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园林中的自然美

2017-05-19李延妮李延春

美与时代·城市版 2017年3期
关键词:园林建筑

李延妮 李延春

摘 要:中国园林讲究自然本真,玄学可谓是贡献极大。玄学的自然观使得中国的园林建筑更尊重自然,也更接近自然。具体表现在:园林中的建筑形态、颜色等都接近于自然的颜色;园林中的山脉、假山无论在外形还是细节上都和自然中的山脉神似,体现对自然的追求;园林理水——集中和分散,理水形态——静和动,这两个方面都对自然进行了模仿复制;园林花木,有点植和丛植两种,都呈现不规则的状态,体现自然中花木的样子。

关键词:玄学自然观;园林建筑;园林山脉;园林理水;园林花木

一、玄学自然观对中国园林美学的影响

人类作为一种会进行独立思考的生物,在远古时代就开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解构自然界中的现象并给予了自然更多的人文意义。图腾崇拜就是人类聪明才智的结果。盘古和女娲作为图腾崇拜形象是人与自然界的动物的结合体,一方面反映了人类希望自己能够拥有这些图腾的神奇能力,一方面也表明了人类对自己能力的認可。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总结出了更多的自然经验并为人类所用,在利用的过程中发现了环境与人类大量的相似相通之处,形成了新的体系,而魏晋玄学就是其中的一体,其对中国的园林美学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一)玄学中的自然观

“自然”是玄学讨论的基本问题之一,且不止一人对“自然”的概念做过阐述。

首先,王弼的自然概念含有“道”的特点。在王弼看来,“顺自然而行,不施不造故物得至,而无辙迹也”。自然就是事物本来的状态,是代表“本真”的哲学范畴。其次,“自然”即“天然”。晋刘廙在《洛都赋》中提到过,“自然”即天生如此、原来如此的意思。再次,“自然”即“必然”。郭象“命之所有者,非为也,皆自然”,时间万物生命的生发与循环,都并非人力所能控制,而是事物发展的必然结果。

总之,玄学家们将“自然”和宇宙中的生命联系起来,而这些生命又不受人力控制,他们把“自然”看作是人间“大美”的源头也就可想而知了。

嵇康和阮籍在魏晋无疑是玄学的代表。阮籍认为整个宇宙是一个“无差别的原始混沌”,人和自然没有实质的区别,都是瞬息万变的世界中不可或缺的存在,并和谐地处于同样的宇宙大地中,构成了这个丰富世界中的瞬息万变。而且阮籍所倡导的“自然”仍然与“天人合一”不谋而合。从这个方面来看,他和儒家的“以德治国”有较大的区别。前者认为人与宇宙中的万物随着时间的推移“生老病死”,不相互计较,处于一种朦胧的和谐状态。后者则是讲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是和谐的关系,而是有地位高低、身份悬殊之分的。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竹林玄学的“越名教而任自然”和儒教的大相径庭,也在一定程度上说出了魏晋玄学家的宇宙自然观。那就是人作为会独立思考的高等生物也应该像自然生物那样,没有等级的区别、权益的计较,在宇宙自然中保持自己的纯真。所以,将道家作为自己前提的玄学,在很大程度上表现出对于自然的欣赏。

与此同时,嵇康的观念和阮籍的不谋而合,他也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一体的。在当时那样的社会背景之下,他们不得不将自己的满腔抱负寄托于内在层面,当外在环境不能给予他们展示的时候,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与庄子的自然哲学相通。

二、中国园林中的自然美的具体体现

(一)园林建筑与自然

作为园林重要组成部分的建筑可以说是园林中璀璨的一颗,“朱堂”“花阙”,这些早在秦汉时期出现的建筑是人类杰出的作品,这些人工建筑与自然环境虽不冲突,但亦各有自己的特征。魏晋时期,那些园林的修建者们则是将“长涧”“连峰”等自然环境与人工创造的环境相结合,从而人工痕迹没有那么明显。东晋的谢灵运就曾经在选取他的住处之前打量过身边的自然环境。中国园林建筑要在园林中占有一定的价值首先它得和自然界中的万物一样与自然相结合,具有与自然相似的特征,给人以写意的快感。谢灵运的住处是可以在建筑中看到自然,建筑的颜色也是与自然相协调,无论在建筑内还是在建筑外,建筑都应该与自然相契合。在自己对建筑的理解之上,谢灵运总结了建筑与自然山水结合的范例——“面南岭,建经台;倚北阜,筑讲堂;傍危峰,立禅室;临浚流,列僧房”,他的这一叙述在当时可以说是首屈一指的。

园林中建筑可以说西方和中国的观点大相径庭。西方园林中的建筑更多的是将建筑凌驾于自然环境之上,这当然和他们对于自然的征服这个前提有关。而中国则是将建筑的地位放在了它本来的位置,即人工的制造品,也正是因为如此,中国园林中的建筑只要能够供人休息以及自由出入即可,它的地位只是自然中的一部分而已。当然,中国园林也不排除例外,秦汉宫苑就是其中的例子,其将建筑的地位放大了。这都是因为在古代社会里,大的琼楼玉宇代表了当政者的权利的象征。

总的来说,秦汉和魏晋对自然还是呈现出了不同的态度,秦汉更加注重宇宙的本来面貌,从而建筑也在说明宇宙;魏晋则更注重于人与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们当时的这些思想也主要是通过园林建筑与自然景观的和谐来体现的。魏晋之后,园林建筑开始和其他园景结合起来。园林中的建筑,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给游人提供休息,一方面又给游人提供一个更好的视角去观赏园林中的景观。宋代虽然在园林中有许多建筑物,但也只是万寿山的陪衬而已。

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也和自然接近,体现着自然的野趣。地板的颜色大多为土色。天花板的颜色让人想到天空、云朵。墙的颜色让人想到大自然中缠绕的枫叶。有些江南的私家园林,很多以青色的瓦片作为屋顶,白色的墙,木作则呈栗皮色或深棕色。这些颜色与大自然中的颜色相协调。白色的墙面在园林建筑颜色中的作用尤其突出,使人从尘世中的嘈杂中感受到园林的宁静。

(二)园林山脉与自然

园林山脉与自然的关系,我们可以以扬州为例。在扬州个园中,每个季节的假山都各有特点。春山给人的感觉是青春活力,勃勃生机。园林西北方向的夏山,给人一种幽凉之感。秋山的颜色给人一种万物萧条,垂败之感。冬山则给人一种昏昏欲睡之感,窗孔的作用更秒,冬天时刻听见萧瑟的北风之声,又可以通过这些小孔看见生机盎然的春山,给人以冬去春来的感觉。这些假山真是将自然的美体现得淋漓尽致。

秦汉宫廷中的山是一种象征性的神山,作用性更强,不能构成自己独立的形象。到了东汉时期,梁翼园中山更多体现的是对自然中山脉进行复制。但毕竟是模仿,在面积上和自然中的实体有较大差距,所以这些假山更适合于远观,这就是假山技术的萌芽。北魏时期张伦建造的景阳山则在技术上达到了成熟。

园林中的许多景观都开始大量接近于对自然的复制,山、沟壑、石头、树木。叠山在此追求形象上的神似。魏晋时期,以自然山水为主要建造园林的根本思想在中国早期绘画史中也可以体现。谢赫的绘画就讲究在形似中体现神似。而这些早期的绘画史给后来的园林建造上提供了很好的启示。大唐时期,绘画得以有了很多突破。张彦远的水墨画,用无色代替有色,让人思考绘画不应该只是对大自然的复制,更可贵的是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从写实到写意,给宋代人开辟了成功的道路,使宋代时期的山水画风靡一时,直至一直流传下来。元代画家倪瓒在苏州狮子林叠山的设计中可谓是充分发挥了绘画的写意功能。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叠山由对自然的复制过渡到了写意。明清时期,以部分表现整体,并将自然与人工巧妙结合的写意手法在园林叠山以及理水中占据主要地位。海淀园的假山甚至超过了真山的魅力:“望尽而山,剑铭螺盗,巧诡于山,假山也。维假山,则又自然真山也。”中国园林叠山从对自然大致轮廓的模仿,到对细节,再到对自然写意的变化过程,显示出了对“自然”不变的向往。

(三)园林理水与自然

园林理水无论在布局上,还是水的形态上都进行了模仿。在布局上,园林理水有集中和分散两种,在形态上有动静之分。集中理水的布局是,在理水的四周建有建筑,将理水环绕起来。苏州网师园是其中的代表。水池的形状大多仿照自然中不规则的湖泊,水池的岸边也模仿自然,还砌有驳岸。分散理水则是将水分成了许多小部分,给水以活力,好似活水。

在古代,我国的园林主要采用的还是静态的水,当然也有使用活水的范例,无锡惠山的八音涧就是其中的典型。

人工瀑布,似乎是人工事先将水装满山顶的水池,在需要的时候开始放水,从而形成瀑布。由于水源有限,所以这样人工的瀑布可谓是昙花一现。到了清代,由机器将水池中的水输送到山顶的水池,然后形成瀑布,这样既保持了瀑布的长时间挥洒,又节省了人工输送水的时间,可谓一举两得。

(四)园林花木与自然

在园林花木上,西方和中国有很大的差异。西方受人工的影响较大,将花木剪裁成不同的形状,将颜色也进行了精心的安排。而中国则更注重对自然本真的还原。中国古典园林中的花木主要有点植和丛植两种。点种的花木数量较少,并且在院子里的排列也遵从自然的原则,没有特别讲究对称。点种的花木很能吸引游人的观赏,所以在设计上有自己的特点:或挺拔,或苍劲,或古拙。总的来说,就是为了体现花木的自然本真状态。丛植的大面积种植原则和种植一样,都追求自然本真状态,当然,在一些场合,为了和环境相和谐,也有将花木种植成整整齐齐的样子。承德离宫澹泊敬诚殿前院的那片松林,就是为了保持严肃的气氛。当然,大部分的中国古典园林都是参差错落。

参考文献:

[1]明计成.园冶[M].北京:北京出版社,1957.

[2]陈植注释,杨超伯校订,陈从周校阅.园冶注释[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51.

[3]陈植,张公弛选注,陈从周校阅.中国历代名园记选注[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

[4]明劉侗,于弈正著.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6.

[5]北魏杨街之著,范祥雍校注.洛阳伽蓝记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

[6]六朝无名氏著,张宗祥校录.校正三辅黄图[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

[7]清钱泳.履园从话[M].北京:中华书局,1979.

[8]汉班固撰,颜师古注.汉书.第三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5.

[9]南朝范哗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第二版[M].北京:中华书局,197.

[10]王汝弼选注.白居易选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

作者单位:

李延妮,黑龙江大学。

李延春,重庆师范大学。

猜你喜欢

园林建筑
唯美的中式园林建筑
古典园林建筑维修施工技术分析
传统建筑材料在园林建筑中的运用分析
园林建筑小品在园林中的应用分析
园林建筑装饰的具体运用及未来发展
浅析如何加强园林建筑工程施工管理
谈园林建筑与园林景观的关系
传统与现代的调和:论高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优化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