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17-05-19徐金金
徐金金
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本文要谈的引导,是在语文课堂中引导启发学生注意隐含在文字背后的重要信息;让学生与文本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淀真切的阅读体验。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读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面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只要三言两语,不要啰里啰嗦,能使他们开窍就行。老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
那么,在课堂中,如何通过巧妙引导使学生领略文字背后的意义呢?我认为,师生应该在阅读文本的过程中,进行平等地交流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适时、巧妙地加以引导。
一、引导对象的特点和时机的把握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设计一些具有启发作用的问题来引导学生理解。有经验的老师在向全班提问后,会环顾四周,看同学们的反应:有的同学会心微笑,表明他胸有成竹,答案已了然于胸;有的学生则低头或躲闪,表明他内心没有太大把握。因此,教师可进行观察大致把握学生的特点。
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让学生提高和成长的。因此,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可以反其道而行之,让学生质疑,提出令他眉头紧锁的疑问。比如《故乡》一文,谈到杨二嫂,就可以让学生质疑。
生:1.为什么把杨二嫂叫做豆腐西施?
2.杨二嫂为什么被写成圆规的样子?
3.杨二嫂为什么来我家?
这一系列都可能成为学生心中的疑问。学生提出疑问后,全班课堂讨论。在学生提出疑问的时机中,教师稍微引导点拨,学生就可以理解。比如,如果学生质疑杨二嫂豆腐西施的称号。其他学生就可以展开讨论,得出结论:因为长得漂亮,是个有名的美人。因为她的缘故豆腐店生意很好……
这时教师予以引导:大家是去看杨二嫂的,豆腐店的生意却好起来了,对吧?这样写,你读到了什么样的言外之意?
学生自然能读出文字背后的讽刺意味。
二、把握引导的度
1.要注意引导时的态度
语文课堂引导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隐含在文字背后的意义,形成真切的阅读体验。课堂上,面对同一个话题,学生的看法不尽相同。每个学生会根据自己的见解、看法而得出不同的结论。面对学生正确的见解,教师应该鼓励赞扬;学生回答不如人意时,教师也不要指责嘲讽,应该予以启发、引导。
教师态度亲和自然、落落大方,学生们会争着畅所欲言,讨论问题;教师态度过于严厉,则会打击学生谈论问题的热情。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全面撒网,而不是只集中在一部分学生范围内。特别要注意一部分不善言辞的学生,对他们更要循循善诱,引之导之。
2.要注意引導的层次
语文课堂,对于学生的引导应当逐层深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比如《故乡》里的杨二嫂,师生共同探讨。
生:杨二嫂为什么到迅哥儿家里?
生:来看迅哥儿,因为迅哥儿回故乡了嘛!
师:来看望迅哥儿,最后怎么愤愤地走了?
生:杨二嫂不是为了看迅哥儿才来的,她来有她的其它意图。
师:什么样的意图呢?
生:她看见迅哥儿家在搬家,来看看有什么小便宜可捞。没捞到便宜就生气了。最后还顺手牵羊带走迅哥儿母亲的手套。
生:她说迅哥儿阔了还装穷,说话很尖酸刻薄,又爱贪小便宜。
师:对了,你们说得很好。杨二嫂一直是这样的吗?
生:不是,以前是豆腐西施。
生:以前以漂亮闻名,而且终日坐着,比较安静。
师:那她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变化?
生:经济的窘迫。
生:社会黑暗,让人心扭曲。
师:同学们说得对!
这样的课堂,教师逐层引导,让学生一步步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3.要注意引导的深度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问题的深度。一节课,如果仅仅是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于学到了什么很茫然,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善于引导。比如,《故乡》中的杨二嫂,如果去讨论杨二嫂家里有几口人,那就跑偏了,应讨论一些对于文章更有深度的问题。
三、教师课堂引导的方法
语文课堂教学中,引导的方法很重要,方法得当,才能够启发学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1.循序渐进引导法
教师在引导教学时,有些内容是不可以一步到位的,必须循序渐进,就如同造房子,要一步步来,才能够建成高楼大厦。不能贪图一蹴而就、一劳永逸的方法。
2.化难为易引导法
有些内容比较深,学生不易理解,这时,就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各个突破。比如《柳叶儿》一文,如果抛出一个讨论题:作者对柳叶儿的感情是怎样的?这个问题较大,结合全文来说也比较复杂,学生会觉得无从讲起。
这时,就可以采用化难为易的引导法。先探讨:童年的“我”对于柳叶儿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再探讨:长大成年以后的“我”对于柳叶儿又有着怎样的看法?
把一个很大问题换成两个小问题,学生就很容易从文本中读出这样情感的变化:童年的“我”觉得抢柳叶儿、吃柳叶儿很快乐,因为那样可以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而且全家只允许“我”一人敞开肚皮吃;成年后的我,则体会到一种“苦中带涩”的滋味。这样,就便于学生理解感悟。
3.暂时搁置引导法
这种方法主要针对难度大的问题。有时,在教学中,学生提出一个很难、直接涉及到主题的问题,这时就可以暂时搁置起来,不要立即回答。比如《囚绿记》一文,学生一上来就问:当时卢沟桥事件爆发了,作者为什么还有闲情逸致来关注一株常春藤的生长?
这个问题直接涉及主题,如果一开始就探讨这个问题,难度太大,学生答不上来也会失去积极性,这时可先搁置起来,到最后再进行探讨。
4.疏导式引导法
有的问题在课堂中探讨时,学生讨论不起来,就容易形成僵局,使教学陷入尴尬的境地。这时,可以讨论与之相关的其它问题,进行疏导启发。比如《故乡》一文,有学生提出疑问:文中为什么还要写到宏儿和水生?这个问题抛下去,学生一时间可能很茫然。这时,可以先讨论与之相关的问题:探讨一下文末宏儿和“我”的一段对话;或者探讨文中写到宏儿和水生的文段。
综上所述,语文课堂可以通过机智、巧妙地引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产生浓厚的求知欲。这样的课堂犹如一泓永不枯竭的泉水,清澈且熠熠生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巧妙的引导就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语文课堂的源泉。
【参考文献】
【1】叶圣陶.谈教育的着重点.人民教育,19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