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2017-05-18李瑜霞
李瑜霞
(重庆市大渡口区中医院, 重庆 400000)
温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研究
李瑜霞
(重庆市大渡口区中医院, 重庆 400000)
目的探讨温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9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就诊顺序号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严格限制重体力活动及高强度体育锻炼,禁酒,进食易消化、产热少的食物,低盐低脂饮食。对照组30例口服恩替卡韦0.5 mg每次,一天一次;能量及维生素等营养支持。治疗组30例应用温脾疏肝汤(黄芪20 g、当归10 g、党参10 g、薏苡仁12 g、人参15 g、干姜10 g、柴胡9 g、枳实15 g、香附10 g、茯苓12 g、白术15 g、陈皮12 g、川芎10 g、白芍12 g、浙贝15 g、炙甘草6 g),每天1剂,水煎300 mL,早晚口服;西药治疗同对照组。连续治疗15天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肝功能、肝纤维化、不良反应。连续治疗6疗程,判定疗效。结果临床治疗效果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AST、ALT、HBV-DNA转阴率、HA、PCⅢ、C-Ⅳ两组均有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脾疏肝汤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广泛地推广。
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温脾疏肝汤;恩替卡韦;肝功能;肝纤维化;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观察
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检测为阳性,病程超过半年或发病日期不明确而临床有慢性肝炎表现者。抗病毒治疗旨在持久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减少甚至避免肝硬化和肝癌等并发症的发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是一种常见慢性肝病,呈进行性、弥漫性,是乙型肝炎的严重。临床研究发现[1],选择合适的药物对乙型肝炎进行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提高其临床疗效作用明显。本文通过恩替卡韦联合温脾疏肝汤的研究能更好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减少肝损害和肝纤维化程度。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是我院2013年6月—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乙肝患者,选取90例患者(符合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诊断标准)。90例研究对象中男性54例,女性36例,年龄38~74岁,平均(49.7±6.2)岁。按照收入住院时间早晚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包含病例45例,分别随机予以恩替卡韦和联合温脾疏肝汤治疗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常规进行抗病毒治疗,实验组予以温脾疏肝汤加恩替卡韦口服。温脾疏肝汤由黄芪、白术、茯苓、白芍、当归、党参、薏苡仁、人参、干姜、柴胡、枳实、香附、陈皮、川芎、浙贝、炙甘草组成。恩替卡韦片(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2237)0.5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单纯恩替卡韦治疗。
1.3 观察指标
所有研究对象随访2~3月,患者定期回我院复查肝功能变化,包括AST、ALT及HBV-DNA含量的测定。治疗前后检查肝纤维化指标透明质酸(HA)、Ⅳ 型胶原(Ⅳ-C)、Ⅲ型前胶原(PCⅢ)的改变情况。中药汤剂的使用征得患者的同意。
1.4 统计学处理
该试验搜集的相关数据运用SPSS16.0软件进行处理分析。统计资料结果表示方式为:S,采用成组或配对t检验。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通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治疗后,该试验的所有对象AST、ALT等肝功能指标均比治疗前有明显好转(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组间对比,联合温脾疏肝汤治疗的试验组优于单独恩替卡韦治疗的对照组(P<0.05),试验组HBVDNA阳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发现两药联合治疗肝纤维化的效果优于单纯恩替卡韦治疗,具体见表1及表2。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HBV-DNA转阴率对比(s)
表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指标及HBV-DNA转阴率对比(s)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P<0.05。
组别 时间 AST(U/L)ALT(U/L)HBV-DNA转阴率试验组 治疗前 21.23±3.53 27.28±2.3治疗后 36.55±6.41 55.36±4.25 67.30%对照组 治疗前 15.57±3.57 22.25±3.38治疗后 26.56±5.10 31.65±4.18 20.20%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肝纤维化的改变
3 讨论
据前年[2]全国慢性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我国普通人群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从9.75%降至7.18%,提示中国已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高流行区转变为中度流行区。据统计世界范围内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患者达到3.5亿,而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慢性乙型肝炎及其并发症,在中国有近25%的患者最终会发展为肝硬化。在祖国医学中并无“乙肝肝硬化”一词,肝病亦属于“杂气”致病[3]。《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肝病日久则肝气内变;水痰毒滞形成,肝叶失养而成“肝叶硬”。脾气虚弱,日久及肾,气虚终至阳虚,肾阳亏虚,不温脾阳,脾肾阳虚,运化输布精微失职,无以濡养脏腑百脉,久则阳伤及阴,“子虚盗母气”,肝损及肾[4]。在乙肝肝硬化的的治疗中,需运用行气药,以调达肝气。肝硬化的病机主要为正虚邪实相兼为病,现代医学对慢性病毒性乙肝的治疗目标在于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阻止病程进展,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从而改善乙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5]。这种方法值得在临床进一步应用,服务更多的患者。
[1] 黄光艳,徐 艳.中西医结合治疗乙型肝炎合并早期肝硬化的临床效果[J].内蒙古中医药,2015(08)15-16.
[2] 魏 来,李兰娟,侯金林,等.2014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7-8.
[3] 冯因克,刘亚敏,陈启龙.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中西医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医药导报.2016/29.
[4] 霍晓庆.家族聚集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临床证候分型[J].亚太传统医药,2015/01.
本文编辑:彭晚林
R451
B
ISSN.2095-8242.2017.12.23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