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光市FD危险因素的调查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的影响
2017-05-18贾春娟吴华清王焕英张广林陈铭莲
贾春娟,吴华清,王焕英*,张广林,陈铭莲
(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2700)
寿光市FD危险因素的调查以及生活方式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的影响
贾春娟,吴华清,王焕英*,张广林,陈铭莲
(寿光市人民医院,山东 潍坊 262700)
目的分析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以及予以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情况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接受检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且均接受访问调查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对照组在接受调查后予以常规治疗予以护理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生活方式干预,对比并总结两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以及干预后的症状(餐后饱胀感、上腹痛、有烧灼感)评分、生活质量(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评分等。结果两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主要与饮食规律、睡眠质量、精神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Hp感染等有关,但是予以常规治疗的对照组的干预后症状评分:餐后饱胀感(1.35±0.45)分、上腹痛(1.31±0.25)分、有烧灼感(1.25±0.15)分则均高于观察组(餐后饱胀感(0.95±0.20)分、上腹痛(0.74±0.15)分、有烧灼感(0.88±0.10)分),生存质量评分:生理功能(81.33±4.12)分、躯体疼痛(80.40±4.20)分、生理职能(82.56±4.35)分均低于观察组(生理功能(93.27±4.10)分、躯体疼痛(94.34±4.15)分、生理职能(95.45±4.30)分),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饮食规律、睡眠质量、精神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Hp感染等均是影响人体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只要在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干预下就可以有效地对其症状进行改善,并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功能性消化不良;危险因素;生活方式干预;预后影响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一种以上腹出现疼痛、烧灼感、餐后饱胀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征的消化内科疾病,具有极高的病发率,可影响患者的营养吸收以及消化系统功能,进而使患者产生营养不良等现象,严重者还可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以及工作状态,因而对其进行相关危险因素的调查以及针对性干预、治疗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旨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通过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进行调查以及予以生活方式进行干预后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情况的影响,现报告如下[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接受检查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中有男22例,女18例,年龄18~83岁,平均(50.10±0.25)岁,在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15例,初中至高中学历15例,为高中及以上学历10例;观察组中有男21例,女19例,年龄19~84岁,平均(50.34±0.15)岁,在受教育程度上,初中及以下学历16例,初中至高中学历16例,高中及以上学历8例;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调查方法:所有患者均拟用自制的问卷调查表接受访问调查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调查。
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干预: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例如埃索美拉唑镁肠溶片,并予以药物指导、注意事项叮嘱等。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干预基础上予以生活方式干预:①健康教育:由于每一位患者对功能性消化不良这一疾病的认知均不同,因此在对该疾病进行预防以及护理中极易走入误区,进而使其病情愈发严重化,因而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医护人员应及时根据每一位患者的受教育程度以及理解能力等因素对其进行个人化的健康教育指导,例如在疾病的患病因素、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而提高患者自身的认知能力以及保健意识;②运动训练:据了解,大多数患者的疾病诱发因素中有精神与心理因素,因而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严重性为其制定相应的运动方案,例如肢体、肌肉的放松法、情绪的排解法、心绪的调节法等,进而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精神状态,同时可以通过肢体的放松帮助患者恢复调节的平衡等;③饮食护理:饮食是引起该疾病的关键因素,大多数患者在得知自身所患疾病后仍不知对其饮食习惯进行调整,因而极大程度上影响其病情的发展,因此医护人员可以根据患者的个人饮食习惯以及爱好等,为其制定营养丰富但却科学的饮食方案,尽量帮助患者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及提高患者体质的抵抗力;④督促干预:取得患者家属的支持,然后让家属定时督促以及引导患者改变不良的影响因素,多采取鼓励、支持、肯定等方式进行,让患者家属多以正面介绍相关健康知识、评价为辅助,进而帮助患者提高改善意识,从而减轻不良以及不适症状。
1.3 观察指标以及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访问调查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从80例患者的饮食规律、睡眠质量、精神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Hp感染方面对其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因素进行探讨,而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症状评分根据对患者干预后的临床症状的改变情况进行,主要有餐后饱胀感、上腹痛、有烧灼感三个评分对象,每一维度的评分标准均为:表示无任何症状0分;表示偶尔出现任一症状1分,但程度较轻;表示症状的出现较为频繁2分,且症状影响也较大,但是不影响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表示症状尤为严重3分,且已经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以及生活。生活质量评分的观察维度主要有:生理功能、躯体疼痛、生理职能,每一维度的分值均为100分,分值越高则表示患者的生活质量越优。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数(%),例(n)表示,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危险因素分析如表1所示,而两组患者干预后的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对比情况分别如表2、表3如下所示。
表1 两组患者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因素分析 [n(%)]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情况(s,分)
表2 两组患者干预后临床症状评分的比较情况(s,分)
组别 n 观察指标餐后饱胀感 上腹痛 有烧灼感观察组 40 0.95±0.20 0.74±0.15 0.88±0.10对照组 40 1.35±0.45 1.31±0.25 1.25±0.15 t 3.36 6.83 6.76 P<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s,分)
表3 两组患者干预后生存质量评分情况的比较(s,分)
组别 n 生理功能 躯体疼痛 生理职能观察组 40 93.27±4.10 94.34±4.15 95.45±4.30对照组 40 81.33±4.12 80.40±4.20 82.56±4.35 t 5.55 6.40 5.71 P<0.05 <0.05 <0.05
3 讨 论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常见的肠胃疾病,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质量来影响人们的健康状态,因而其影响性不容小觑,因此对其诱发因素、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然后作相对性干预以及治疗尤为重要[2]。
本研究通过对患者的饮食规律、睡眠质量、精神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Hp感染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其调查的对象均占据着诱发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较大比重,就生活习惯而言,人们饮食的正常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影响了人体体内的营养所需以及代谢功能等,而睡眠质量可影响人们的精神状态以及代谢功能等,进而同样对肠胃的代谢起到影响,长期状态下即可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正常消化系统;而精神以及心理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可左右人们的意识,进而使人们在意识的控制下产生抵制进食、少量进食等行为,从而在长期影响下可导致消化不良,甚至是产生厌食症等;遗传因素的影响在临床上已经得到普遍的认可,在相关的临床研究分析上指出,大多数患有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家庭的患病率尤为明显,且比重亦较高,因此证实了这一因素具有家族聚集性;Hp感染这一因素是功能性消化不良危险因素中比重最高,且较为严重的一种,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肠的各个区域,会引起胃黏膜出现轻微的慢性发炎,甚至是导致胃癌、溃疡等病症,因而其与上腹疼痛等表现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除了对非社会精神心理因素诱导的病症予以常规的药物治疗外,其他因素均可通过个人的生活方式进行干预以及抑制,例如健康教育、运动训练、饮食护理、监督干预等,通过干预患者的生活习惯来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方式,进而可以减轻患者的病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3-5]。本研究的结果也证实了,对照组的干预后症状评分均高于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均低于观察组,指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饮食规律、睡眠质量、精神因素、心理因素、遗传因素、Hp感染等均是影响人体功能性消化不良产生的主要因素,但是只要在良好的生活方式的干预下就可以有效地对其症状进行改善,并可以提高患者的预后生存质量。
[1] 邵玉娟,李晓慧.生活方式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预后的影响[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17):190-191.
[2] 崔春雪,闫 宁,凌睿哲,等.青少年功能性消化不良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03):409-411.
[3] 翁丽红,顾秋娣,朱晓珠.护理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抑郁焦虑以及临床疗效的影响[J].北京医学,2016,38(10):1093-1095.
[4] 彭栋柱.功能性消化不良138例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乡村医药,2013,20(24):3-4.
[5] 程 伟.行为干预对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症状改善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34):17-18.
本文编辑:李 豆
R57
B
ISSN.2095-8242.2017.009.1652.02
王焕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