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守儿童教育与思考

2017-05-19张荣伟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2期
关键词:人格特征留守儿童成因

张荣伟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农村夫妻双双离开家乡,加入到“打工族”的行列,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突显,数量不断增多。

【关键词】留守儿童 人格特征 成因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2-0010-02

当前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及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人口迁移流动日益频繁,农村大量劳动力进城务工,子女扔给了老人或者亲戚监护。于是在农村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落——“留守儿童”。

一、留守儿童人格特征

留守儿童自理能力差,缺少父母应有的关爱,普遍存在心理问题。“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问题更多的暴露出性格上的缺陷,如自制力差、自我中心、金钱主义、自私、自卑、孤僻、任性、暴躁、逆反等。

二、留守儿童形成原因

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农村地区。由于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及教育条件相对落后,教育问题日益严峻。

1.社会关爱较少

目前,社会为少年儿童成长提供有效帮助的组织机构太少,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几乎空白。受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整体发展水平的限制,农村地区的社区教育服务体系尚未建立。

2.家庭教育缺失

留守儿童家庭通常是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将孩子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者亲属代管。代管人要么年事已高,除照顾孩子的基本生活外,无力教育孩子,要么是文化素质低下,无力辅导孩子的学习。

另一方面,家庭结构的不完整导致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功能弱化。完整的家庭教育功能的发挥应该是包括父母双方对孩子的影响,父母双方的教育“合力”是保障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关键,而留守儿童家庭结构的变化消解教育的“合力”,从而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功能。

3.学校教育无力

学校教育主要着眼于受教育者的共性,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往往忽略受教育者的个性需求。留守儿童由于特殊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在学习、生活、心理发展及道德行为等诸多方面出现问题,家庭教育的缺失,让学校和教师的教育效果事倍功半。学校教育得不到家庭的配合,留守儿童的家长与老师之间,尤其是与班主任老师之间缺乏联系與沟通;使学校教育功能大打折扣。

三、农村留守儿童主要问题

由于留守儿童长时间和父母分离,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有了问题又不能及时地发现和矫正,久而久之,造成这部分学生成绩差、卫生习惯差、纪律差、不良习惯多、厌学倾向严重等诸多问题

1.学习较差。“留守学生”学习功力不足,成绩普遍较差。由于缺乏监管,在他们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得不到父母帮助,从而导致学习成绩逐步下滑成为学困生。严重者发展到经常旷课、逃学;给学校教育工作增加不小的压力。

2.性格缺陷。由于缺乏家庭的关爱,加之祖辈的溺爱和代监护人的无奈,部分“留守学生”常常表现出任性、自私、固执、倔强、我行我素、不尊敬长辈、好逸恶劳等不良品行。上进心、集体荣誉感多有缺失,道德品行、自控能力养成习惯较差,常有违规、违纪行为发生。

3.心理障碍。留守学生监护人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介入较少,关注不够。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感变化,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疾病: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焦虑自闭、缺乏自信、悲观消极。

4.价值扭曲。部分外出打工者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其中一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

四、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对策

留守儿童问题的实质是这些孩子在家庭保护、亲情和教育上缺失的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最根本的方法是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提高农村家庭收入水平。

1.政府政策是前提

具体来说:第一,政府要确保九年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义务教育,提高营养改善标准,实现全免费教育。第二,打破二元制的城乡户籍壁垒,建立适应社会和谐发展的户籍制度,保障劳动力的合理流动,鼓励引导有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融入城市,接受留守儿童在父母务工所在地入学。第三,加大对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尽最大努力为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2.学校教育是关键

学校在解决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上应担当“主角”。针对班级中关注“共性”多,而忽视留守儿童特殊群体或个体的情况,笔者建议要充分发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功能,班主任要给这些留守儿童以特殊的关爱,多接近他们,并利用班集体的力量形成一个温暖、宽松的成长环境,让留守儿童能切实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最大限度地弥补由于亲子关系的缺失而给他们带来的伤害。

学校应建立留守儿童监测制度,建立留守儿童的个人档案,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并根据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并利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开通信息平台,方便家长及时、快捷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与家长充分交流,形成教育合力。

3.家庭关爱是基础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将来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长期在外务工的父母来说,首先,要纠正一个认识上的错误,即仅关注挣钱给孩子吃好、穿好等物质上的满足,取而代之的是要加强与孩子情感的沟通,让他们体会到父母的爱,精神上的温暖是物质满足所远远不能比及的。

父母要充分注意亲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方式,要注意时间上不能相距太久,最好能做到每周交流一次,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学习成绩,特别是青春期的孩子,需要更多的关心。

家长要正确处理生产、创收与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要与学校和老师保持经常性联系,随时了解子女学习和发展情况,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引导教育。临时监护人要真正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他们营造完整家庭的教育环境。

4.社会关心是重点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综合性的社会问题,仅依靠学校的力量很难彻底解决,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介入。根据当前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社会的可作为是加强和完善农村社区教育建设,充分发挥社区教育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缺失的弥补作用,使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互补共生。

针对当前家庭、农村社区和学校之间缺乏有机的合作与沟通状况,建立行之有效的家庭、社区和学校联动的运作机制:政府要加大对留守儿童关爱的宣传力度,培养全社会关注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学校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学生的抗挫折和困难的教育,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村委会应建立农村邻里管护网,做到每个留守儿童均有人照看,使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家庭、村委会和学校之间做到各负其责,及时沟通、及时了解,遇到问题及时解决,从制度上形成对留守儿童的最坚强有力的保护网,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

总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进城不仅是我国现代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必然产物,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农民工及其子女是一个特殊的庞大的群体,打工村留守子女的教育是当前农村和城市义务教育中的难点之一。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稳定,关系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推动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为千千万万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创造条件,政府要充分协调家庭、学校、社会的力量,共同关注并切实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更好地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明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报告.

[2] 叶敬忠.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与对策.

[3] 陈志贵.浅谈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对策.

猜你喜欢

人格特征留守儿童成因
晕纹石成因解读(上)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调查
翻译实践问题及成因
“酒”类语符两个修辞场及其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