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内科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与标准患者分析
2017-05-18韩玮
韩玮
【摘要】目的:探讨消化内科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与标准患者教学效果。方法:回归性分析2015年-2016年的76名临床学生的教学学习情况,其中实验组38名学生,对照组38名学生,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案例法教学,观察两组学生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学生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内科教学过程中的案例与标准化病人教学法具有较高的应用效果,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案例法 标准化病人 消化内科 教学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244-02
为了适应消化内科不断发展的疾病诊断治疗趋势,提高教学的临床实用性,寻求更为合理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消化内科学的教学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取76名学生,探讨标准化病人与案例教学法的作用,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归性分析2015年-2016年临床学生76名,其中男生42名,女生34名,年龄22-25岁。分成两组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38名学生。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通过教师进行信息的传递,教师为主体,学生接受信息。采用传统试卷考评学生学习情况。
实验组采用标准化病人和案例法教学,主要方法为:①案例教学法:根据消化内科学教材的理论知识,学生上课前应仔细复习消化内科各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方法相关知识,提前通过学生授课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依据案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及诊断情况,使得每位学生均充当临床医师角色,可对案例病人进行诊断治疗。可以通过医院的真实典型性病例进行教学分析,也可以通过典型特征案例的设计进行教学分析,在此过程中,应注意真实案例或设计案例的准确性、严密性及完整性,所选取病人在每类型的消化内科疾病中应具备典型性,如模糊或存在多种类型疾病相混合的案例需予以排除。②标准化病人法:纳入未从事医务工作的健康者或患者,通过相应医院专业训练,此类人员对某类型疾病进行有效扮演。而此类人员则应用到标准化病人教学法中,全部人员均需依据以准备资料及需扮演疾病的类型予以分配,在此前均应接受过一定程度的医学知识培训,在消化内科教学中主要是扮演消化内科的相关类型疾病。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按照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四类来评定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总满意度=非常满意率+满意率[1]。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均通过SPSS20.0系统处理,计数资料通过x2进行检验,P<0.05表明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学生总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提高,对比差异存在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讨论
传统教学中,很多医学院校通常采用大班教学模式,难以开展小组讨论,在小组讨论中,分析病案—辨证—论治模式可使得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进行诊治思维的有效锻炼,而无法小组讨论则难以实现案例教学的目的。但是,伴随患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目前很多学生难以通过病人进行实践,而且有的时候见習所需相关病种并未在医院收住,使得学生在临床见习时难以见到较为典型的病例。而标准化病人可有效弥补案例教学的缺陷,标准化病人也被称作是模拟病人或病人指导者,通过标准化、系统化培训后,可以将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准确表现出来,且可接受病史询问、临床技能操作等,主要目的能够逼真地将真实临床情况进行再现。在消化内科,学生在学习时需自症状开始学起,且可针对某一症状开展正确问诊工作。通过标准化病人教学的实施,学生可通过标准化病人完成反复问诊训练,便于对消化内科的问诊技巧及重点教学详细掌握。且在问诊过程中,可逐渐培训学生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使之能够与患者教学良好交流沟通技能,学会尊重患者,消除患者不良情绪[2]。
通过研究可知,实验组学生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通过案例教学与标准病人教学法的结合,可明显提高教学的吸引力与启发性,学生能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对患者问诊过程中,可培养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学习积极性及主动性,提高临床思维及实践能力,应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郭威,刘桂清,张春梅,等.标准化病人与案例库相结合在消化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2014,24(4 中旬刊):2469-2470.
[2]郭燕,张佳佳.标准化病人在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光明中医,2014,29(8):1777-1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