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课堂中文物教学应有正确的价值导向
2017-05-19王森林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55-01
历史文物反映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 社会生产生活、 风俗习惯、观念等各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传承人类文明精华的同时,也在彰显民族和国家的特色。文物不仅是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基因,也是民族和国家记忆的证明。
通过文物,我们可以揭示人类文明的历史,使人们在多角度去认识自己的国家和民族。从石器时代的石器我们能感受到先民的智慧,从秦始皇陵兵马俑我们领略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观赏商朝的青铜器,其艺术价值令人称道,考察赵州桥,其科学价值让人惊叹……这些造型优美、构思奇特、工艺精湛的文化瑰宝让我们从内心为祖国悠久的、灿烂的、辉煌的文化感到骄傲和自豪。可见历史文物是一种很好的课程教学资源,具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
现今“鉴宝”之类节目层出不穷,这些节目轻松活泼,确实切合了观众的观赏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文物知识和历史文化,对提高观众的文物鉴赏水平也有一定的帮助。但也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吸引人们眼球的并非是所鉴定宝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却是它们的经济价值,通俗讲是大多是去关注其货币价值,即它到底值多少钱而已。再如,拍卖文物,槌起槌落仍旧关注的是它的币值如何。对社会的这种现象我们暂不去讨论,但是这些现象已经悄然影响到中小学课堂教学中去了。
许多老师潜意识里已经将学生导向了对文物经济价值的更多关注,看重它们的市场价值如何:要么让学生竞猜某些文物值多少钱,要么让学生搞个“文物拍卖”的教学活动,而对其他的如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审美价值、科学价值不是漠视,就是在活动结尾时顺便提及算是予以总结,当作情感态度的提升了。一件文物的价值,至今文博界也没有将其经济价值作为衡量文物价值的主要尺度,有的甚至没有将经济价值列为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应该是文物的首要价值,没有历史的内涵,文物还能成为文物吗?文物不仅仅表现出历史信息,有的还承载着艺术信息、科技信息,所以在艺术史上、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这些历史信息、科技信息、艺术信息,有的学者称之为人文史信息,这些信息使得文物有了“灵魂”,文物才为文物,才有文物的内涵与价值。
或许,很多老师在教学中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教学已经将学生引导到了偏重文物的市场价值上了,这种尚未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教学指导、教学活动在课程领域中其实就是一种隐性课程的表现形式。隐性课程具有潜在、隐蔽的特点,一般不为课程开发者、课程实施者、课程学习者所意识到,若是消极的、带有偏见的教学导向,对学习者所产生的教育消极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从目前研究来看,隐形课程的学生身心发展的影响可能意义更加巨大,甚至有学者认为它是学生思想意识形成的重要诱因,是进行道德教育的重要手段,是学生主体成长发展的重要精神食粮。可见,隐形课程不可不重视。教学中对文物要有正确的导向,无意识地偏重文物的经济价值导向,忽视其他科学价值、历史价值、审美价值,等的关注,不仅这种教育的有效性存在问题,造成极大的危害更是难以预测。所以,老师有责任注意分析自身教学活动中的所作所为给学生带来的影响,如教学语言、教学行为、期望、教学态度倾向、教学风格等。
目前,盗掘古遗址及古墓,盗窃博物馆馆藏文物,走私贩卖文物现象屡见不鲜;名胜古迹随处涂鸦,文物古迹遭毁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些现象,我们不仅要从法律上、国民的文物保护意识上等多途径寻求解决办法,我们的教育,尤其是中小学教育更应该去反思。教育是使人之所以成为人,是为培养合格的公民的一项功德无量的事。一个合格的公民理应对文物有正确的认识,教师理应向学生传导正确的文物价值导向,让学生认识到文物的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技价值,树立起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教学中偏重于文物的经济价值,看重于文物的市场价格的文物教育行为应该得到反思和纠正。
文物的价值是多方面的,以更加全面的心态去品评是敬畏文物;文物携带着历史文化信息和智慧,以凝神静气地去研读是敬重文物。正如有学者所说的“中国文物的价值最值得重视的是作为中华文明核心价值的承载和传承,使中国人的精、气代代相传、發扬光大、与时俱进”。历史文物传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和历久弥新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支撑。”在中国这个历史悠久国度里,有着丰富历史内涵的文物,我们作为历史教育工作者,更应该力避忽略文物的历史价值内涵、文化情趣、艺术品位,只在文物市场价格上大做文章的错误做法,只有树立对历史文物正确的导向,培养学生敬畏文物、保护文物、爱护文物的意识才是历史课堂中文物教学的应有之义。
作者简介:王森林(1994—),男,汉族,本科,研究方向:中学历史教学与课程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