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要性的思考

2017-05-19潘春丽陈萍

未来英才 2017年7期
关键词: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

潘春丽+陈萍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从预防性和发展性为主导。文章阐述了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必须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学生接纳自己;高职院校教师应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典范;以积极心理的健康理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体验式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生命教育;价值观

社会转型时期,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换等对当代大学生思想观念产生一定冲击。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陷入病态心理学取向。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相对偏重于传授病态心理知识,缺乏为生命成长服务的功能,忽略了心理体验和对生命潜能的开发。“我国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还是以补救性为主,未转化以发展性为主。”过渡关注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而不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生活的热情。“问题的症结在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价值取向上偏离了心理健康的积极心理学取向”,使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对学生的“亲和力”,使本来还处于无知无畏状态的部分学生,在接受过多病理知识和负面信息后,心理变得比较脆弱,面对病理信息容易对号入座,时常检查对照自己是否具有某种症状,然后开始自我怀疑,陷入自我纠结。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未能抓住问题的主要症结和主要矛盾,不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更多地提倡预防性的教育,培养学生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其能够根据外界形势的变化调整自己的心态,理性地认识自己,促进自身自由全面发展。

2、部分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不能充分体现育人的独特性。根据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集知识传授、心理体验与行为训练为一体的公共课程。根据规定,高职院校相关部门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纳入教育计划和培养方案。但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课形式化,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一,在物資配备上流于形式,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师生比例低于专业教师师生比。部分高职院校为了完成配备比例的考核,把学工队伍人员中学过或有过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员都统计为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自欺欺人。其二,由于师资和教学条件所限,部分高职院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内容上只能流于形式,教育需求无法体现,只能进行讲授灌输。学生收获如何,缺乏专业测评,具体教学效果不得而知。其三,硬件教学设施不健全,教学形式单一化。为应对师资短缺,节约教学成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基本上都采用大班教学,小组讨论难以进行,更谈不上灵活多样性活动的开展,而这些本是该学科培养人的独特之处。单一的教学形式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实现心理教育的初衷[1]。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价值导向不够鲜明,未能开发学生心理潜能。相当部分高校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心理知识的传授以及对问题学生的矫正。这种以干预甚至治疗为主的教育方式,对心理正常的学生则缺乏关爱,很少谈及如何使学生发挥潜能从而变得更加优秀。相应地,课程内容也只是为了引导学生为未来生活做准备,缺乏关于如何让学生活在当下,享受幸福生活的教育。真正的教育不能仅仅关注于问题,应着重于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不能仅仅是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手段,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具有高尚灵魂和坚定的价值追求,具有社会担当的人。也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不能仅以传授心理健康知识为目的,更应该教育学生如何挖掘生命潜能和美德,把自身优势发挥到极致,使自己的积极人格得到全面发展。

二、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是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发展的必然。从20世纪80年代高校率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以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迅速,已经成为我国心理学体系中颇具中国特色的研究领域。党和国家也很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发展与实践。2011年,教育部不仅明确提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主渠道作用,而且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建立或完善相应的课程体系。同年,专门就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其教学工作做出了说明和要求,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管理与条件支持等方面细化了课程的教学管理工作。

2、重视和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与“教”是由心理健康知识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与心理素质的辩证关系所决定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是“本”与“标”的关系,心理素质是个体心理健康的内源性因素,心理健康是个体心理素质健全的重要外显标志之一。健全、提升、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维护和增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途径,这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教育本身的使命。心理素质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其不能直接通过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获得提升、优化和健全,而需要通过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进行转化。从目前的研究共识来看,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知识和技能是形成良好心理素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良好心理素质的构建要素。反过来,良好的心理素质又会促进个体提升自身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由此可见,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教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维护和增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键。

3、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规律,是当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教学需求决定的。从近几年来学校教育的教学改革趋势来看,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在课程,而课程改革的关键在课堂教学,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教学的实效,关注教学的有效性和学习的效益、质量。这都决定着我们应该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

4、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学”与“教”规律,是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岗位的基本要求。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效益关键在于提升教师的能力,尤其是教师的教学技能。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源自生活、重视体验和学生自我生成性的课程,在客观上对教师的教学技能提出了较高要求,不能将课堂演变成空洞、乏味的理论宣讲。因此,从提升专兼职教师专业水平的角度,应该加强对课程教育教学的研究,需要在摸清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把握教学的基本规律。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

1、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帮助学生接纳自己。大学生在生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心理问题,实际上是他们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反映。心理问题本质上是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追寻,从表面上看,大学生自杀行为是学生无法有效应对挫折与压力所导致的极端现象,实际上是生命意识淡薄,生命行为失范,生命价值观异化引起的。自杀的根源并不仅仅在于自杀者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还能在他们价值觀已产生偏差,对他来说生命的价值和意义虚无化,自我的力量被弱化。大学生的人生态度和价值问题比较隐蔽,不易被觉察,通常是通过心理问题呈现出现以后才能为人所知。大学生由于缺乏对生命价值的认识,缺乏对生命应有的敬畏精神,缺乏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在生命价值判断上容易作出误判、错判,继而误入歧途甚至铤而走险。因此,确认这些学生的极端行为是由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的问题,然后有目的、针对性地进行沟通交流或者引导,采取相应的措施,就显得尤为重要。

2、高职院校教师应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为学生树立典范。首先,教师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担负起育人职责,要关心爱护学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无论在课堂还是课后,教师们都要尽可能地传播正能量,努力做到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用积极阳光的心态去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其次,要重视对学生工作队伍,特别是辅导员和班主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使他们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解决一些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3、以积极心理的健康理念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者不能用负面思维来设想受教育对象,而应该用发展的眼光认真研究和教育朝气蓬勃的年轻人,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教育者要相信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偶尔出现心理困惑和矛盾是他们的成长所必须的。如果能够引导学生把暂时的困惑放在生命长河里去思考,告诉他们那些所谓的问题只是个人经历的积累,就能够帮助他们寻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学生就不会走向极端。

4、将体验式生命教育融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验主要是生命的体验,人生的体验、无生命也就无所谓体验,体验也就失去了载体。体验具有一定指向性,这种指向性就是价值。从方法论角度看,体验也是一种思维方式。体验式生命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认识论原理在生命教育中的实践运用,是积极的正向体验,而非消极的负面体验。积极的价值观容易带来积极的心理体验,消极的价值观往往带来消极的心理体验;健康的心理体验往往产生正确的价值观;不健全的心理体验往往产生不正确的价值观。因此,发挥体验式生命教育优势,通过体验式生命教育使大学生体会生命状态,学生对于生命的认知会更加深刻,印象更加清晰。通过优化心理文化环境,可以使学生在良好的人生环境中受到熏陶和启迪[2]。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反思。苏格拉底曾说过,不经过反思的生活是不值得的。反思其实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基本对生命过程的反思。学生只有经历过反思之后,心理素质水平才能真正有所提高,才能够以乐观的态度对自己,将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崇德. 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J]. 思想政治课教学,2000,(01):34-35.

[2] 袁贵仁. 提高认识 狠抓落实 大力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4,(09):4-7.

猜你喜欢

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价值观
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政教育的融合
心理健康教育视角下大学生自杀成因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