提高城市的生态功能之上。农业除了是人类食物生产唯一的产业外,农业环境又是最接近或者与人类生活融为一体的生态的环境。全球城市集聚市民和各种设施,同时又应该是最宜人的居住和工作环境,因此,建设与全球城市相匹配的城市,不可以缺少农业作为人工自然的最重要要素。
农业的基础性,未来全球城市中,一方面体现在为提高全国农业的食物生产率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服务上;另一方面是为建设现代生态城市提供的生态贡献之上。
(三)农业的贡献
全球城市农业贡献体现在农业的四方面的服务上,即为市民、城市、全国和全球服务。其中为市民和城市服务是城市农业区别于一般大农村地区农业的功能;为全国服务,又是大都市农业必尽的义务。为全球服务是全球城市农业的最重要的特征,相对于为市民、城市和全国服务来说,全球城市农业,又有新的诠释。
首先,为一般城市农业所不具备的新的贡献。全球城市农业不仅是世界一流的农业,更主要的是世界农业范围内,具有驱动发展、掌控要素流动、示范引领的功能,即前面所说的在全球范围运行和服务于全球农业。这方面的贡献是一般城市农业所不具备的。
其次,对于一般城市农业的贡献有了新的要求。如对于市民食品需求,具有更为多元(无论外地或外国人群有更大的增加)以及品质和安全方面的要求。如在城市功能形态建设和培育中,农业将由一般的生态要素,提升为城市的生态功能板块,成为城市形态、功能布局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又如提供了为全国农业服务的新路径,即成为我国农业与全球联系的桥梁。一方面将全国的优质农产品和农业要素资源输送世界,另一方面为我国输入全球范围内高端适用的技术、资源和农产品。
(四)农业的产业
如何在土地资源有限的城市中,培育具有鲜明全球城市特色的农业,需要在纵向拉长、横向收缩两方面调整农业产业。
一是纵向扩大两端服务产业。由于土地资源有限,跳出农业区域界限,扩大农业产前和产后服务功能,才能发挥农业的无限功能,才能实现为全国和世界农业服务的贡献。
二是横向收缩中端生产产业。农业产业服从城市居民多元化和安全性需求、美化城市生活、净化城市环境的需要。重点发展米袋子、菜篮子、花瓶子和果盘子等四个子产业,使之利于为城市和市民服务。
三、培育上海全球农业的一些设想
全球城市的建设工程浩大,具体项目的落实有待时日,又需要充分论证。以下为笔者的一些设想:
(一)远东农业交流中心
全球城市农业需要全球范围内农业要素的运行和配置。在上海建设全球农业交易中心十分必要。由于农业区域性特点,全球农业的交流中心也具有区域特点。目前称作为世界农业交易中心的有以荷兰海牙为中心的欧洲贸易圈、以美国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贸易圈。荷兰海牙为中心的欧洲贸易圈的形成凭借其出口量世界第一的蔬菜和花卉,美国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贸易圈的形成凭借其出口量世界第一的大宗农产品。
在海牙、芝加哥之间约有240度,其间120度处可能出现第三个国际性的贸易中心。上海与东京、新加坡等城市均在这个120度附近,有希望成为全球农业交易中心。上海凭借建设全球城市的经济、信息、交通和科技优势,以及面临全世界最大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腹地的我国,完全有条件实现成为世界三大农业国际贸易中心之一的目标。
(二)建设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
科技是农业的核心动力,谁掌握农业科技,谁就掌控世界农业。作为全球城市的上海,具有必要也有可能建设全球农业科技创新中心。现在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已经在上海市和农业部领导的关心下在孙桥农业园区建立起来了。今后要争取上海市、农业部和科技部的大力支持,引进全球一流的农业科技设备,并以此吸引全球一流的农业科技人才,产出全球一流的农业科技成果。
一是农业创新中心要与张江生物技术基地一起组成国内外最大的覆盖生物医药和生物农业的生物技术创新基地,写成生物育苗、生物有益物提取和保健品开发、农业安全检测技术、生物农药重要科技创新源,并成为我国迎接未来生物技术革命的重要研发基地。
二是农业科创中心还要成为多种科技在农业角逐的平台,培育植物工厂、农业机器人等一流技术。
(三)集聚农业跨国公司总部
经济全球化培育了在世界范围内生产经营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往往是某一个产业链的领头羊,把控着行业的生产和销售,其资产可以敌国。在世界500个最强的跨国公司中,有50多家以农业为主营业务或涉及农业产业领域。跨国公司生产和经营的农产品在农产品全球贸易中所占份额大约达到40%~90%。
农业跨国公司,包括他们的研发、销售总部集聚上海,就能使上海具有国际农业资源的配置能力。
总部经济的集聚区往往是区域的经济中心或产业制高点,如金融贸易的总部集中在伦敦、纽约、新加坡、香港;制造业的总部集中在东京、纽约;农业的总部集聚区域往往与世界农业贸易中心相一致,如在欧洲集中在荷兰,在美国与芝加哥一样处于集中西部。上海只要成为全球农业科技创新和贸易中心,就一定可以成为全球农业跨国公司的总部集聚地。
(四)建设田园城市
田园城市最早是在1820年由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罗伯特·欧文(Robert Owen 1771-1858)提出的。英国人霍华德在《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中提出应该建设一种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并称之为“田园城市”。
人类最理想的城市不是水泥城市,但也不是森林城市和花园城市,而是田园城市。以田园代表的农业是人类的人工自然,也是城市之母,同时承载着与城市文明不同的传统文明。田园城市实质上是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上海建设田园城市的关键也就是城市农村的融合一体化。总的原则是城市与农田犬牙相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将城市建在农田之中,又将农田建在城区之中。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四周有田园相拥,郊区小城镇犹如在绿叶丛中的葡萄串。
在城市区域内部有成片的房顶田园、阳台田园和社区田园,还有几十层高的垂直农田,以及地下室内的地下田园。
农田在这里不仅是农业的生产场所,而且是城市活的基础设施、美丽的农业花园、农业文化的载体。
(五)鼓励市民农业
市民农业中的农民,不仅是指城郊的农民已经在户籍上成为城市户口,主要是指大多数农民不是纯粹的农民,而是像国外越是大城市兼业农民越多一样,除了远郊推行较大的规模化种植具有较多的专业农民外,上海农村的大多数农民应该以兼业农民为主。其中更有不少农民以二、三产业为主,农业为辅。这些市民农业,具有精致、多元、绿色、互动等四大特点。
精致是指精准农艺、高标准种养,巧妙配置农业各种要素。多元是指在不大的农田之中多样化种养,如种植有机水稻,在水田中养鱼养鳖,亩产值可以达到上万元,既有种养业又有农业休闲业,还有民居住宿等多种经营。绿色是指完全绿色有机种植,而且休闲居住环境自然生态。互动是指市民农业具有消费者参与其中互动的特点,如消费者领养种植,建立消费者会员制、聘请消费者代表检测等。此外在市区内还有许多非农就业的市民,或者利用庭园,或者利用房顶,或者利用社区空隙地,或者利用地下室,或是以家庭为主,或是社区为主,或者是工作单位为主,发展市民农业。
(作者系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