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现与培养
2017-05-18宋长风
宋长风
【摘 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和欣赏水平的提高,对琵琶演奏的要求越来越高,大量的新作品不断涌现,但只有在演奏过程中充分体现演奏者的内心情感,这样的曲目才能让听众陶醉,才能声色俱佳、感人肺腑。本文简述了在琵琶演奏过程中如何培养和表现情感。
【关键词】琵琶演奏;情感表现;培养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8-0078-01
琵琶历史悠久,是我国独有的、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能够淋漓尽致地表达各种情感,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充分展示了琵琶的美妙。琵琶既能够表达出音乐的内容和情感,又能使听者身临其境,因此在平时的学习中,应着重练习演奏技巧和提高演奏素养,培养自身的情感表现力,充分表达乐曲的情感。
一、琵琶演奏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
在教学和演奏过程中,首先学生要能够熟练和准确地掌握琵琶的音准、节奏和演奏技巧,在后期的培养中就要注意学生演奏时不能引起听众共鸣的问题,其原因可能有很多,但追根结底是缺乏感情表现。音乐是传递感情的载体,是一门艺术,真正能够流传和感染人的是其中表达的情感。因此在演奏过程中不能只强调节奏、音调,而忽视情感的表达,更别说是演奏者自身艺术风格的发挥了[1]。情感表现是琵琶演奏的精髓,也是其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
二、琵琶演奏中情感表现的培养方式
认识到琵琶演奏中情感表现的重要性后,就要加强平时练习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演奏者要真正融入作品,与其中的环境、感情、人物融为一体,进而将观众带入演奏中。
(一)加强对学生的乐感培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学习琵琶的开始要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热爱琵琶、热爱演奏。首先,掌握倾听技巧,要求学生大量听音乐,感知音乐,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产生联想记忆,丰富听觉感受,从而在音乐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其次,增强节奏感,琵琶演奏的特点是歌唱性演奏,学生的听音乐的过程中,感受节拍、踩准节点,在内心应和音乐,跟着音乐轻唱,多演奏、多练习,快速提升演奏技巧。
(二)留意生活,注重积累。艺术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优秀的作品都是结合作者本身所处的环境、生活、事物或者历史典故、文化等创作出来的,所以演奏者在平常的生活中要细心观察,勇于尝试生活中的一切事物,从中收获不同的感情。最好的灵感也来源于生活,结合古典文学作品和历史事件,了解作品所处的环境,如《渭水情》表达的是对三秦故乡的怀念,结合秦腔展现了民间乐曲的清新自然,演绎了当地的风俗和生活,因此演奏者要理解作品的背景,掌握人物性格,體会人物情感,自然能释放出演奏者内心的情感[2]。演奏者要怀揣积极乐观的态度,感受生活,感受花草树木,感受高山流水,感受人情冷暖,感受爱恨别离,最终为自己所用,化为演奏中的情感源泉,演奏出优美、接地气、正能量的曲子,即使是以演奏谋生的演奏者,可以将自己对生活的经历和期望,以及目前的处境和困难从作品中表达出来,也是富有感情、独具风格的作品。
(三)有丰富的想象力。音乐是一门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只能靠听觉来感知,因此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也是培养情感表现的重要方法。学生在演奏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淋漓尽致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增加作品本身的表现力,但要注意在琵琶演奏过程中情感要朦胧曲折,留给听者更多的想象和思考,创造出生动、感人、有灵魂的作品,如《十面埋伏》,讲的是楚王项羽和刘邦当年垓下之战的情境,不但描述了当时战场的浩大、残酷,又写出了霸王在乌江边上自刎的悲壮画面,让听众仿佛看到刀光剑影,看到人仰马翻,听到楚军落泪的声音,项羽与虞姬的别离,都是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脑海里想象的情景。
(四)提高演奏者自身的素养。演奏者的自我素养和艺术修养对演奏过程中的情感表现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演奏者演奏同样的曲目表达出来的感情却各有差异,其原因来自于演奏者本身。一方面演奏者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不同,对社会的态度和看法就有所差异;另一方面演奏者文化功底和艺术修养有差别。琵琶演奏极具表演特色,学生要加强对文化和美学的领悟,关注社会生活,关注科学技术,将所有的因素进行综合,从自我素质、内涵积淀、思想品格各方面提高自身条件,融合在琵琶演奏中,表达出自己的感情和态度,收获认可和肯定[3]。
三、结语
总而言之,丰富的情感表现是检验琵琶演奏者水平的关键,学生在掌握基础的演奏技巧后要加强乐感培养,细心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寻找灵感,不断丰富想象力,提高自身对艺术的认识和领悟,提高自身素养,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演奏中,用心去表达作品的情感,演奏出优美的旋律,引起听者的共鸣。
参考文献:
[1]蓝澜.浅谈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现与培养[J].大舞台,2011,(03):39-40.
[2]杨鸣.如何培养学生在琵琶演奏中的情感表现[J].大众文艺,2011,(15):246-247.
[3]侯乐萌.如何在琵琶演奏中培养学生的情感表现探讨[J].黄河之声,2016,(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