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中物理学习误区
2017-05-19落文岗
落文岗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140-01
笔者在多年的高中物理教学经历中,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高中物理时非常辛苦,题做得不少,但成绩平平。从而产生了对物理的“害怕感”,最终讨厌物理从而走上了自己不喜欢的文科道路。如何才能帮助学生走出物理学习的误区呢?现简要归纳如下,希望能对同行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
误区一:认为记住公式就能应用公式
物理公式是反映了物理现象、物理过程,在一定条件下必然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揭示了一定条件下某些物理量间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基本工具,每个符号及表达式都有其具体的物理含义,以及适用条件和范围。但学生在学习时轻视公式内涵,只满足于记忆,做题时乱套公式,因而常导致错误结论。例如计算电动机线圈电流时直接应用欧姆定律,从而出现了电动机的热功率比电功率大的笑话。我认为公式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应用和自然掌握的,光靠死记硬背是不可取的方法。
误区二:认为多做题就能学好物理
学好物理需要多动脑思考,多动手操作。做题只是检验你对知识的理解程度,通过做题,发现自己知识的缺陷。但题目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做过的题目应该常回顾,对做错的题目要定期整理,个别重点的题目要重新做一遍。高中物理题目题境千变万化,但题型和解题的方法基本固定。同学们要养成总结和归纳的好习惯,而不是盲目地一味做题。
误区三:认为教辅书比课本重要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手边教辅书不少,每一科至少有四五本,这些学生中多数都是盲目追求解题数量,忽视对基本概念和规律的深入理解和掌握。因而在做题时产生了似是而非的混乱思绪,导致错误解答,成绩平平,对物理产生了厌学情绪。我认为大家应在平时学习时重视课本,课前阅读,知道要学习知识的内容以及重点和难点,课后对照笔记再次阅读,然后做题,掌握所学知识;单元结束后再次阅读,总结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理解所学知识,灵活应对各类考试。
誤区四:把初中的学习方法应用到高中
有些学生在初中时上课不认真听讲,自己课后看课本背公式,成绩还可以,认为高中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学习,但是高中不但内容抽象而且课堂容量大综合性强。如果不提高课堂效率光靠自学是很难提高成绩的。因而在教学中我们要像课堂45分钟要效益,对于难点的知识在课堂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消化吸收。
误区五:认为听实验等于做实验
现在学生对物理实验存在重理论、轻实验、轻探究,学生以“背实验”代替“做实验”,其实验技能必然得不到提高。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研究中,我们分析发现学生对实验题的得分率很低,其原因是教学中存在教师认为“做好一个实验不如讲好一个实验”,变物理实验课为师生“纸上谈兵”课的现象。从实验器材到实验步骤逐字地死记下来,这样不但新型的实验题无法解决,就连教材上的实验也混淆不清,更不用说去掌握实验中所告诉我们的科学思维方法。因而本来生动有趣的实验变成枯燥无味的理论课。有些老师花相当长的时间讲实验目的、原理……然后学生照着现成的实验步骤或跟着教师动几下,取几个数据,实验就算完成了。学生草率完成、凑数据等现象屡见不鲜。这样的实验课,实际效果很差。
误区六 认为教材中开放性栏目是“附件”
新课程物理教材中设计了许多开放性栏目,如“说一说”“做一做”“科学漫步”“STS”等。由于这些栏目是开放性的,没有具体的教学要求,因而学生认为教材中开放性栏目是“附件”。在阅读课本时不注意其中的内容,从而出现了知识上漏洞。实际上开放性栏目是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要把开放性栏目摆在正确的位置,发挥它应有的教学功能。如,“相互作用”一章中第69页的“说一说”栏目提出物体速度从 变化到 ,方向也变了,速度变化 应该怎样表示?这个扩展性问题一是为了深入研究矢量性质,提示学生运用教材中刚学过的矢量加法来找出 ;二是为《物理必修2》中向心加速度的学习作铺垫。《物理必修2》中“曲线运动”一节后的“做一做”栏目里做一个显示抛体运动的飞镖”,起到了促使学生积极自主学习又增强动手能力的作用。因而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注意这些开放性栏目的应用。
误区七:认为课本习题简单,不用做
课后习题是检测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掌握程度,是经过专家组研讨挑选的,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但不少同学认为题目简单,不做课本习题,花大量时间做教辅书上的题目,舍本逐末。如选修3-1中,《带点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课后习题4、5,很具有代表性,有一定的难度,高考出现频率很高,很多中等生都易出错。 所以我认为教学中应紧扣课本,对课后习题进行分析琢磨,不仅让知识前后连贯更紧密,而且可以缓解学生对知识的简单重复的枯燥厌恶情绪,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减轻学生负担之效。
误区八:认为记住一些二级结论就能应对考试
考试前,许多老师都会让学生熟记 一些“二级结论”。 细心的学生只要做的题多了并注意总结和整理就能熟练应用“二级结论”做到“心中有数”。但许多同学在运用“二级结论”时出现“张冠李戴”的现象,如对内外电阻相等时电源输出功率最大,二级结论理解不到位,当外电路是滑动变阻器时能理解,但是当外电路是滑动变阻器与定值电阻串联组成的电路里问定值电阻的最大功率时,学生就无从下手乱套公式计算。因此要特别注意熟悉每个“二级结论”的推导过程,记清楚它的适用条件,避免由于错用而造成不应有的损失。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学习时容易出现的一些误区,若能引导学生走出上述误区相信将会少走很多弯路,从而提高教学效率,达到事半功倍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