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省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影响实证分析

2017-05-19汪海飞

现代商贸工业 2017年9期
关键词:人口流动实证分析城市化

汪海飞

摘要: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会促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分析海南省18个县市人口流动现状、城市化现状及人口流动对城市化的影响,发现人口流入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人口流入推动海南省各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主要通过旅游、工作、投资等方式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南省城市化的进程。

关键词:人口流动;城市化;实证分析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9.007

1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口流动表现出大规模和急剧增长趋势。2014年我国流动人口总量达到2.53亿,预计到2020年,我国流动迁移人口将增长到2.91亿。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必然会促使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随着人口流动总量的迅速增加,201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56.1%。

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关系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如冯云廷、任远等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过程是资源与要素在城乡地域间和产业间重新配置和组合的过程,劳动力的迁移流动和重新分布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二是从发展经济学的视角讨论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Lewis指出农业生产率和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人口城市化的源泉,而Rosenzweig and Stark则从风险理论的角度,发现低收入国家中妇女乡城迁移往往与原生家庭存在某种契约关系,其婚姻和契约目的是在有信息成本和空间共变风险的环境中,减轻收入风险。三是从人口城市化理论的视角讨论人口流动与城市化的关系,如李竞能认为,城市化是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人口自然增长所导致城市人口比重上升的过程,因此城乡人口迁移集聚和城市部门人口的自然增长共同构成了城市发展的源泉。除此之外,我国学者更多的是从数理角度分析我国城市化水平提高的影响因素,分析我国城市人口增长来源等。

海南省作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其城市化进程和人口流动尤其独有的特点,本文将从城市化与人口流动之间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出发,分析海南省18个县市人口流动现状、城市化现状及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期寻找海南省人口流动和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2海南省人口流动、城市化现状分析

2.1海南省人口流动现状及特征

本文重点分析海南省18个县市人口流入规模,所采用数据来源于1991-2015年《海南省统计年鉴》,用地区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的差额来衡量海南省及各县市人口流动情况。

2.1.1流入人口规模波动起伏较大

由图可知,1990年和1991年人口机械增长为正,以人口流入为主;1992-1994年,流入人口数出现负值,海南省出现一定的人口流出;1995-1997年,海南省出现较小规模的人口流入;1998年海南省流入人口为-6943人,意味着在1998年海南省人口净流出6943人;从2001年开始到2011年为止,海南省人口流入规模表现出波动中增长状态,增长较为平稳;但是从2012年开始到2014年为止,海南省的人口流入规模均为负值,此时海南省成为人口净流出区。

1988年海南省成為经济特区,得益于诸多优惠政策,促使经济迅速发展,吸引较多的外来人口进入海南省进行海岛开发建设,其他区域人口向海南省集聚,集聚规模呈现缓慢增长态势。随着人口净流入增多和海南省开发进程的加快,流入人口的生活成本不断增高,逐步出现人口地理饱和和经济饱和,加之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以旅游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的海南岛对人口流动吸引力降低,出现从2012年开始的人口流入规模为负的情况。

2.1.2海口、三亚等核心城市人口流入规模远超其他县市

地理位置、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人口流入规模在海南省内部出现地域差异。由图可知,海口市人口流入规模在1990年为10940人,到2014年增至547636,而三亚市人口流入规模在1990年仅为4740人,到2014年增至156336人,即使在全省人口流入规模出现负值的情况下,海口市、三亚市依然保持较高的人口流入,保持对流动人口较强的吸引力,二者流入人口占全省总流入人口的比重在1990-2014年间呈波动上升趋势。三亚市人口流入规模虽一度降到-148人,但作为海南省南部经济中心,旅游业为该市支柱产业,旅游资源和房地产业的发展促使人口流入规模呈现上升的态势。余下11个县市的人口流入规模均有较大起伏,表现出明显的升降交替状态,其对流动人口的吸引力较弱。

各县市人口流入规模地区不均衡的主要原因是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省域内人口流入规模出现两极分化。海口市和三亚市分别为海南省省会和南部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远远高于其他县市,对区域内和区域外的人口都有较强的吸引力,流动人口更多的向海口和三亚集聚。国际旅游岛战略的实施,旅游景点较好、交通便利的县市诸如儋州市、东方市、琼中县等地区逐步成为人口流入的次要选择区。而余下的11各县市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区位条件,对人口流入的吸引力较小,甚至成为人口净流出区域。

2.2海南省城市化基本状况分析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海南省全省及各县市城市化率来反映海南省城市化现状,文中城市化率采用年末城镇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

2.2.1海南省城市化基本特征

(1)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整体有较大提高。

借助经济特区、国际旅游岛建设等的优惠政策和契机,海南省的城市化水平在不断提高。由图可知,从1989年到2014年,海南省城市化率从17.59%提高到53.76%,城市化水平每年提升大约1.39个百分点。海南省城市化整体水平的提高,既得益于海南省建省以来的各项优惠政策,又得益于海南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二者共同推动了海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加之海南省人口流入规模的不断扩大,促使其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省内各县市城市化水平空间发展不均衡。

受地理环境、经济发展等的影响,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明显、各县市极度不均衡的特征。如图所示,作为省会城市的海口市和南部经济中心的三亚市,无论是城市化规模还是城市化水平均与远远高于其他县市。2014年海口市和三亚市的城市化率为76.61%和7097%,远远高于2014年海南省城市化的平均水平5376%;而2014年城市化水平最低的白沙县城市化率仅为31.55%,远远低于全省城市化平均水平。

由图可知,海南省各县市年均城市化率与增长速度之间基本遵循了“城市化水平较高则城市化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的关系。1989-2014年间,海口市年均城市化水平最高,达到7321%,但其城市化水平的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0.07%;年均城市化水平最低的是乐东县,年均城市化率为18.50%;城市化水平增长最快的为三亚市,年增长率达到1.65%。

从各县市城市化水平及其增长率看,城市化水平及其增长率在空间上存在较大差距。海口市、三亚市、五指山市的年均城市化水平处于最高位置,分别为7321%、43.71%和45.47%;其次处于较高年均城市化水平和相对较低增长速度的县市主要为昌江县、琼中县、保亭县、定安县、儋州市,城市化率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城市化率增长速度较为缓慢。文昌市、琼海市、万宁市等城市化率和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均较高,年均城市化率分别为21.93%、24.22%、21.61%,其城市化率增长速度为1.4%、1.3%、1.35%。

总体而言,海南省各县市年均城市化率与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基本呈负相关关系,由于海南省內部各县市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化水平极度不均衡,导致大多数地区的年均城市化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较低年均城市化率的县市所对应的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则相对较高,而三亚市无论年均城市化率还是城市化率增长速度均较高,主要得益于三亚市旅游资源的开发所导致的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

3海南省人口流动对城市化影响的实证分析

在“人口流动-经济增长-城市化”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引入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将贸易、人口流动、人力资本等纳入城市化影响因素中,分析海南省城市化进程与三者之间的关系。其中,城市化进程用城市化水平U来表示,采用海南省1990-2014年的城市人口占地区总人口的比重(城市化率)来衡量;贸易部分采用人均进出口额T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一方面可以推动工业发展进而影响城市化率,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农产品出口,促进农业发展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文中采用1990-2014年海南省人均进出口额;文中采用地区人口流入率RF作为测度人口流动的指标,反映海南省1990-2014年间人口流动情况,而地区人口流入率则通过流入人口与地区常住人口的比值来体现;而对人力资本H的度量,文中将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进行衡量,即人均受教育年限=小学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6+初中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9+高中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1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总人口比重×16。

为了更准确反应流动人口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文中将构建城市化与人口流动关系的多元回归模型:U=β0+β1T+β2RF+β3H+ui,其中,U表示城市化率,T表示人均进出口额,RF表示地区人口流入率,H表示人均受教育年限。

运用1990-2014年间海南省对应数据进行计量回归,回归结果为:

U=-3.1511+0.1026T+0.3028RF+0.5836H

R2=0.91872=0.9071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城市化水平的91.87%取决于地区人均进出口总额、人口流入率和人均受教育年限。回归结果表明:海南省人均进出口总额每增加1美元,城市化率水平将会提升0.1026个百分点;海南省人口流入率每增加1%,城市化水平将会提高03028个百分点;海南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增加1年,城市化率将会提升0.5836个百分点。

由城市化水平影响因素多元回归结果可知,人均进出口额的增加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同样为正,表明海南省对外贸易的发展能够促进海南省工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而促进海南省经济水平的提高,带来海南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人口流入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每年流入海南省的人口直接参与了海南省的城市化建设,或直接成为海南省城市人口的一部分,进而推动所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或通过旅游、工作等方式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南省城市化的进程。同样,人均受教育年限对城市化水平的影响为正,表明海南省人口质量的提升能够促进海南省人力资本的质量,使得海南省人力资本积累的速度加快,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力资本流入,必定会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4结论及建议

4.1结论

(1)海南省流入人口规模波动起伏较大,海口、三亚等核心城市人口流入规模远超其他县市;(2)人口流入空间布局存在较大差异,人口流入中心在时空演变主要表现为以海口市、三亚市为主;(3)海南省城市化水平整体有较大提高,但省内各县市城市化水平时空发展不均衡;(4)海南省各县市年均城市化率与增长速度之间基本遵循了“城市化水平较高则城市化增长速度相对较低”的关系;(5)人口流入对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表明每年流入海南省的人口直接参与了海南省的城市化建设,或直接成为海南省城市人口的一部分,进而推动所在地区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或通过旅游、工作等方式促进海南省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南省城市化的进程。

4.2建议

(1)推动海南省第三产业发展,提高农业和工业生产效率,促进海南省经济的快速发展,进而推动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同时提高海南省自身吸引人口流动的向心力,降低对外界经济、政策环境的依存度;(2)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提高海南省对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海南省经济效益引力,促进高质量人力资本的流入和进一步推进城市化进程;(3)制定合理的主体功能区规划,确立海口市和三亚市在海南省的主导地位,并将二者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通过合理规划构建合理的城市体系,促使各项资源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在推动海口市和三亚市大力发展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二者的核心城市的极化-涓滴效应,推动海南省及各县市城市化进程,引导人口的合理流动,促进人口流入规模的扩大。

参考文献

[1]陈丙欣,叶裕民.中国流动人口的主要特征及对中国城市化的影响[J].城市问题,2013,(03):28.

[2]杨子慧,萧振禹.流动人口与城市化[J].人口与经济,1996,(05):3338,12.

[3]颜咏华.人口流动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16.

[4]冯云廷.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聚集机制[J].经济地理,2005,(06):814816.

[5]任远,谭静,陈春林等.人口迁移流动与城市化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

[6]Lewis WA.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Unlimited Supply of Labor[J].The Manchester School of Economic and Social Studies,1954,22(2):139191.

[7]Rosenzweig MR,Stark O.Consumption Smoothing, Migration and Marriage: Evidence from Rural India[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4):905926.

[8]李竞能.现代西方人口理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尹文耀,于秀媛.论城市化与边际妇女总和生育率[J].人口学刊,1990,(04):16,10.

[10]王桂新,黄祖宇.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的献:1991~2010[J].中国人口科学,2014,(02):216,126.

[11]陈甬军,国庆.中国人口流动与城市化进程的地区差异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3,(01):3640.

[12]李拓,李斌.中国跨地区人口流动的影响因素-基于286个城市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15,(02):7383.

猜你喜欢

人口流动实证分析城市化
我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及路径探究
本土会计师事务所与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比较分析
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国有经济为主导的实证分析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雕塑的城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