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源减少背景下中职校发展对策研究

2017-05-18胡晓梅张健

江苏教育研究 2017年9期
关键词:中职校对策

胡晓梅+张健

摘要:在生源逐年减少的背景下,为保持中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江苏省宿豫中等专业学校坚持以适应市场需求和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坚持“五个引领”的发展理念,认真实施“七大工程”,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复合型、多层次、多规格的技术人才,取得了明显的办学成效。

关键词:生源减少;中职校;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7)02/03C-0057-04

近年来,中职校所面临的发展形势和外部环境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既有宏观环境积极向好的一面,也有困难和挑战增多的不利一面。所以必须正确把握当前的形势,正视存在的不足,切实增强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进一步提高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以锲而不舍、驰而不息的决心和毅力,全力攻克当前发展中的难关险隘,推动中职校发展行稳致远。

一、中职校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中职校的事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机遇

1.职业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全面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江苏省进一步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意见要求,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职校改革发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同时,宿豫区委区政府态度鲜明地大力支持中职校建设,也必将成为助推中职校发展的强大动力。

2.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更加明显。国家经济建设步入新常态,“实现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的“双目标”,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思维,必将对职业院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能力提出新的要求。

3.省级品牌专业建设为中职校内涵发展注入新活力。以品牌专业建设为龙头,带动其他专业的发展,形成若干个现代化专业群,提升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产教融合、国际合作,强化特色、树立品牌,这是未来中职校专业建设乃至内涵提升的重大责任。

(二)中职校的事业发展正面临新的挑战

1.生源减少给中职校办学带来严峻考验。未来5年,宿豫区初中毕业生年均在3000人左右,2018年降至谷底,仅为2500人左右。与此同时,同类院校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招生工作将面临很大压力,直接影响到中职校的生存与发展。我们必须在拓宽招生路径和生源渠道、扩大社会培训规模方面迈出更大的步伐。

2.人才培养质量亟待进一步提高。从学历层次上来看,我们主要培养的是中专生,高职教育规模偏小;从技能等级上来看,主要以中级工培养为主,高级工及以上技能人才培养总量偏低。随着企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中职校的办学层次和人才培养规格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已经成为制约中职校发展的瓶颈问题。

3.竞争优势日渐式微。一段时期以来,我们综合办学实力一直位居全市前列,特别是在专业创建、高考质量和大赛成绩等一些核心指标方面,我们都是“领跑者”。但是近几年来,各校都在积极抢抓机遇谋发展,在办学规模、办学实绩等方面已经追赶或超越了我们,我们已经从“标兵”变为了“追兵”,正面临着“标兵越来越多,追兵越来越近”的严峻形势。我们还应清楚地认识到,目前全市共有2家技师中职校,办学资源较为分散,由于体制的原因,我们在政策扶持、资金争取、资源配置等竞争中还相对处于弱势。

4.产学结合一头热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从宏观政策上看,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的體制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办学活力不足;从中职校层面看,校企合作的内容、形式和途径有待创新。

5.中职校内涵建设还需要不断夯实。省级品牌特色专业数量虽然不少,但是专业优势和特色还不明显;教育教学改革尚需进一步深入,教科研力度亟待加强;有影响的名师以及专业发展领军人物不多,教师的实践能力不足,严重制约专业水平的提升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6.办学资金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随着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新一轮院校间的激烈竞争将会加剧,办学条件要改善、设施设备要投入,运行成本也在日渐增高,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受办学资金制约的矛盾依然存在。

二、中职校发展对策

新形势下,怎样更好地策应国家大的发展战略,激发办学活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内涵的量变与质变促进中职校综合实力的提升,就必须运用新的发展思维推动新的发展实践,在实践中探索中职校发展的新思路。

(一)要始终坚持“五个引领”的发展理念

1.坚持创新引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创新是第一理念。对于事关中职校发展全局性、关键性的问题,我们要勇于探索、大胆实践,重点在教育教学、机制体制、政策资金等方面,用原创性、突破性的创新来解决难点问题。

2.坚持产业引领。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就是要服务产业发展、促进就业创业。目前,全市乃至全省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结构性就业问题非常突出,省委、市委全委会都明确提出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要包括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的大力发展三方面内容。我们要积极对接三大产业领域,建立符合产业和市场需求的专业体系。

3.坚持特色引领。职业院校办得好不好,关键是要有特色。特色就是强化精品意识、强化品牌意识,集中力量办好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特色优势专业,努力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特的发展态势。如,我们为了策应全区电商产业的发展,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系,就是坚持产业引领、特色引领的重要举措。

4.坚持人才引领。创新驱动本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中职校发展建设的关键。我们要将师资队伍建设放在核心的位置,着力打造结构合理、能力突出、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培养更多的大师、名师。

5.坚持道德引领。职业教育和其他教育一样,就是要教书育人,从某种意义上讲,育人的任务更加重要。我们要加强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促进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高度融合,使培养的人才具备健全的人格、良好的职业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二)实施“七大工程”,全力开创中职校发展新局面

开拓进取方能引领新高,重点突破方能带动全局。我们一直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更加突出内涵建设,增强办学能力和活力,全力推进“七大工程”建设,实现中职校各项事业实现新发展、新跨越。

1.实施基础能力建设工程。一是推进实训基地建设。按照“高起点定位、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的总体思路,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经费,对现有实训基地进行科学合理布局规划和调整,逐步建成与生产技术同步、集产学研于一体的现代化实训基地。要做好与电商产业园的对接工作,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实训基地(带第三方呼叫中心)建设。二是推进专业建设。加强传统专业改造,适度开发一些产业结构升级调整急需的新兴专业,调整或撤并一些社会需求少且建设水平低的专业。切实推进由相近相关的专业或专业方向共同组成的专业群建设,着力打造电子商务、机电工程、汽车工程、餐旅服务、财会审计、幼师艺术等6大类主干专业群或专业链,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率。三是推进信息化校园建设。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统一平台、资源共享”的原则,注重系统性和融合性,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重新整合,实现教学、管理、生活全面信息化。

2.实施品牌特色打造工程。坚持软件与硬件建设同步推进的总体思路,进一步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着力打造中职校的办学品牌和特色。一是要打造中职品牌。力争创建成省首批现代化示范中等职业中职校立项建设单位;遴选1-2个基础好、实力强的专业群进行重点打造,确保建成省现代化中职专业群1个,创建省现代化实训基地1个;着力抓好对口高考和技能大赛,力争2016年本科上线人数突破130人大关,各级技能大赛成绩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打造高职品牌。当前,市区内职业院校竞争日益激烈,我们要紧紧抓住目前主城区尚未有一所综合型公办高职校的有利契机,加快做好高职办学的申报工作,力争尽快加入江苏省联合职业技术中职校,取得高职独立办学权,避免同质化竞争,实现差异化发展,着力打造中职校的特色和品牌。

3.实施优秀人才强校工程。坚持“人才强校”战略,着力打造两支队伍。一是要努力打造一支务实高效、勇于开拓、敢于担当、乐于奉献、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积极探索干部轮岗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形成科学的选人用人机制,不断增强干部职工的责任意识、危机意识和大局意识。树立正确用人导向,牢固树立“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和“实绩突出、群众认可”的用人导向,强化干部实绩的综合研判,不断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严格干部监督管理。制定和出台中层干部考核办法,完善考核评价体系,严格执行谈心谈话、岗位代理、末位淘汰等制度,及时调整清退不胜任、不称职干部,形成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干部动态调整机制。二是要努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生机与活力、能够满足中职校发展需要的师资队伍。继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优秀大学毕业生来校任教,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或操作技能的行业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兼职教师。积极开展教师全员培训,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培训,全面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要积极鼓励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攻读硕士、博士学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要进一步完善教师企业实践制度,保持专业教师技能水平与生产技术发展同步,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4.实施教育科研引领工程。坚持“科研兴校”战略,实施教育科研引领工程。一是突出抓好教学研究。要高度重视教学研究工作,完善教科研建设与管理办法,努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创造良好条件,充分发挥教科研工作在内涵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打造一支高水平的教科研团队,使他们真正成为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教学能手和高水平的业务管理者。要继续做好国家、省、市级课题申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工作,争取有更多的课题列入国家和省级立项,并确保按期高质量结题。同时,对在教学研究工作中真正依靠个人努力取得学术成绩的教师予以重用,通过政策引导,进一步调动广大教师投身于教学研究活动的积极性。二是着力抓好调查研究。开展调查研究是掌握情况、打开思路、创新工作的重要前提,是坚持科学发展的关键环节。我们既要“低头拉车”脚踏实地干工作,还要学会“抬头看路”谋定而动。要研究政策,引领发展。注重对职业教育相关政策的解读,加强对各项工作前瞻性、规律性的研究,明确发展方向。要研究别人,壮大自己。总结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和特色做法,为中职校发展抢占制高点提供借鉴。要研究自己,打造“智库”。加强对中职校自身办学经验的总结、凝炼和提升,形成一批有质量的研究成果,为中职校的发展规划和重大决策提供有益參考,不断提升中职校决策的科学化水平。

5.实施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育人质量管理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切实把学生塑造成为“品德高尚,技术一流,勇于开拓”的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不同规格的技能型人才。一是要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进一步加强德育阵地建设,不断完善德育课程体系,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全面推进“6S管理”,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综合职业素质。二是要提升学生技能水平。不断创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和国际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等教学模式,深化多种模式的课程改革,进一步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力争毕业生“双证”获得率稳步提升。三是要提升学生学历层次。继续拓展“3+2”“3+4”分段人才培养联合办学的高校和专业范围;积极做好高职办学申报工作,扩大高职生规模,进一步提升人才培养的学历层次。

6.实施校园文化建设工程。坚持“以德树人”的育人理念,进一步细化校园文化建设方案,推进校园文化、专业文化、优秀企业文化、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互为补充。一是加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形成以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精神为核心的中职校特色文化。二是引进先进企业文化,将专业建设与企业文化相融合,形成“一系一品”“一专业一特色”的内涵丰富、外延清晰的专业文化。三是加强各项制度建设,不断优化内部管理,提升管理水平和能力,形成规范严谨的制度文化。四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各类文体、学术活动,着力打造积极向上、健康活泼的精神文化。

7.实施社会服务提升工程。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不断优化资源配置,进一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一是加强招生就业工作。立足区内、市内,拓展市外、省外招生市场,积极开辟生源基地,在生源不断锐减的情况下,招生人数保持在年均2500人以上,在全市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就业方面,与本地的秀强玻璃、玖玖丝绸、长江润发、中粮集团、京东商城、娃哈哈以及市外的南京奥特加、江阴长电、台湾王品、上海大众等70余家大中型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以上,其中本地实习就业率达50%,对口就业率达80%以上。二是加强社会培训工作。依托自身优质培训资源,大力开展劳动力转移培训、农民持证培训、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在职职工培训、家政服务培训、退役士兵培训、电子商务网络创业培训等内容丰富的社会培训,通过“送技下乡”“送教入企”、开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年均培训规模达7000人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学校先后多次被评为清华大学现代远程教育优秀教学站、全省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三、办学成效

多年来,学校不断抢抓发展机遇,努力破解发展难题,积极推动内涵发展、品牌发展,有力地提升了办学质量和效益,形成了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并举、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中、高等职业教育相互衔接的办学格局。学校多次获得“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江苏省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先后被认定为国务院扶贫办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全省唯一的清华大学教育扶贫现代远程教学站、国家星火计划农民科技培训学校、全国职工培训示范基地、全国首批中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实验基地等。

责任编辑:章跃一

猜你喜欢

中职校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情境教学法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良性发展的几点认识
新课改下中职校和谐教学课堂的构建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溶解度计算错误种种和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