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2017-05-19张燕蓉
张燕蓉
【摘要】研究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活力,纠正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获得了什么”这一原始命题上来,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一年的《大学语文》学习中不但能够应对预科结业会考,而且可以向高等教育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即“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内在个体的优雅与卓越”[1]迈出坚实的一步。
【关键词】互联网 信息资源 预科《大学语文》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68-02
2016年6月1日起,我国新教育法正式实施,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修改之一,就是教育法明确加入了信息化教育的内容,由法律保证国家推进教育信息化事业。法律的改动,不仅体现了国家的意志,也体现了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几项内容中,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是最能应用于实际教学中的。
近年来,国家非常注重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各高校都在如何提升预科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在预科教育中紧跟时代潮流,推进教育信息化做出了积极的、实践性的探索。当下的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直面互联网信息化的发展给传统课堂教学带来的冲击,如何指导学生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亦是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研究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将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活力,纠正课堂教学中的形式主义,使课堂教学回归到“学生获得了什么”这一原始命题上来,帮助少数民族预科生在一年的《大学语文》学习中不但能够应对预科结业会考,而且可以向高等教育语文教学的现实价值,即“开阔视野、增长智慧、形成健全人格,发展内在个体的优雅与卓越”[1]迈出坚实的一步。
一、现状:信息应用之殇
众所周知,互联网信息资源浩如烟海,不但包括各类图书信息的数据库资源,
各类期刊、報纸、会议论文、研究报告、文献资料、历史档案也可在线查阅利用。这些内容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有影音视频、文字图片,也有数字故事等各类新媒体与自媒体信息资源。就当下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而言,互联网信息资源的应用将有效扩充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知识储备、教师若指导学生合理利用,将有效提升少数民族预科教学质量。但事实上,预科大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运用互联网信息时的上网行为、课堂表现、学习效果都不容乐观。
以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为例,由于影响教学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学生已知什么”,所以,教师会在《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课前课后完成一定的预习复习任务,并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课外查阅与学习任务相关的互联网信息资源。为进一步了解该校学生在这方面的现状,教师对1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之后综合教师的教学反思、学生的作业质量等相关影响因素,发现了以下几个方面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一、教师没有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的已有学习能力,包括中学语文基础、预科学习习惯、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其二、学生所获取的网络信息资源与教师在课前获得的相关内容并没有进行有效对接。学生查阅到的信息杂乱,且不会整理使用,以解决《大学语文》学习中的问题。其三、学生每周上网所花费的时间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学习的时间相差太大。其四、学生常使用的网络平台、搜索引擎、技术支持不足以查阅到现实有用的信息。
基于以上的调查研究与现状分析后发现,少数民族预科学生在《大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缺乏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筛选与过滤,亟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干预指导。
当然,互联网信息资源作为一种教育技术手段,是辅助性的, 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目标的实现,则需要一个师生有效互动的课堂,教师在指导学生正确、高效、合理地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的过程,必然能使学生在探索中享受语文学习的乐趣,实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的最终教学目标。
二、策略:课堂教学之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广,“未来课堂”的话题被热议。
所谓的未来课堂是针对于未来创新人才培养需求和响应新课程改革,在课堂重构要求基础上提出的,以互动为核心,旨在构建充分发挥课堂主体的主动性、能动性、促进主体和谐,自由发展的教与学的环境与活动[2]。
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就是创新信息化教学环境下的教学方法、模式,将教学的重心从教师转移到学生上,在课堂中更多的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深层次理解知识的基础上发展高阶思维。
基于当下教育教学新变化,解决上述互联网信息资源应用之殇,实现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质量的提升,必须以转变课堂教学模式为突破,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从策略上而言,教学过程中互联网信息资源有效合理的利用,必然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和未来课堂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进行过的一次试验性的课堂教学为例。此次课堂教学设计以单元项目学习为模式;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目的;以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为过程,进行了一次大胆的课堂教学变革。本次教学活动以 “诗仙、诗圣,谁是唐诗第一人?——李白、杜甫诗歌的比较赏析”为基本核心内容展开,其具体方式是以高质量的辩论会视频范例做引导,教师设置框架问题做任务驱动,将真实情景与具体学习活动联系起来,围绕单元项目主题,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最终以小型辩论会的方式呈现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成果。在整个项目学习进行过程中,学生从框架问题中的内容问题开始,一步步总结出李白、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风格,通过比较分析,能够做出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最后理解李白、杜甫诗歌的现代价值与意义。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整合教材内容、阅读课外材料,并有效运用网络信息资源支持,帮助学生在整个单元项目的过程中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力求使学生在项目学习过程中端正学习态度,培养学习习惯,改善学习方法。并使师生双方紧密互动,搭建一个高效有益的课堂平台,以指导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历时一个半月的项目学习详细而有生成性,创新而又注重锻炼学生的语文基本功,使学生学有所获,教师教有所思,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教师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互联网信息资源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必定是“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不断进行课堂试验,探究教学模式,改变信息应用之殇的现状,才能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少数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工作。
三、未来:教育智慧之新
现在的教育信息工具越来越多,例如,网络课堂、课堂互动硬件、多媒体课堂、作业提交修改系统、备课系统、教务管理工具等技术手段更加先进,设备配置更加多样化,然而对于预科《大學语文》教学而言,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标仍然在于应用,教师引导学生做好探索未知世界的准备,掌握互联网信息资源应用方法,从策略给予学生细致、切实地指导才是最为重要的。因此,教学过程中真正有意义的一面还是在于人而非仅仅是技术革新。
《大学语文》兼具着知识性、工具性和人文性,注重的是人文素质与人文精神的培养说传承,这就要求少数民族预科的语文教育必须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加强教学的实践性,现实地选择合适的教育技术作为支撑,多研究探索现实问题,灵活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实践。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基于文本、图像、动画、视频、音频、组合媒体等网络信息资源,在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不断加强,因此,教师给出的方法指导比单纯的内容拓展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教会学生获取相关信息资源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基于这些认识,我们还可以进一步作出以下课程实践。例如在进行翻转课堂或单元项目学习的过程中做出改进:
其一,在课前预习阶段的相关资料展示与问题设置,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其二,优化课堂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接近学习目标并实现学习目标;其三,课后作业布置的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也有助于实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实际目的。此外,教师多关注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前需技能,对学生进行区别教育与个性化辅导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
总之,基于网络时代的教学,改变了我们对于知识、学习和教师的一贯认识,从互联网时代到移动互联时代,信息的获取和交流引领教育工作者重新定义和定位教学。当下在学习过程中,师生关系趋于更加平等,教师的角色进行了和过去不同的转变,他们成为了学生的学习组织者和协调管理者,甚至是学习伙伴。教学不再是师生之间的单向传递。学生通过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处理互联网信息资源,将提升他们应对未来未知世界的眼界、胸襟、格局,这正是网络时代教学的必然选择。
四、结语
少数民族预科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学生群体,他们思维活跃、乐于接受和学习最新的技术与信息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够帮助他们主动地建构起自主学习能力,作为教学中的主体,只有在原有认知的基础上对新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和整合,才能够使其学有所获。少数民族预科《大学语文》教育也应该也在教育信息化的大熔炉中不怕锻炼,多进行探索与开拓。
注释:
[1].普通高等学校少数民族本科预科《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2].《2016教育信息化关键词》 陶春 《中国教育网络》2017年1月刊
参考文献:
[1]《大学语文教育与研究》王步高、何二元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版
[2]《中国教育网络》
[3]全国“大学语文”课程教材与教法研讨会论文集 刘颖等 2013年CNKI网络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