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会性发展的社团校外志愿者活动的实践
2017-05-19徐骏
徐骏
【摘要】人与动物最大的区别就是人具有丰富的感情及社会感知性。因此,人具有是感性的一面。正如亚当·斯密曾经说过得,人人都有同情和感受他人痛苦的能力,这是每个人都具有的特质和本能。在研究人与社会的关系时,人们通常采取较为理智的态度,将他们看作“理性人”来分析,其实他们也有着“感性人”之一面。很多情况下,人的“志愿”付出的决定往往是由于受到情感因素的影响,从而做出物质和精神方面的支持,来作为对社会的相对弱势者予以同情和帮助。基于人于社会中“感性人”之一面,本文从知、情、行三个方面来论述社团校外志愿者实践活动的开展。
【关键词】社会性发展 志愿者 社团校外活动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23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教育的全过程中去。十八大也提出要在全社会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会学生如何进行爱的能量的传递,促进他们对于自己作为社会人而作出应有的贡献。学校社团作为以某种活动或者文化理念为主题的一种集体组织,社团团员之间的关系发展是处于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社团会体现出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学生也会得到更多的个性发展。结合国家的政策要求,开展志愿者社团的校外实践活动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知—— 基于在社会中的体位认识
人是社会中的一员,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构成了社会的关系。因此,人在社会中的体位认识应该是“社会人”。而人又是生物结构体,因而其有着为生存而需要的各种欲望,而在各种欲望的表达中,他们又具备“感性人”的特点。基于此,人具有各种需求,这正印证了马斯洛的需求理论。
马斯洛将人需求归结为五大类,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逐步向高层次发展。最高的两个需求,即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其实广泛存在与生活之中,只是我们不容易感觉得到,这也是高级需求的特点,他们是属于更深层次的精神与价值需求。
此处,马斯洛所提出的人的自我实现是指人的价值在社会中的体现。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有责任也有义务去行驶能够使得社会能够得到更好运作的義务。而此时,从人的体位出发,教育系统各层人士就必须要鼓励学生敢于剖析自我的体位,在对自己的体位的认识中明白自己的所需、所能,并给予别人所需、所能,这样,人作为“社会人”及“感性人”的自我需要及他人需要就得到满足,因此就能够创造出和谐而美好的社会。
二、情——基于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团结友爱自古我国这个古老的东方文明古国的优良传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将“仁爱”、乐善好施作为优良美德。从小我们也在学习要扶危济困、邻里互助等,这些对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有着重要的影响。早在几千年前,中国古代就存在“志愿”付出现象,可以说是源远流长。在中国传统思想中,“志愿”也是儒家思想的推崇和发展。早在几千年前,我国著名的晋商、徽商就曾经捐巨款购买粮食赈济灾民类似的来做出对社会有益的贡献,利国利民。这就折射出人家的一种“利他人”之心。而今,经济发展的飞速进行,现代社会进行“志愿”和付出的形式和途径也越来越多样化,究其根本还是受到中国自古的文化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的对于“志愿”的理解都是充满正面的,它包括积德行善和爱心奉献等。它是出于爱心而在物质或精神层面上对他人给予实际帮助的行为。
“志愿”行为的出发点是利于社会的,是一种利他行为,也是社会家们回馈社会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其中占据主要因素的是“志愿”意愿,“志愿”的意愿侧面反映出了人对待社会和大众的感情和态度,也反映了其价值观取向,越是具有强烈的意愿就越说明其行为能够倾向社会,这可以进一步说明在进行“志愿”行为其本质还是处于内心的,是自发的,服务于社会的。如果暂时不考虑其他因素,单方面的分析不同情境下的人家进行“志愿”意愿的程度大小,则可以发现,在不同的“志愿”环境下人家会做出不同的“自愿”行为和决定。
三、行—— 基于社团活动的开展及社会的支持
陶行知先生认为,知行统一是互为统一的思想与行动的表现,也是思之能及,行之能行的体现。要鼓励并能够支持学生在校外能够进行有效的社团志愿者活动,就必须要能够从社团的组建到实践活动的帮扶再到实践活动的评价方面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
1.加强社团活动组织指导
社团一般是由学生自行组织并且自行管理的,而学生作为一个还没有很强社会实践能力的人群,因此在活动的组织中,会出现各种障碍。因此学校团委或者学生管理处应该对学生的社团活动进行指导,尤其是对于社团的组织者进行各种培训或者个别指导以让其提高组织能力,进而让社团组织这能够在社团活动中具有更高的组织能力。
2.提升社团文化建设
学校的培养目标是各种人才的早就,因此在学校的课程设置中对于学生思想品德以及能力发展这方面就特别重视 。为了应和这一培养目标,校园的社团建设也以社会有益性作为主体,把思想教育贯穿到学生的业余自我学习的全过程。把思想教育的时空扩展到人生、社会与自然,把思想教育视为一种实践活动,让学生去体验。校园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着思想教育资源,教育者要善于引导学生处处留心时时感受,让学生在社团中体悟,在体悟中学习,并且在团队的组织学习中得到技能以及沟通技术的增长。
学校社团活动与学生的“自愿”精神及社会能力发展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在学校要注重社团的组织。
校园文化提高和发展人与社会关系认识的一种学习,是培养人掌握世界,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学习,同时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的基础学习。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的思想观点、道德品质等精神因素和知识技能、认识能力等可能的生产因素,以及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的身体因素的协调发展。
学生社团是学校校园里的一个学习的组织。参加者多是一些具有共同的爱好和兴趣之人。因此,在社团活动的开展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才艺进行展露,发展自己的自信心。也可以通过各种活动,让学生得以通过互相学习,取得更多的学习机会,促进自己的进步。而且通过团员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可以促进学生的协作精神,而在团结的协作精神中能够培养更加的爱校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怀。而这种情怀对于校园文化的提高有着很大的意义。
3.加强志愿行为的动力
动力是与内在的需求及在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行为倾向是密切相关的。志愿行为动力的影响因素与人的心理需要和个性能力有着很大的关联性。从心理需要及个人个性能力出发,影响学生志愿行为动力的影响因素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根据David C.Mcclelland的社会成就动机理论,他把人的成就动机分为权利需要、关系需要和成就需要,权利需要是指影响和控制他人的需要,关系需要是指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建立友好、亲密关系的需要,成就需要是指期望事业做的更好并争取成功的需要。
学生内部校外活动动力可以获得更多的自我价值体现值。人在生活中的行为总是会其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对于学生来说,社会上的成功校外活动者的偶像作用、家庭中的校外活动氛围、以及校外活动政策环境都会对学生的校外活动意愿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抑制或者促进学生校外活动动力的产生。因此,学生外部校外活动动力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衡量:一是校外活动榜样的作用;二是周围校外活动氛围的影响;三是良好的校外活动政策环境。要能够更好地认识地自我效能,才能够更到的发挥出内部校外活动动力;而要能够发挥出外部校外活动动力,就必须要通过结合自我效能与环境条件进行分析,才能够形成校外活动的外在动力。在内外动力都融合使用的情况下,学生就有了校外活动的方向,能够预见校外活动成绩,因此,就能够产生校外活动的信心。
4.校外活动扶持政策
学生校外活动扶持政策的目的是通过培养学生校外活动精神提高学生校外活动能力,以促进学生校外活动活动的开展。因此,学生校外活动政策可以定义为,政府给学生创造校外活动条件、提学校外活动成功率以促进学生校外活动顺利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办法。我国现阶段的学生校外活动政策主要有税收及规制环境政策、金融支持政策和校外活动服务政策。
学校的志愿者社团主要是技能型以及爱心型。学生的技能是一种实际操作能力,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必须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而要进行真实动作操作,学生就必须到真实环境的厂矿车间。因此,学校为了能够协助社团的一些活动能够顺利进行,需要积极加强与外联单位进行沟通,以让学生能够到实践基地进行锻炼。而为了让学生体验爱心所带来的价值效能感,社會也需要积极从物质条件方面以及舆论方面给予正面扶助。
2.重视激励机制来实施对自我的评价
学生自我效能过程中自我的评价是保证学生自我定位树立理想的基础,是他们必须遵守的精神准则。但是这种准则如果只是具有规范性和约束性,而没有激励性和创造性,那会把这个学生的潜力束缚,因为没有生机和活力的教条式会限制学生的积极性。在制订各种对自我的评价和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使它有利于学生自我效能的正确性,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识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自我效能的程度往往是通过各种制度和措施来实现,所以健全、科学的评价方式,能使学生自我效能更具开放性、创造性,从而实现高效过程的目标。
(1)要进行自我认识过程中的思想创新
要在充分认识和深入研究影响自我效能过程改革和发展的综合因素的基础上,创造性地确定适合学生自我效能过程发展的能人生目标,并把它分解到和学生自我效能个人。同样重要的是这个目标本身要具有开放性,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激发起学生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改革意识,从而通过目标来增强全体学生自我效能的能力。
措施与手段创新是学生自我提升过程的保证。社会创造性的目标需要创新型的学生自我效能去实施,这就要求要能创造性地推出一系列的措施和手段来激发学生自我效能的创造性。
(2)注重学生的人力资本提升
人力资本是人实现社会价值的条件。所以说,人力资本的提升对于的积极能力的调节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在传统的手工业时代,人的自我效能仅仅是停留在手工操作上,其人力资本效应不强。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生产力,而由知识而变来的电子产品也成促进生产发展的条件。生产力的不同,生产条件的不同对自我过程评价的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知识在生产发展中处于核心地位,它在自我效能中起着生产力的发展作用,而知识的持有者是人,所以,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自我过程方式应该强调的是“人”的作用性质。因此,在研究学生自我效能过程,尤其是大环境下学生自我效能过程所产生的影响的时候,很需要考虑到学生自我效能。只有把过程中自己的定位定好,然后把自我效能定位好,才可以把自我效能做好评价。
四、结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匹夫之责”在社会的生产发展中是支撑并勃发一个社会之“灵”,是更是本来是根基不深的人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千百年来,这个社会责任理念使得中国取得了令世界震撼的成就。社会视角下的“志愿”传统思想是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发展,是促进中国发展的不竭动力。作为具有高度智慧的人,作为具有深厚中华文化的人应该懂得从人的本质出发,从本能适应到自觉认识,从非理性解释到理性认识,在对社会文化有着深刻的认识以及对社会的发展规律有着理性的认识中,能够根据本性的社会理论来强化自己的“志愿”责任行为,让社会本身在社会中不仅体现出其奉献的力量,增加自身的文化资本厚度,也能够让自己在社会责任中更好地强化自身行为,促进社会的最大潜能开发以及发展。
社会多元化的发展,给学生的自主校外活动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社会环境。在自主校外活动中,人可以把自己的创新精神发挥出来,能够更有效地为社会服务。而学校,作为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地方,需要把学生的精神品质以及社会发展结合起来,争取为社会培养出更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人才。重视学生社团志愿者校外实践活动的开展,对于促进学生作为“社会人”而发挥出其作为“感性人”应该具备的爱心、善意这一面,能够为和谐社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 周长春主编.新形势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 北京工业学校出版社, 2005
[2] 靳诺等著.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理论与实践[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加里·贝克.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5.
[4]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林荣远,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97.
[5] 陈望梅. 学生社团——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