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觅悦读之“芳踪”,享语文之味

2017-05-19沈娴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前言 2017年4期
关键词:雾凇大黑文字

沈娴

江苏省昆山市石浦中心校

【摘 要】

语文课堂应该是充满语文味的,本文将从“悦读”这个角度来分析、研究,从“读中体会,读语文之味”“品词析句,嚼语文之味”和“言语训练,说语文之味”这三个方面提出了享受语文之味的策略,让学生在浓烈而炽热的阅读氛围中感受语文味。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悦读” 语文味

在语文的学习中,我们关注文章的结构、修辞、思想感情等,却忽略了语文的实质。充分利用好教材中这占比70%以上的阅读课,细细梳理,慢慢品味,让学生在“悦读”中去寻觅语文课那独特的语文味。

一、读中体会,读语文之味

在语文阅读的教学中,要提供给孩子们恰当的读的时间。恰当,是因课而异的,依据教师的教学设计。窦桂梅老师谈《游园不值》古诗教学时说:“与文字相遇,读出七言的韵味,读文字本身。”“相遇”,即与文字发生碰撞,产生火花,让学生对未知的知识不再陌生。那么,一节阅读课要怎样读才能体会语文味?

如在《黄河的主人》教学时,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小小的羊皮筏子上竟载着六个人的惊心动魄画面时,教师特意问学生:“‘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个人!这句话应该怎么读?”有学生说读得快一些,说是“要体现作者那种既紧张又惊讶的心情”,有学生说读得慢一些,说“因为黄河里浪那么大,那小筏子肯定一会儿在浪尖,一会浪底,数不快”。最后教师表示也要读一遍,让学生学着老师一边读一边体会为什么这么读,最后交流总结。在这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而非讲解下与文本“相遇”,在尝试朗读中,与课文对话,与作者对话,与已有的经验对话,并读出自己独特的理解。

二、品词析句,嚼语文之味

王安石“千锤百炼为一绿”,贾岛“骑驴冲撞为推敲”,这些不都是咀嚼文字的大好例子吗?这也正是语文学习的趣味所在。咀嚼文字需找准文章理解的关键点,难易适中,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理解达到掌握的目的。

1.表象重现,品析词句

品词析句,让学生熟悉的映像在脑海中再现,在品读中理解文字内容,理解文字背后的表象,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雾凇是怎么穿上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雾凇穿了多久?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将美丽的衣服呈现给大家,她穿得这么慢,穿了一夜。让我们一起用朗读体现出这一过程。

(引读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

生:“轻轻地”是写雾气凝结时,给人一种很轻飘飘地、柔柔地感觉。

师:“一层又一层地”这个词你们又是怎么理解的?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加厚的过程。

这一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对关键词句的品析,来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另外,教师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体会文字的背后蕴含的内涵以及雾凇的形成过程。

2.善用想象,深化情感

想象,是阅读教学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之一。它能使一个普通的词语、一句普通的句子成为绚烂的钻石,点缀出生命的绚丽。

例如在《放小鸟》一课的教学中,学生在对小鸟形象深入地了解后,内心不断地被触动着,感作者所感,爱作者所爱,当然也恨作者所恨。当作者决定放回小鸟后,我设计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既然我喜欢小鸟,为什么还要放它回去呢?”学生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与文本进行了交流,同时也与教师进行了交流,在情感上达到了共鸣,明白爱不是占有,而是给小鸟自由,体会文章所包含的真、善、美。

3.深入思考,理解意图

看似简单的内容,往往是“此中有真意”。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着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而只有深入的引导,才能提高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理解能力。

薛法根老师在《“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公开课中,有意板书了“你把这条鱼放掉”,学生自然会留意到最后少了“必须”“!”,从而使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讨论,把看起来极其简单的东西落实到教学的关键处,由浅而深地激活学生的思维。为了让学生充分把握文本,教师在对文本进行处理时,要寻求教学的切入点、提升点、突破点,这是走向课堂自觉的必由之路,也是课堂的大智慧。

4.活用比较,其义自现

教學只有唤醒学生与文本内在情感的共鸣,激起学生与文本人物内心的碰撞,并直至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课堂才能成为学生“精神的栖居之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妨运用“对比”的教学方式。

《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中,彭德怀在命令杀大黑骡子时,下达了三次命令,分别是:“好,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邱南辉,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向你开枪!”由此可见彭德怀杀大黑骡子的决心之大。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在学习彭德怀命令的同时,让学生对比学习他的动作与神态。通过这样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彭德怀内心深处杀大黑骡子的深情、不忍和痛苦,进而体会到他“爱大黑骡子,但更爱战士”的真实内心,通过对比,让学生与人物的心灵碰撞在一起。

三、言语修养,说语文之味

语文的语文味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对话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来引导学生的学习、掌握,这是语文教学的独特之处。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安源老师教学《剪枝的学问》时,在学生初读后提出要求:默读课文,圈画关键词句,并思考:我几次来到桃园,分别是什么时候?看到了什么?至此,文本的脉络也已经清晰地展现在孩子们的脑海中。这时再让孩子们用通顺的语言连起来说,既锻炼了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能力,又训练了他们的概括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文学的语言不是矫揉造作,而是真切对话。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力求用语准确、鲜明、风趣,让学生从语文课生动有趣、引人入胜的语言中爱上阅读,感受语文味。

猜你喜欢

雾凇大黑文字
雾凇岛的“繁花”
文字的前世今生
热爱与坚持
大黑
雾凇奇观
逻辑思维
梦中的文字
雾凇岛
雾凇岛
大黑兔做了一个春天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