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园公共安全教育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7-05-18邓宁

课程教育研究·上 2017年14期
关键词: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安全教育

【摘要】由古至今,安全问题是人类社会亘古不变的主题。目前,关于校园内部的安全问题日趋严重,安全事件不断升级,因此,一定要对校园的安全管理工作引起高度的重视。需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实现源头治理,最基础的工作就是强化校园安全的综合教育,从而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做到最好。本文主要针对校园公共安全的教育模式进行创新研究,希望对该领域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校园公共安全 安全教育 教育模式 创新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12-02

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印发《中小学(幼儿园)安全工作专项督导暂行办法》,强调重点检查教育等相关职能部门、中小学对防溺水、交通事故、校园欺凌和暴力行为、涉校涉生违法犯罪和心理、行为咨询与矫治等重点问题的预防与应对情况。为更好地解决校园安全问题,党中央以及国务院相继出台了很多政策以及管理办法,并就多方面问题提出了诸多建议,所以安全教育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不错的效果。然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进步,校园安全问题也产生了新问题,以往潜在的安全隐患非但没有完全解决,现在又涌现出如此多新的安全问题,诸如学生心理问题、违纪状况以及违法犯罪事件等层出不穷,就目前看来,校园内部公共安全教育的综合状况非常严峻。由此看来,深入研究针对校园内部安全教育的新方法至关重要,与此同时还要不断提升安全教育的整体号召力以及感染力,强化学生自身的安全意识,进而最终达到高效完成安全教育工作的最终目的。

一、安全教育及其发展现状

(一)安全教育

所谓“安全教育”,主要指的是从事教育的工作人员运用一些与教育相关的教育实践项目,同时促使教育项目能够高标准实现既定效果的活动过程,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对于安全教育活动的受教育者来说,要不断增强自身遭遇突发性问题及事故的现场应变能力;第二,增强避免自身生命财产安全受到外来侵犯的综合防范能力;第三,当人身安全受到非法侵害时,增强自我保护的能力;第四,要重视对学生的守法意识、应变能力以及正当防卫违法犯罪行为的安全教育。根据相关调查结果的各项数据,各大高校已经相继开展了针对校园安全问题的综合教育,然而其教育形式却仅仅利用班会以及宣传案例的单一形式,更有甚者根本就没有进行相关的安全教育活动,直到安全事件发生后才进行安全教育活动,以至于安全教育活动没有足够的系统性,教育质量非常不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研究分析校园安全教育活动的新形式。

(二)校园公共安全教育的发展现状

伴随着我国整体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各方面都硕果累累,然而也伴隨着一些不好现象的出现,特别是屡禁不止的校园安全事件,扰乱了本该舒适安全的校园环境,尤其是校园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使得社会各阶层怨声载道,最终将安全责任加到弱势的老师身上,老师们变得压力大,负担重。然而校园安全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有群策群力,最终才能塑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校园环境。

近几年,伴随着国内教育行业的飞速进步,校园公共安全教育工作更加棘手、多样化,校园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其所面临的未来形势不容乐观。中国保监会以及各省市政府有关部门都发表公告,就校园内部各类安全事故所造成的的伤亡数量以及事发原因做了详细报告,数据表明校园安全问题逐步升级,局势日趋严峻。所以,现阶段就必须要着手研究处理安全问题,首先必须要高度重视校园安全管理工作,其次较强化开展校园内部的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与此同时,要真正解决好校园安全问题,最基本的是要从源头治理,进而逐步改善安全教育活动的整体质量和综合效果。

但是,就校园公共安全教育而言,并不仅仅涉及一门单一学科,其是多项不同科学的综合产物。该教育活动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1)协助学生学习生存知识,提升生存意识;(2)协助学生增强生存能力,清晰认识生存规律;(3)协助学生强化自身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等。就目前形式来看,虽然已经在课堂上添加了公共安全学科,但是由于师资学科以及各专业自身的特点,在进行安全教育时主要的授课方式仅仅有两种:德育类以及思想政治学科。实际上,与另外的想政治学科相比,校园公共安全教育课程有着独特的特点,尤其是自身具有非常明显的针对性以及实效性,其重视要认真学习生存知识,同时提升生存能力。然而一般的德育类老师无法培养学生的综合生存意识和能力,当然学校短时间内进行简单的培训或者演练也无法达到最终目的,该项任务只能由真正的专业人员将安全教育加入专业课程进行认真讲解才能达到目的。所以,一定要对校园安全的教育形式进行全面革新,才能真正达到校园公共安全教育工作的预期效果。

二、当前校园安全教育的困境

(一)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各类学校并不重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的发展状况,安全教育工作非常不完善。

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将校园安全教育工作放到了很高的位置,但是校园安全教育管理系统尚不健全,同时安全教育没有完善的整体运行体制。针对安全教育工作,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2]:(1)安全知识;(2)安全责任;(3)安全技能;(4)安全对策。对学生进行安全知识以及安全责任方面的教育是未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真正学会预防灾祸事件发生的基础知识,明确个人在事故中需要担负的各项责任。对学生进行安全技能以及安全对策方面的教育是为了使学生真正掌握处理事故的应对方法,相对于安全知识以及安全责任来说要求更为严格。

但是就目前来看,大多数学校所举办的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只是利用宣讲这种形式,缺乏实践技能的传授。很多学生对基本的消防安全知识非常不了解,不具备安全逃生训练的实践经验,使所学的安全教育基本知识趋于形式化,根本不能实现有效的实践,最终导致教育工作收效甚微。

(二)安全教育资源具有局限性以及不平衡性,安全教育工作不能做到未雨绸缪。

就目前来看,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形式不容乐观,校园安全事故屡次发生,导致事故不断发生的主要原因还是由于安全教育资源所包含的局限性以及不平衡性所造成的,同时还包括各阶层人士没有足够的安全意识,缺乏足够的沟通以及彼此合作,还没有达到群防群治的整体效果。

对于目前的大多数学校来说,其安全教育工作均由一个专门的部门负责,而另外的有关部门都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工作,这就使得大学生安全教育由于没有完善的学校管理体制而导致合力不足现象的出现,而安全教育体制也因为没有达到全员参与的效果,没有真正的互动平台,所以校园公共安全教育往往缺乏未来预见性。

三、校园安全教育模式构建

校园安全教育不仅与所有学生的利益息息相关,而且還关系到学校日常教学以及稳定生活秩序的正常运转。所以,校园必须在教学规划方案里添加大安全观的教育观念,主要针对安全教育的详细安排与未来发展,同时制定安全教育的详细运行方案,多方位的进行校园安全教育工作。必须整合有效的安全教育资源,逐步实现合作共赢,大力推动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全人发展”的安全教育模式

教育领域现在已经出现了另一种新形式——“全人”教育。全人教育最重要的思想就是要尊重人的主体地位,重视教育的全面性以及系统性,把追寻的目标定为[3]:实现人自身的全面进步,促进人自身形成健全的人格,真正发挥出自身的潜在能力。与此同时,“全人发展”的模式还涉及到受教育者自身的学习需要,所以才有可能培养出更加全面发展的受教育者,这样的学习者无论在学习,生活以及身心健康等方面都获得了全面稳定的发展。

国家有关教育部门曾经出台政策,明确表明一定要重视学校公共安全教育工作,进而真正实现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健康稳定发展,大幅度提升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使所有的学生都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同时学校负责安全教育工作的工作人员不仅需要给学生教授基本的安全知识,而且需要顺应时代的新变化,进而实时开拓学生在校期间的安全教育课程。

(二)警校联动,构建警校共育模式

所谓“警校共育模式”,主要指的是由政府推动筹建,公安、学校以及社会联合在一起,主要为了防范于未然,进而充分调动相关教育部门以及各级公安机关进行综合教育管理的联合作用,真正构成预防与控制的合力,最终达到育人的目的[4]。现阶段,国内中小学还没有成立专门的安保部门,高校大多都已经成立了直属校方的安保部门,日常工作主要是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为学校日常教学以及师生稳定的生活秩序提供有力的保障。因为近几年来高校普遍扩大招生,后勤部门也获得飞速发展,逐渐趋于系统化,所以学校的安保部门就会负责更多的事务,但是我国目前尚未针对校园安保部门出台有关的规定,校园安保部门目前并不具备正式的行政执法权,因此往往会面临很多无法处理的事件,特别是近些年,校园内交通事故屡有发生,多种治安问题频发,部分学生也出现了违法犯罪行为,此类现象对校园的安定产生了严重影响。

由此看来,学校安全教育若要得到真正的解决,就必须让国家安全机关参与校园安全管理体系。只有促进警校联动,真正设置警校互动平台,最终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共同组建警校共育模式,大力推动学校实现安全稳定的发展。

(三)跨领域互动,构建府校合作模式

现如今京津冀已经趋于一体化状态,而我国各省市之间不仅面临新的竞争,同时也出现新的合作机遇。除了传统的省市合作形式以外,现在逐渐涌现出跨区域与跨领域的新型合作方式,诸如“府校合作”(学校所在地的政府部门同学校签署的有关安全管理管理的合作协议)的全新模式逐渐出现。

高校中为了更好的进行安全教育工作,开始相继借鉴“府校合作”的全新模式,进行跨领域合作,同时设立教育基地,大幅度提升学生的安全意识,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实现高效的安全教育。采用与各级政府部门的相互合作,多组织实战演练的实践活动,以此将学生所学的基本应急知识应用于实践,既可以对应急方案的实际可行程度进行检测,还可以大力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对于中小学校而言,可以借鉴高校的做法,实行区域内互动,构建校警合作模式,以期达到安全有效治理的目的。

有效的校园安全教育,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障。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它是各项公共服务活动主要来源,不仅掌握着丰富的各项社会资源,而且可以为其他组织机构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只有与政府部门达成长期有效的可持续合作,才能使真正具有保障性的安全教育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的结合,才能适应未来千变万化的时代发展趋势,使校园安全教育达到更好的效果。

(四)资源共享,构建校际合作模式

伴随着全球经济逐渐趋于一体化,诸多先进科技逐步趋于融合,规模逐步扩大,高校自成一家的传统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最新的发展趋势就是把资源共享作为重心的新模式——“校际合作”。国际专家学者迈尔斯把全球化安全作为出发点,重新对对安全问题做了全面阐述。他认为,我们需要更加清晰的明白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怎样才能得到真正的安全。

因此,全人类都对安全问题非常重视,各大高校因为在办学历史以及历史传统发展观念方面都存在的很多不同之处,加之安全教育资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就更加需要运用“校际合作”的新模式,安全问题才能由此得到更好的解决。

(五)进一步完善心理安全防范教育模式,提高安全防范意识

心理安全防范教育主要针对学生的心理和思维进行教育,是普通安全教育模式的扩展,区别于传统安全防范工作的风格和模式。是从提高人的法律思想出发的,让人们形成安全防范的意思。管理者可以通过宣传、警示等方式来进行安全教育工作,让学生能够从心里自发产生预防的意识,给周围环境营造一个安全防范的最佳氛围。对于心理防范教育来说中做重点在于如何进行宣传,扩大宣传的范围能够增加人们的防范知识及自护能力,只要宣传范围足够广,那么效果也会随之更好。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校园广播、校园网络、张贴海报、播放安全教育电影等,从而提高安全防范效果。

四、结论

第一,对于高校教育工作来说,公共安全教育工作不仅是其重要构成部分,同时还是高校自身需要履行的责任。所以,各大高校要在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高度重视实现同社会发展的积极联系以及合作,进而使安全教育系统更加完善。

第二,各大高校在进行安全教育工作时要科学合理的运用好网络拓展安全教育自身的发展空间,同时还要积极整合各方面相关安全资源,积极追寻实现各阶层共同合作的未来模式,从根本上解决各方面教育资源存在的不平衡性,要真正做到教育促和谐,进而才能实现和谐促发展。

第三,各大高校要学会利用好教育基地这个优良载体,主动搭建有利于安全教育发展的公共互动平台,逐步使高校内部的安全教育系统更加完善,更加科学。众所周知,高校内部的安全教育工作目标并不是短时间内可以达到的,而是要各阶层共同合作,实时、全局地高效实施,以此使安全教育体制逐渐趋于完善,最终真正做好现代化安全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张宏远. 浅谈中小学校园安全教育模式之构建[J]. 亚太教育,2016,(32):295.

[2]薛德枢.石油院校大学生安全教育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石油教育,2016,(05):45-47.

[3]令狐欢欢.高校学生安全教育“四位一体”模式的构建 ——以校园内外发生的各类安全危机事件为视角[J].价值工程,2016,(01):173-176.

[4]金华.校园安全管理现状与对策研究[D].延边大学,2015.

作者简介:

邓宁(1978-),女,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西警察学院治安系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公安学基础理论、校园安全。

猜你喜欢

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安全教育
美国职业安全教育培训方式对我国的启示研究
浅论古代斯巴达的教育模式
基于新形势的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及创新研究
西部高校信息学科的成人高等教育模式研究
新形势下交通运输行业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
中职音乐欣赏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现阶段高职英语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