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验视角的史前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2017-05-19张文博白丹
张文博+白丹
摘 要:史前遗址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意义重大,但由于其年代久远、缺乏史料记载、自然及人为破坏严重等特点,在保护及展示方面难度较大。许多史前遗址公园在建成后也是门可罗雀,难以得到公众认可。借助POE(使用后评价)方法,从体验的视角出发,对郑州商都遗址公园进行满意度调查,通过数据整理分析出公园中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的史前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史前;遗址公园;保护展示;使用后评价
一、史前遗址公园概述
(一)史前概念界定
目前对于我国史前时期的具体划分在学术界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史前”在《辞海》中的释义为:没有历史记录的远古时代。由此定义来看,狭义的历史指有文献记载的那部分人类历史,史前史则就是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1]。由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我国迄今所见的最早成系统记录历史的文字,因此由“史前”的定义来看,中国在殷墟之前即商王盘庚以前的历史都应划在史前史的范围之内。作为人类史前活动和远古记忆的唯一残留片段,史前遗址不管是在科研领域还是在文化教育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价值。
(二)史前遗址的特点
我国史前遗址主要为地下土遗址,其可视性、可观赏性差,遗存内容主要有出土文物和地下遗存,出土文物主要为陶器、石器和骨器,工艺性和美观性都比较差,由于年代久远,其功能、形制等都不易被参观者理解[2]。地下遗存主要有房址、陶窑、墓葬等,由于破环严重,参观者难以想象其原有的模样,对其历史文化背景也较为陌生,因此史前遗址对游客来说缺少吸引力,难以激起参观者的兴趣。
二、郑州商都遗址公园使用后评价研究
(一)使用后评价简介
使用后评价是建成环境评价的许多理论之一,指对一段时间后投入使用的建成环境,采用数据收集、分析、评价对其进行分析评价的方法。其中量表法为主要的数据分析方法,包括李克特量表法和语义差别量表法两种,本文则以语义差别SD量表法进行研究。
SD法是Semantic Differential的缩写,即通过语言尺度进行心理感受的测定,使被验者的感受定量化地被记录下来[3]。SD法让被试者在两个正反义的形容词项目上依据主观感觉对每一对形容词间的量化尺度上进行判断,量化尺度的划分可以分为5级或7级,如-2,-1,0,+1,+2,在评定等级制定后,依据调查数据绘制平均语义分布曲线,比较他们的评价倾向。
(二)郑州商都遗址公园概况
郑州商城遗址位于郑州城市中心区,最初发现于1950年,随后经过多次发掘工作于1955年确立为商代遗址,是我国著名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其前身为商朝前期商王都邑,距今约3600年。商都遗址公园位于郑州商代都城遗址东南城垣内,占地总面积224亩[4]。商都遗址公园的景观主要集中体现三个功能——观游城墙遗址、室外文化展示、聚集休闲活动。
(三)评价内容
本次评价通过征求20位园林及相关专业专家意见,并结合商都遗址公园前期调研情况,最终确定了以“景观体验”和“文化体验”两个方向共计16个评价因子对遗址公园的游览者进行满意度评价。其中“景观体验”满意度主要指游客对于公园整体环境的宏观感受;“文化体验”则是从遗址公园的使用角度评判游客对于公园整体文化氛围的满意度。
(四)评价方法
采用SD量表法,通过现场发放调查表格的形式收集商都遗址公园使用群体对于“景观体验”及“文化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在问卷调查所搜集的数据基础上进行数据统计分析,根据问卷中问题答案所反映的 5 级测量等级(如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的数据结果,对这5个等级对称赋值(-2,-1,0,+1,+2),最終制成平均语义分布曲线,依此得到使用者对目标空间较为全面、客观的满意度评价。
(五)调查结果分析
1.问卷发放及回收情况
问卷调查时间选取在天气适宜、游人较多的4月和9月进行,为确保调查结果可靠性,调查日期选取工作日及周末各一天,调查次数共计4次,最终发放8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76份。
2.游人基本情况统计
公园中男性使用者34人,占44.74%,女性使用者42人,占55.26%。在使用者年龄方面,通过统计数据可知20岁以下7人,占9.21%;20-30岁24人,占31.58%;30-40岁16人,占21.05%;40-50岁8人,占10.53%;50岁以上21人,占27.63%。结果显示公园参观者中的青年人最多,老年人次之,中年人与青少年较少。
原因分析:商都遗址公园位于市中心区域,周边多为住宅区,因此使用人群以周边居民为主,入园目的主要为亲子活动和休闲散步,所以游人多为带孩子的家长以及健身的老年群体。
3.问卷数据统计
根据有效回收的76份调查问卷结果,对商都遗址公园使用后的满意度评价采用量化的评价方法,参考SD语义差别划分等级,统计为可量化的表格形式,得出76位使用者对公园20个项目评价的满意度。
4.SD曲线分析
根据统计结果,将16个评价项目的使用后满意度评价绘制成SD(语义差别)曲线。
表1SD(语义差别)曲线分析
(1)正因子分析
依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游览者对于公园整体的“景观体验”较为满意,9项评价因子中7项平均分为正数。其中以“公园整体景观效果”“公园植物种类丰富度”“公园季节景观观赏性”以及“公园活动场地的丰富性”最为满意,各项平均分值大于+1.0,评价较高,表明商都遗址公园的植物景观以及活动空间得到了公众的认可。
实地调查情况分析:公园整体分区较为合理,空间视线变化丰富,路网密度适宜,交通便捷,并且作为城市中心的公共绿地为市民提供了大量的活动场地,满足了周边高密度住宅区居民的使用需求,受到了群众的欢迎。公园内植物密度较大,植物种类繁多,整体竖向空间层次以及季节性景观的观赏性上都较为丰富,多样的观花、观叶植物吸引了大量的参观者,成为了公园的主要观赏点。
(2)负因子分析
由分析曲线可看出,公众的主要意见集中在“公园整体景观特色不突出”“公园环境整洁度较差”以及“文化体验”部分中的“整体历史氛围弱”“自然植被文化氛围缺乏”“雕塑小品文化氛围缺乏”“建构筑物文化氛围缺乏”“休憩设施文化氛围缺乏”“标识系统文化氛围缺乏”,此8项评价因子平均值均为负数,其中5项低于-0.5,公众满意度较差。这表明商都遗址公园在景观特色上需要加强,环境卫生有待提高,更重要的是作为遗址公园其历史文化氛围不够突出。
实地调查情况分析:植物种类的选择没有结合当时历史自然条件,出现了许多非本土植物,同时在种植设计中缺少与遗址展示的融合,只是以普通的公众游园形式进行不同植物的组合搭配。对于文化体验部分,不少被访问者表示“不知道看什么”“完全感觉不到是一个史前遗址公园”,整个公园过度的园林化造成了历史氛围的缺失。园区包括雕塑小品、道路铺装、休憩设施、标示牌以及凉亭花架等,在设计元素与材质细节上没有结合“商朝”中期的文化特色进行斟酌推敲,整体风格杂乱不一,造成了商都遗址公园“文化体验”的丧失。
三、问题总结
(一)公园整体定位不明确
公园在规划设计中的宏观定位不够清晰,对于“遗址公园”与“城市公园”之间的关系把握不准, 遗址的保护与园区整体环境脱节。过度的封闭保守的会造成遗址公园缺乏公众吸引力,而过度倾向于城市公园的使用功能则会削弱遗址公园的历史文化氛围,因此在设计之初需要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平衡。
(二)历史文化气息薄弱
公园整体历史文化信息传达不明确,没有以遗址的展示为核心来营造符合当时历史背景的文化氛围,使公园游览者对公园的整体文化形象难以识别。公园内的广场节点、小品雕塑、文化浮雕等相关文化展示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风格体系,植物景观的营造也缺乏与遗址环境的呼应,整体文化体验较弱。
(三)植物景观过度园林化
公园在植物景观设计上出现了过度园林化问题,陷入种类繁、数量多、将“绿化覆盖率”作为追求目标等多种误区,形成了“重植物、轻遗址”的效果。在植物种类的选择上,没有针对性地参照具体史料选择符合遗址本体特征的植物,不能真实地反映遗址所处的历史时期,从而突出史前遗址公园的主题。在种植方式上存在直接套用一般城市公园植物配置方式的问题,过于强调植物观赏价值,而忽视了植物配置应烘托遗址氛围和彰显遗址文化内涵原则。
(四)硬质景观细节处理不足
公園在建构筑物、道路铺装、标示牌、垃圾桶、座椅、雕塑、灯柱等设计上缺少细节处理,对于各个设施的设计风格以及材质的选用缺乏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史前时期具有丰富的纹饰图案,因此在公园中进行文化主题提炼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也是进行遗址公园景观设计的必要前提。如果对遗址文化内涵不能准确把握,在细节上处理上不够用心,就会大大降低遗址公园的文化吸引力,影响游客的切身体验感受。
四、结语
史前遗址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明,但其在保护展示利用方面难度较大,只是靠遗迹本身以及出土文物的展示很难吸引公众兴趣。因此史前遗址公园应以树立整体遗址公园文化形象为角度,以公众的切实体验需求为出发点,把握公园的宏观定位,还原历史植被环境,深化设计细节,在满足公园的城市公共需求前提下引导参观者对中国的史前文化产生兴趣,进而提升遗址公园的文化价值与魅力。
参考文献:
[1]史前文化:中华文化之根[N].河南日报2007-02-08:009.
[2]刘文雪.史前聚落遗址展示利用初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
[3]胡其魁.SD法在园林景观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观赏园艺研究进展2014,(05).
[4]郑州市文物局.http://wwj.zhengzhou.gov.cn/xqdt/168
823.html.
作者简介:
张文博,郑州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风景园林学。
白丹,郑州大学建筑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设计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