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庭抗逆力研究:整合思潮评析

2017-05-18

关键词:逆境层面个体

冯 跃

半个多世纪以来,积极心理学、正向思维、优势视角等概念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工作等学术研讨以及大众传播领域,成为影响并带动当前理论反思走向行动研究及社会倡导的强有力的呼声之一。这其中,学者们对家庭抗逆力(Family Resilience)①也有把Resilience译作心理弹性、心理韧性、复原力等。的研究,从正向视角探讨了那些处于不利境地的个体及其家庭如何通过内在及外在资源的调动,成功摆脱危机局面,展现出适应良好的家庭面貌,这可以说是在更为综合的意义上回应了个体及初级社会群体如何基于身体、心理以及社会情境的复杂关联,通过内外资源的调动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继往的家庭抗逆力研究在研究领域的确立层面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理论探究线索,但在最近20余年的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过程中,逐渐浮现出新的研究质疑与问题,比如,对抗逆力的研究是否意味着重视“能力”而忽视“问题”? 如何界定家庭逆境? 如何评价适应良好? 如何勾勒不同文化及社会群体间的调整与适应方式的过程? 回应上述问题,依然有必要对目前出现的更多理论层面的最新探索路径有所把握,从而为实践层面的观察研究提供清晰的线索指导。

本文尝试梳理家庭抗逆力研究在当前呈现出的整合趋势,分析其产生的必要性与必然性,进而对整合思想的若干研究状况进行综合评议。

一、整合思想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家庭作为维系个体生存与发展的初级社会群体发挥了十分重要的社会化功能,不仅如此,家庭更是个体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微生态系统。家庭抗逆力研究首先嵌入的是个体抗逆力的内在能力特质、过程及结果研究,在此基础上,生态系统理论、家庭生命周期、抗逆力生成过程等的研究成果逐渐丰富。

(一)早期研究中的整合萌芽

家庭抗逆力的研究萌芽始于对家庭压力与适应过程的关注。早期对家庭抗逆力的探索侧重从要素层面静态提炼其内涵,如Hill的“ABC-X”的家庭危机模式,提炼出“压力源”、“家庭资源”、“压力认知”以及“危机事件”是构成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四要素;①Hill,R.Families under stress: Adjustment to the crises of war separation and reunion.New York: Harper & Brothers.1949.Burr专门对各类家庭的易感性要素(vulnerability)以及由此而新生成的应对能力(regenerativity)进行了详细分析。②Burr, W.R.Theory construction and the sociology of the family.New York: Wiley.1973.

要素层面的研究为深入探索家庭抗逆力的构成打下铺垫。伴随家庭抗逆力领域的深入探究,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反思单纯的要素分析是否能完整解释抗逆力发生的更为丰富的内涵,此外,基于要素分析立场对家庭抗逆力构成的解读时常会陷入缺失视角的陷阱,这也常常导致后来学者批评其中存在的有关身份认同、权力不平等方面的不足。很明显,应对能力的提高、情境的改变、关系格局的变化等,都会随时随地改变抗逆力的发生路线及过程。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研究倾向于以动态、发展、多维度以及着重于过程性的方式勾勒其运作轮廓,如McCubbin 等人的双重ABC-X研究,试图从动态的时间序列的过程视角勾勒抗逆力生成脉络③McCubbin, Hamilton I., Patterson, Joan 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1983, Vol.6(1-2), pp.7-37.;“家庭调整与适应性反应模式”(FAAR),更加侧重描述家庭如何在需求与资源间寻求动态平衡等等。

(二)动态模型建构中的整合拓展

上述对家庭抗逆力研究模型的系统研讨,无疑对深入了解家庭抗逆力的具体运行脉络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Masten 对这一越发走向动态整合的研究思路有过十分清晰的原因分析,基于人与环境的关联互动、存在及发展等的论述,她认为,“人的适应与发展是由从个体到社会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等多个层面的互动所引发,儿童及成人的发展本身就包含了隐性和显性的抗逆力构成,也是由个体内在的多个层面的系统(如基因、神经、免疫系统、认知等等)互动所牵引,同时更是涵盖了个体与周围环境,包括家庭、同伴、学校、社区以及更多自然及人为环境的互动”④Masten A.S.Pathways to Integrated Resilience Science, Psychological Inquiry,2015,26:187,Doi: 10.1080/1047840X.2015.1012041.。

的确,基于人与环境互通互构的整体观、发展观等理念,抗逆力可以从更加宽泛意义上被认为是成功适应逆境的潜在的或显现出的能力,抗逆力的动态特质直接是由个体及其环境的变化引起,系统观与发展观对抗逆力的诠释也是从这一动态的、多位的视角加以进一步的分析勾勒。

此外,多学科的共同参与、学理与实践研究的动态系统探索,也是促使家庭抗逆力研究走向整合态势的又一重要原因。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逐渐联合,包括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神经科学、统计学等等,从行为层面(如社会的、认知的和情绪的层面)以及生物层面(如压力的心理学研究、免疫学、神经医学以及遗传学等)研究多系统的适应机制逐渐成为热门领域,为系统探究生物意义与文化意义上的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之间的整体关联打下了更加开阔的视野。如通过研究生长曲线模型(Growth Curve Modeling)与混合模 型( mixed-models)或轨迹分析( Trajectory Analysis),Grimm等人得以详细分析个体适应及不适的非线性生长曲线( Nonlinear Growth Curves)⑤Grimm, K., J., Ram, N., & Hamagami, F.Nonlinear growth curves in developmental research.Child Development,2011,82, 1357-1371.Doi: 10.1111/j.1467-8624.2011.01630.x.;Betancourt等人通过对塞拉利昂500 多名经历过内战的童子军(10-17 岁)的追踪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都存在低水平的内在心理问题(41.4%),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少年轻人(47.6%)有了明显改善,战争结束后还有少部分青少年(4.5%)依然有较严重的问题,还有一定比例的症状加重的青少年(6.4%),此外,相关诱因还包括亲人离世、家庭虐待和忽视、社区的污名化等等。①Betancourt, R.S., Mc Bain, R., Newnham, E.A., & Brennan, R.T.Trajectories of internalizing problems in war-affected Sierra Leonean youth: Examining conflict and postconflict factors.Child Development, 2013,84, 455-470.Doi:10.1111/j.1467-8624.2012.01861.x.

(三)纵深发展中的整合思想

近几十年来,对个体抗逆力的纵深探讨,逐步围绕学理研究、经验研究以及实践运用等几个层面进行了相关探索,无论是概念梳理、要素分析,还是过程透视,乃至适应模式的阐述,都在不同层面上表达了对更大范围的生态因素加以整合分析的态势,从而呼唤更多学科、视角与综合模式参与讨论,以共同寻找那些应对不同逆境而生成的内在能力特质的过程、结果与适应机制。

以美国《家庭关系》杂志为例,2015年2月出版的“家庭抗逆力”特刊中,专门汇集了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公共医学等若干学科的专家学者参与抗逆力的前沿讨论,共同围绕家庭与抗逆力之关联这一主题进行了论文式研讨,特刊包括了四大专题版块:作为背景的家庭抗逆力、作为系统的家庭抗逆力、干预与政策启示以及方法论的思考。每个专题下,都有从百余篇论文中精选出来的最具探究意义的两三篇文章,如Card 和Barnett提出了四种与抗逆力生成有关的研究方法,包括信度、效度和测量等价(观测变量和潜在特质的关系等同),非实验研究法(追踪研究等)对既有因果关系研究的补充和挑战,连续方法(如以变量为中心)和分类方法(如以人为中心)对抗逆力模型的检验,多层次研究对家庭抗逆力复杂性的贡献②Card, N., Barnett, M.A.Methodological considerations in studying individual and family resilience.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120-133.。

无论是把家庭作为背景要素,还是作为主体的系统观点,乃至行动层面的政策制定与服务模式设计,以至于研究方法层面的探索,都已呈现更为错综复杂的学科交叉与系统分析的立体整合态势。这一整合既涵盖了多学科交叉研究意义上的合作互补(如生物医学、心理学、社会工作等),也是一种多重要素的提炼整合(如个体、家庭、学校、社区等),同时更是诸多理论模式的更新与重建过程。

当前家庭抗逆力研究为何表现出如此明显的整合趋向? 这一研究视角转向的背后究竟有哪些影响因素与推动力量? 整合视角的转变预示着未来家庭抗逆力研究的哪些演变与改观? 家庭抗逆力研究将对抗逆力研究有何借鉴启发? 回答上述问题,有必要进一步详细检索当前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家庭抗逆力整合模式。笔者曾在另一篇文章中专门介绍了家庭抗逆力研究发展历程中七个具有代表意义的理论模式③冯跃:《国外家庭抗逆力的内涵及模式研究述评》,《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4 期。,本文将选取最近十余年来在家庭抗逆力领域研究中渐次出现的三个整合研究框架,包括Patterson 家庭压力视角中的抗逆力整合、Walsh 的一般家庭抗逆力的过程模式以及Henry的家庭抗逆力模式(Family Resilience Model, FRM)加以介绍,希望能透视整合思潮探索过程的内在线索。

二、家庭压力视角中的抗逆力整合

家庭抗逆力究竟是一种内在的能力特质还是一个过程? 基于对家庭压力及应对理论(Family Stress and Coping Theory)的研究,Patterson 回应,“如果我们认为抗逆力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特质,那就意味着家庭不一定要所有时候都具有抗逆力,而很有可能在回应某一种显著风险时具有抗逆力的表现,但随着危机解除或新情境的出现,他们的抗逆力又消失了”。④Patterson, 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2002,64,349-360.Doi: 10.1111/j.1741-3737.2002.00349.x.显然,肯定特质的说法恐怕会陷入一种静态思维,忽视了变化中的抗逆力生成契机与可能。

的确,抗逆力一词自提出以来,在优势视角和发展观的支持下得以迅速传播,但在概念的把握及运用上并不十分清晰,很多人侧重从结果角度考察抗逆力特质,也有人从过程角度审视抗逆力的构成要素。与个体抗逆力相比,“家庭抗逆力”研究是以家庭成员间的沟通交往为前提,更应包含结构的、互动的、过程的内涵,显然,家庭压力和应对理论对家庭生态系统的动态勾勒,有助于理清家庭抗逆力的具体运作过程。

Patterson 注意到,与个体抗逆力类似的是,家庭常常会面对一系列彼此关联的风险,随着时间累积而逐渐加剧,如慢性疾病、贫困、家庭暴力等。家庭在个体、家庭及社区三个层面经历的一系列需求挑战由三个层面相应的驾驭能力掌控,而家庭成员常常与家庭实体表现出不同的需求与能力间的意义关系。①Patterson.J.M.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2002,64, 349-360.这些观念将会影响到他们对家庭的认同感、价值观等很多方面。显然,对家庭抗逆力的探索重心有必要从衔接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中获得启示。基于对家庭压力理论的研究,Patterson 认为具有抗逆力的家庭能够运用个体、家庭以及社会资源,在三者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从多个层面应对逆境带来的种种挑战。正因如此,“家庭调整与适应性反应模式” ( Family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 Response, FAAR),侧重在家庭压力理论与家庭抗逆力之间寻求意义关联,描述家庭如何在需求与资源间寻求动态平衡,其中包括了“调整”和“适应”两个阶段,前者指的是家庭面对危机时的短期反应,后者指的是在家庭远景考虑基础上的重构,其中包含了再构性适应以及巩固性适应两层含义,面对各类危机,每个家庭大致经历了三个适应阶段:抗拒、再构及联合。②McCubbin, H.I., & Patterson, J.M.The family stress process: The double ABCX model of adjustment and adaptation.Marriage and Family Review, 1983,6: 7-37.

基于家庭压力理论的解读,Patterson 认为家庭抗逆力与以下四个概念体系的组合直接相关:(1)风险要素:家庭压力或需要;(2)保护要素:家庭资源与能力;(3)重大风险:家庭危机;(4)适应:家庭成员的适应。这四个概念构成了区分个体抗逆力与家庭抗逆力的重要维度。与此同时,Patterson 还提出家庭抗逆力的动态研究方法有必要在以下两个维度上聚焦:对既定家庭的研究,有必要集中探究如何在“降低需要、增强能力以及意义改变”中寻求动态平衡;对重大风险的考察聚焦于辨识保护性因素或过程,为家庭成员提供丰富的应对逆境的适应策略,这既意味着家庭某些功能的中断,同时也意味着家庭功能的重组。

上述概念体系为深入考察家庭抗逆力的过程与结果提供了一个初步的参照框架。的确,家庭抗逆力表现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应对外在危机压力时的迅速反弹、调整,家庭成员间通过关系的互动、重整,以期获得应对外在压力的保护性能力。在Patterson 看来,家庭对个体及社会之间发挥的核心功能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凝聚与认同;经济支持;儿童哺育、教育和社会化;对易感成员(vulnerable member)的保护。在家庭保护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家庭凝聚力(family cohesiveness)和灵活性(flexibility)。有研究表明,家庭成员在危机压力到来时,越是紧密合作、有效沟通、分工明确, 越是能帮助家庭顺利渡过难关。③Patterson, J.Resilience in families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needs.Paper presented at Pediatric Grand Rounds,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Children's Medical Center, Seattle, WA,2000.

总之,Patterson 基于对家庭压力理论与家庭应对策略的研究,特别强调有必要把家庭需求(也可以是压力源)、能力(家庭资源)以及适应(家庭成员的适应)三个方面系统整合起来,作为探讨家庭抗逆力的三个重要维度,并加以概念化的系统研究。具有抗逆力的家庭能够运用个体、家庭以及社会资源,在三者间寻找最佳平衡点,从多个层面应对逆境带来的种种挑战。可以说,这些研究在辨识家庭生态系统所面对的危机和压力源、内外风险及保护因素,为进一步建构动态的系统整合思路上的家庭抗逆力体系做了整体铺垫。

三、一般家庭抗逆力的过程模式

近十余年来,对家庭抗逆力的过程研究,不仅围绕遭遇逆境挫折的家庭生成抗逆力的动态过程,更为关注一般意义上的家庭在这一过程中究竟有哪些关键性的特质构成,从而为引导及激励更多家庭生成抗逆力品质提供反思。芝加哥大学Walsh 教授提出的一般家庭抗逆力的构成系统是一个很有解释力的参考框架。④Walsh, Froma.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 Guilford.2006,pp.26.

其一,家庭信念系统(Family Belief System)。作为构建家庭抗逆力系统的首要部分,作者十分强调内在信念系统对家庭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的意义。信念系统包括了以下几层面含义:形成对待逆境的意义,正向视角看待逆境,积极的展望,灵性的超越。

其二,家庭组织模式(Family Organizational Patterns)。家庭组织模式是促进家庭走向良性改变的实施过程,这其中有三方面要素发挥了关键作用:灵活性、关联度、社会及经济资源。

其三,家庭沟通过程(Family Communication Processes)。家庭沟通过程尤其强调的是家庭成员间建立稳定而紧密的应对模式,以随时应对家庭内外系统运行中面对的不稳定因素。家庭沟通过程包括澄清、开放的情绪表达、合作性的问题解决。

上述由“家庭信念系统”、“家庭组织系统”和“家庭沟通系统”组合而成的家庭抗逆力体系,的确从构成家庭应对逆境的一般性要素角度进行了清晰呈现。在Walsh 看来,作为功能实体的家庭,在面对重大逆境或破坏性的生存挑战时,常常要通过不同的应对方式加以调适,因此,家庭抗逆力指的是家庭在面对种种不利环境时获得的机智灵活的反弹能力,以及从中体现出的积极的危机承受能力、 挑战能力以及自我修复能力(selfrighting)等,①Walsh, Froma.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2nd ed.).New York: Guilford.2006,p.4.可见,家庭抗逆力不只是压力管理或经受逆境考验,更包含了个体及社会关系层面的潜能转变与提升的含义。②Walsh, Froma.Community-Based Practice Applications of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Handbook of Family Resilience, edited by Dorothy S.Becvar.Springer Science.2013,pp.65.这就为探索一般家庭抗逆力的研究体系提供了十分清晰的研究框架。这一核心框架也为后续进一步确立家庭社会工作临床实务的服务框架提供了模式。

四、家庭抗逆力模式

Henry等人在《家庭抗逆力:进入第三次浪潮》一文中,详细勾勒了基于文献研究基础上的家庭抗逆力模式( Family Resilience Model,FRM)。这一模式覆盖了家庭系统、亚系统、人类适应系统等多个门类的系统理论,同时也是多学科的研究整合③Henry, C.S., Sheffield Morris, A., & Harrist, A.W.Family resilience: Moving into the third wave.Family Relations, 2015,64, 22-43.Doi: http://dx.doi.org/10/1111/fare.12106.。

在综合考虑了家庭生态系统的结构化运行模式的基础上,Henry等人认为构成家庭抗逆力的最外围系统是生态系统(Ecosystem),其次是家庭适应系统(Family Adaptive Systems),最后是家庭情境的意义系统(Family Situational Meanings)。在家庭情境的意义系统中,包括了四个基本要素间的彼此互动:家庭风险的出现;家庭保护因素的增强,以平衡家庭的需求与能力,避免更多风险的出现;家庭对潜在风险及累积性风险的易感性;短期调整与长期适应。

图1 家庭抗逆力模型

其中的家庭适应系统是一个在压力与外在环境促动下的动态的复合体系,既包括过程,也包括结果。其中基本的适应体系的构成要素大致包括家庭情绪系统、家庭控制系统、家庭意义系统和家庭维护系统。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吸纳多维复合的家庭适应系统以及压力反应系统,以便立体透视诸多外在刺激引发的家庭适应性调整改变的过程。

上述框架既有助于了解家庭抗逆力的过程性,又可以为预防、干预以及政策制定等提供借鉴和参考。如“以风险为中心的策略”可以包括降低风险程度、减少若干风险要素;“以资源为中心的策略”包括增强家庭抵抗风险的能力以适应新的挑战;“以过程为中心的策略”包括了对更多系统间的彼此关联及互动状况的考察(如家庭系统、生态系统等);“聚焦家庭抗逆力的策略”包括协助家庭在面对逆境时增强保护性因素与抗逆能力。家庭抗逆力经常也包括协助家庭成员重新认识逆境,以积极方式适应新情境带来的新挑战。

正如Henry等人所说,家庭抗逆力模型是一个整合的框架,用以清晰考察家庭风险性因素、保护性因素、易感性因素以及适应性因素是如何在既定的家庭框架内整合。不仅如此,通过家庭适应系统的作用,通过情绪、控制、意义确立以及压力反应等环节加以动态调整。这实际上也进一步丰富和补充了家庭抗逆力研究的体系建构框架。

五、总结

上述由系统整理思潮影响下的家庭抗逆力研究框架,更加倾向于从抗逆力的生成过程及多系统间的互动层面进行探索,可以说是互相借鉴、互相补充,当然在整合的角度、方式、内容及适用性上不尽相同。Patterson 在对受到危机和压力冲击家庭(如慢性病、亲人离世、难民家庭等)的研究基础上,深入展示了危机压力背景下的家庭生态系统的适应性调整与改变模型。Walsh 在对一般家庭的研究基础上,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诠释危机与风险,从而勾勒出家庭抗逆力的核心构成框架,提炼并整合出三大系统对家庭抗逆力生成的关键意义。Henry等人提出了生态系统框架下的家庭各要素间的互动、适应性应对过程及更多干预策略,可以说在综合汇总方面更加具有阶段性总结色彩。

可以看出,家庭抗逆力在家庭微观生态系统的层面诠释着抗逆力生成的内外风险及保护因素,带有很强的多样化及差异化表现。Masten 把这一动态的系统间互动称为多层动态机制(multilevel dynamics),意在形容一个系统领域对另一个系统领域的影响,进而结构性地改变家庭的日常运行轨迹,这一变化如滚雪球效应一般,具有发展的串联性(developmental cascades)。①Masten, A.S., & Monn, A.R.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5-21.的确,与个体抗逆力相比,家庭抗逆力的发生与发展形态因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互动显得更加灵活多变。对此,Masten 等人归纳道,“如果不把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以系统方式整合起来,我们将很难深入透视抗逆力的发生过程,加上受限于碎片化的调研资料与数据信息,这其中依然困难重重”。②Masten, A.S., & Monn, A.R.Resilience in Children and Families: A Call for Integrated Science, practice, and Professional training.Family Relations, 2015,64(1), 15.

整合思潮的出现是家庭抗逆力研究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抗逆力在与大量复杂交错的内外系统紧密相连的过程中不断发生调整与适应。整合的思路将直接有利于学理研究中对更多学科研究成果、系统内外诸多变量间的互动状况进行多角度整合;微观实务工作中对系统内外诸多要素的吸纳运用,更多资源的动员与汇总,以寻找有利于家庭生态系统延续发展的最佳路径;宏观政策制度层面,也将直接有利于综合审视宏观、中观及微观层面的系统互动,从而在动态平衡的系统观中探索政策延续发展的阶段目标。当前面对学科门类不断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趋势,似乎很难出现哪个学科能够单独解决所有不断出现的新问题。家庭生态系统更是与外围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联。信息技术革命更是让学科间的壁垒逐渐解构。如果不去关注学科、相关生态系统间的彼此关联,将很难实质性推进“家庭抗逆力”这一既具个体化又具社会化、既抽象又具象、既内在又外在的时代议题。

综上,本文通过对当前家庭抗逆力研究领域中出现的整合趋势的梳理,尝试勾勒出整合思潮影响下的家庭抗逆力研究进展。整合思潮依然提出了大量若干未竟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尤其是在把家庭抗逆力的研究体系纳入到中国文化的观察情境中时,需要处理好文化敏感性的问题。其中可能包括:如何综合考虑家庭系统的结构边界问题? 如何契合文化敏感性而进行适应性的调整与改变? 互联网时代的延伸将对家庭抗逆力内外系统的考察带来哪些关联性影响? 逆境的定义依然十分宽泛主观,如何关照家庭抗逆力系统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判断设计契合家庭生态系统发展的评价体系? 对上述问题的回应,依然有待于在进一步的理论拓展中获得实质性推进与回答。

猜你喜欢

逆境层面个体
超越逆境
How adversity makes you stronger逆境如何让你更强大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How Cats See the World
完形填空Ⅳ
从语言和体系两个层面理解庄子的“吾丧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