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管理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7-05-18林莹
林莹
【摘要】本文以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的未成年人救助管理为研究对象,以笔者走访和调查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期间获得的相关调查资料和亲身体验为依据,并结合我国新颁发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集中分析了桂林市救助管理站對未成年人的救助管理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救助管理 未成年人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233-01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2003年6月18日,国务院通过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以下称《救助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流浪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由传统的强制性收容遣送朝向充满人文关怀的新型救助管理的转变。救助管理制度的改进,使得真正需要救助的人得到救助,促进他们自身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促进桂林市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我国2003年《救助管理办法》简介
《救助管理办法》一个重要改良在于其更重视对流浪乞讨人员人格尊严和生存权利的保护,其明确了救助管理制度实行以自愿与无偿为原则,受助人员可自愿选择接受救助与否,且救助站亦不得以任何借口组织受助人员从事生产劳动。
三、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未成年人救助管理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管理流程[1]简介
(二)存在的问题
1.救助流程上的缺陷与不足
目前,在各个地方对查询流浪未成年人的真实信息遭遇多重困难。因为有很多的未成年人的感情支持系统比较脆弱,戒备心理与对社会的不信任心理比较突出,因此当问话的时候往往是前后矛盾,编造虚假姓名或隐匿真实情况。
2.在资源支撑上的不足
桂林市救助管理站还存在场所、设备、资金不足的问题,目前该救助管理站提供给未成年人的活动用具仅仅只有一些乒乓球,活动场所也仅仅是一块小草坪。
3.在救助方式上存在的不足
桂林市救助管理站给流浪未成年人提供以生活救助、物质救助为主,而对其心理健康、行为矫治以及教育问题还很少触及。
4.工作者的专业素质问题
有些工作者虽然具备专业资格,但多年未曾接受职业培训,很多工作者在知识储备方面已经比较缺乏。
四、对策分析
(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的介入
1.接纳:接纳可以让未成年人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会让他们产生一种“既然工作人员这么关心我,说不定我是有价值的”的心理。
2.真诚:工作者在专业关系中能够以真正的自我出现,不必戴假面具,不会作种种防御来保护自己。
3.同理心:在社会工作中,同理心是指工作者能够体会案主的感受并能够敏锐的、正确的了解这些感受所代表的意义,并且能够把这些了解传达给案主。同理心并不是“认同”。事实上,未成年人希望他们被视为独特而复杂的人,他们不喜欢大人任意地试图认同他们。
(二)工作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
1.在工作人员上岗前应该对其进行社会工作助人知识和技巧的培训。
2.给优秀的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发挥才能的空间和岗位。
(三)体验式学习方法的运用
体验式的学习,也就是用游戏方式,用活动和娱乐的方式去学习。游戏有很多功能,它提供了体力活动、开心娱乐、智力挑战和社会互动的机会,案主可以在游戏中找到一些途径去享受由他们的兴趣和才能带来的乐趣,表达他们的感觉并不断成长。
(四)整合社会资源、改善硬件设施
针对目前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活动场所、设备不足等问题,我们应该进一步整合社会资源,积极引导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投资参与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
五、小结
本文虽然只是以桂林市的未成年人救助管理为对象进行的个案研究,但其反映的主题却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做好流浪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是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流浪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基础。要解决未成年人救助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我们需要的是更多的专业知识和创新的态度。
参考文献:
[1]桂林市救助管理站业务科,桂林市救助管理站救助流程图[Z]. 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