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五步法浅谈
2017-05-18马明才
马明才
【中图分类号】G63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98-01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主要以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训练为主,而其二者基本都是围绕字、词、句、语法、修辞、逻辑、文体等知识点展开分析的,忽视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及作为主体的学生的情感体验,这种“肢解法”的教学导致的后果是: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扼杀了教师从事教学的热情和创造性。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说过:“如果把一只胳膊从躯体上砍下来,那就不是胳膊了”。一篇文章,一部作品,本来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果把它肢解成一堆知识拼盘,它就失去了自身的价值。长久以来,学生掌握的语文知识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也就谈不上语文整体素质的提高了。
针对上述情况,本人依据中学语文新课标的精神,并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谈谈新课标下落实好高中阅读教学的五步法。
一、“刺激”导入法。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通过教师的导人,激起学生的阅读欲和求知欲,使学生的心理发动机——理智和情感处于启动状态,从而使学生的阅读动机调整至最佳状态。学生面对一篇阅读材料,是积极参与还是被动应付,直接影响阅读效果。中学生具有好奇好胜的特点,新异的刺激物能引起他们的定向探索活动。因此教师在导入时,带领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熏陶。如课文《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导入时,我用一首诗,“漫天风雪,无尽悲伤,一壶浊酒,十分惆怅。正义已死,问苍天,路在何方?熊熊烈火,长天茫茫,壮士心,英雄泪,空飞扬!一把刀,一杆枪,把江湖走尽,不再彷徨!”使学生置身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之中,激发起了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理性地认识林冲,品读林冲。
二、整体感知法。这一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注意学生的直觉训练。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读全文(默读并且规定时间)。通读时,遇到文字障碍,如生字、新词、难以理解的句子,做好标记,进行猜读,而不必细细琢磨,即做到不求甚解,体会作者的行文思路,感受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这一阶段是整体阅读教学的基础,因为该阶段学生是否调动了思维,是否投入了情感,直接关系到下一步的具体分析能否到位的问题。这一阶段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已经有所变现,主要体现在阅读速度和感知能力上,其突出标志便是语感的强弱。
三、分析解读法。在整体感知阅读材料(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分析,进行具体解读。重点训练学生的分析与比较的思维能力。师生要做的工作是:教师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查清生字、新词的读音及基本意思,诵读语段,增强语言感知能力,进而分析语段,掌握知识点。主要有对文章主要事实和观点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教学则体现为对情节、人物形象、作者感情的把握);对文章层次结构的分析,对语言运用特点的体会等。这个阶段也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关键,它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否深入透彻。
四、揣摩感悟法。新课标要求学生具备一种体验感受能力,用心品味作品语句所表达的不可言传的微妙情感,体会不同的用词所具有的不同的表达效果,透过字里行间揣摩作者的言外之意。例如在上《奥斯维辛没有新闻》时,我提问到羅森塔尔的报道说“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却获得了美国普利策新闻奖,成为了新闻史上的佳作。它有什么独特之处呢?学生回答说:这篇新闻使用了细节描写、对比反差、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等多种方法;打破新闻稿“零度写作”的原则,作者在字里行间抒发了自己强烈的主观感情;促使人类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惜生命,珍爱和平。学生品读了许多信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五、积累迁移法。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1)通过总结、练习和矫正,实现思想内容、知识技能的积累和迁移,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指导学生总结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习惯,指导学生通过背诵、摘录、做卡片、写心得笔记等方式进行阅读积累;(2)指导学生举一反三,用与课文的相仿或有关的阅读材料进行阅读练习;(3)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写作等,特别是要指导学生把学到的阅读方法、阅读技能用于自读课文的阅读和课外阅读中去。如此循环往复,养成阅读习惯,从而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标。
总之, 在新课改背景下高中阅读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学习的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阅读归还读者,把课堂交给学生,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考虑到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能强求一律。通过提问、评价、鼓励等方式,努力使全体学生都参与到阅读学习中,使每位同学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乐趣,不断获得进步的成功经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