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居民出行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2017-05-18方莉严海蓉

东方教育 2017年3期
关键词:城市居民影响因素

方莉+严海蓉

(江苏大学 财经学院 江苏镇江 212000)

摘要:基于镇江市居民出行调查数据,对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因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我国及镇江市城市交通发展的现状和研究意义。其次对城市居民出行可供选择的交通方式优缺点进行分析。最后通过居民出行分担率这一指标来研究镇江市居民出行的影响因素进行,以此提出一些对镇江市交通系统结构优化的建议。

关键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影响因素

一、现状及研究意义

近年来,城市交通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城市尤为关注的话题。我国的城市在改革开放30年来,城市交通得到了快速发展,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完善,人民群众出行更加方便,但是,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不断增加,城市交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国家统计局在2017年1月20日公布了2016年的多项数据,根据数据显示,2016年我国城镇常住人口为79298万人,相比于2015年末增加2182万人,城市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57.35%。与此同时,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我国正处于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阶段,特别是私家车的数量在近几年内呈现出急剧增加趋势。根据公安部交管局发布的数据,截止2016年6月,我国汽车的保有量已经突破1.84亿辆,同比增长13%,位居全球第二。正是由于我国城市进入了城镇化和机动车双重发展的高潮,土地资源严重限制了城市的继续发展,大部分一线城市在满足城市功能的条件下,可用于道路交通建设的土地资源非常紧缺。面对这样的城市交通环境,我国较多城市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各类交通问题,交通拥堵成了其中最为严重的问题。

镇江,作为江苏省的地级市城市,是江苏省重要城市之一,是一座产业特色鲜明、富有生机和活力的新兴工业城市,呈现出不断发展的状态,在过去的五年中,镇江市的经济发展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增幅位列全省第3,产业结构优化提升,城市建设步伐加快。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交通拥堵”已经成为了镇江城市交通问题的核心。从1990年开始,镇江市的城市人口激增,出行总量有了大幅度的攀升。截止2015年,镇江市的常住人口已经超过317.6亿人,相比于5年前增长了2%。

一座城市的发展影响着居民出行方式的选择,同时,居民的出行方式也对城市交通的结构构成有着重要的作用。通过对镇江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的研究,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对镇江市交通系统结构优化的建议,对镇江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方针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了解镇江市居民的出行方式以及是什么影响了居民选择出行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地优化镇江市的交通出行状况,为交通部门制定相应的交通政策提供了有价值的材料,有利于交通部门制定有效的措施来维护交通秩序,方便出行,同时还可以根据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判断和选择推行多元化的公共交通。

二、镇江市居民出行的主要方式

交通工具是现代人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在我国城市的交通方式结构复杂、类别众多,一般分为步行、自行车、公交车、轨道交通、出租车、私人汽车等。镇江市由于经济发展条件有限,尚未建造地铁,出行方式以步行、自行车、公共交通和私家汽车为主

1、步行:是相对较安全的一种出行方式。一般在时间充裕,距离较短的情况下,人们会选择步行,但是距离较远的情况下,选择这种出行方式容易使人感到疲惫。据统计选择步行的人们所占比例较大,约在30%—40%,这是中國城市居民出行的一般特性,也符合居民出行的一般规律。

2、自行车:是传统产业,具有100多年的历史。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趋于多元化和机动化,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由于环保及各类交通问题的出现,自行车再度成为世界各国居民所喜爱的交通工具。中短距离的自行出出行是人们比较能接受的。

3、公共交通:人们日常出行的主要方式。2012年,我国国家领导人开始研究部署在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公共交通运量大、占地少、低耗能、低污染,能从根本上缓解交通拥堵、出行不便、环境污染等矛盾。然而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人民出行的需要,多数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比例偏低,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城市公共交通分担率是指城市居民出行中选择公共交通的出行量占总出行量的比率)在6%-25%之间。因此,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位。

4、私人汽车: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经济相对落后,城市化起步较晚,但在中国加入WTO以后,汽车市场不断从成长,镇江市亦是如此,截止2015年末镇江的机动车保有量为42.67万辆。

三、影响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的主要两因素

1、出行目的

人们出于不同的出行目的,选择出行方式的标准不同。人们在日常出行也称之为刚性出行时,需要准时、快速的到达目的地,因此对时间的要求比较严格。相反,当人们的出行具有随意性和自由性即弹性出行时,则更多的是追求出行的舒适度。

从图中可以看出,在刚性出行中,自行车所占比例最大;在弹性出行中,私人汽车所占比例最大。

2、出行距离

由上图可以看出,步行最适合短距离出行,并且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步行的分担率逐渐下降。公共交通的分担率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呈现上下波动的趋势,这可能由于公共交通的路线及出行所需时间的长短有关,当公共交通花费时间较长的时候,人们通常会选择私家汽车来取代公共交通出行。

四、建议

因此,不能将交通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进行考虑,而应放到整个社会大系统中去考虑,尤其要与镇江市经济发展程度相吻合。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意环境的保护,一味地发展不环保的交通会给环境带来不可弥补的伤害。因此,政府要大力发展公交车,丰富公交车线路,宣传公交出行,鼓励居民低碳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或者步行等环保低碳的出行方式。同时,居民要具有环保意识,响应政府的号召,优先考虑公共交通出行、步行等低碳的出行方式。

参考文献:

[1]耿纪超,龙如银,陈红. 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的研究述评[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05):1-9.

[2]傅鹏明.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影响因素分析[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协同发展与交通实践——2015年中国城市交通规划年会暨第28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2015:1.

[3]陈德明. 居民出行方式及影响因素调查分析[J]. 科技创新导报,2014,(04):246.

[4]刘小艳. 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交通企业管理,2012,(06):52-53.

[5]黄树森,宋瑞,陶媛. 大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行为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 交通标准化,2008, (09):124-128.

猜你喜欢

城市居民影响因素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对城市居民行为影响的效果
合肥市城市居民参与休闲体育活动特征研究
城市居民社区自治参与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城市居民消费支出的因子分析
突发事件下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影响因素研究
农业生产性服务业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村级发展互助资金组织的运行效率研究
基于系统论的煤层瓦斯压力测定影响因素分析
城市居民住房消费需求现状与影响消费行为的因素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