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开展幼儿园的莆仙民俗文化课程之我见

2017-05-18王朝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3期
关键词:幼儿教育

王朝霞

【摘要】为了更有效地把民俗文化融入到幼儿园教学课程中,我们打破以往开展传统民俗活动的教学方式,以追随孩子对莆仙民俗文化的兴趣点,创设有价值的教学环境、师生互动等一系列探索活动,积极构建符合幼儿发展的文化课程,并做出一些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莆仙民俗 文化课程 幼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3-0010-02

一般而言,当今的民俗文化的地位尤为重要,可视为既是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有课程的开展也要从我们最应该熟知的文化培养开始,特别是幼儿教育。《指南》指出:“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周边的社会资源,引领幼儿实际感受丰富和优秀的祖国文化,激发他们爱家乡和爱祖国的情感。”本着上述的因素,我们采取四个“一”细节指导策略,引领幼儿走进多姿多彩的莆仙民俗文化课程,在感受热闹喜庆的节日氛围和民间艺人精湛的手艺过程里,陶冶个性,体会成功与幸福的喜悦,学会感恩,激发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课程的导入——捕捉节庆看一看,营造民俗文化的意境

1.体验节庆,走进民俗文化

妈祖蔗塔与幼儿的生活息息相关,他们出生在涵江,每年正月十六延宁宫元宵节是他们熟悉的节日,元宵搭蔗塔是他们熟悉不过的一种活动,“中华一绝”——妈祖蔗塔特有的习俗给整个社区添加了热闹的元宵气氛。从孩子们畅谈中的蔗塔内容,我们感受到这是孩子们一个极好的学习兴趣点,老师应该很好的加以把握教育。为此,我们围绕幼儿亲身经历的“闹元宵——观妈祖蔗塔”入手,开展“妈祖蔗塔” 人文主题活动。根据班级孩子的年龄兴趣需求,积极进行主题活动,发放亲子问卷,邀请亲子参观了一场热闹的元宵节。

2.环境刺激,再现民俗文化

在“妈祖蔗塔”主题中,我们通过亲子大搜索活动,及依据幼儿已有经验,精心梳理筛选有价值的特色物品、照片等创设“欢乐元宵”、“高高的妈祖蔗塔怎么来”等主题墙,让幼儿身临其境于浓郁的元宵环境中,直观感受到独特的节庆,让幼儿自己观察,发现这是什么节庆活动,和自己亲眼目睹的一样吗?从照片中你又看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通过这么多“什么”来激发好奇心,进而从幼儿自身回忆再现、伙伴交流的中初步感受“中华一绝”含义和莆仙艺术的精髓,萌发幼儿爱家乡的情感,在愉悦的环境氛围中亲近民俗文化。

二、课程的组织——把握兴趣找一找,感受民俗文化的魅力

怎样组织民俗文化课程最合理?《指南》引领我们,要从幼儿的实际经验和兴趣出发,倾听他们的心声,捕捉他们的兴趣点,深入挖掘梳理有价值的内容、合理组织适合各年龄段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特色民俗活动。如“满月与周岁(出月与对晬)”主题中,幼儿对午时草沐浴水、雄黄画仙桃场景感兴趣,于是从幼儿兴趣点入手,把莆仙婴儿在一周岁内持续一年的独特习俗寓意作为学习的核心目标。婴儿出生满一个月,为“满月”,莆田俗称“出月”,家长为“出月”的婴儿举办独特的仪式,用午时草给婴儿沐浴,沐浴后洗澡水倒在大树底下,预祝婴儿像常青树一样,根深叶茂茁壮成长;用雄黄给婴儿头顶画仙桃,以示聪明俗伶俐,邪气难犯;还有喜分红蛋、办出月酒,请木偶戏演出等热闹情境。婴儿满一周岁,俗称“抓晬”,抓晬礼俗隆重,孩子坐在大笠盂内抓取图书、剪刀、量尺、算盘、红团等,预测自己未来的职业前途和命运。可见这些风俗常识就是幼儿感性的收获,他们的兴趣在收集故事当中转化成见识,达到教学效果。因此民俗主题课程能否成功,就是要把握好幼儿的兴趣点,多鼓励他们积极查一查,动动嘴,动动耳,在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过程中成长。

三、课程的发挥——创造空间做一做,表现民俗文化的智慧

给幼儿自主创造和表现的机会,使民俗活动更贴近幼儿的生活。

1.从建构游戏入手,凸显幼儿的体验

随着“妈祖蔗塔”主题的进展,幼儿兴趣于“高高的蔗塔怎么来?”,想尝试搭高。游戏前他们信心十足,讨论中都争抢说自己能搭二十层、五十层,甚至有的说能搭一百层。可在他们搭高实践中,一连串问题扑面而来,为什么积木搭高了会倒,插塑玩具搭高了又不牢固,摇摇晃晃……。新的问题又产生了,“高高的蔗塔为什么不倒?”抓住这一时机,我们邀请搭蔗塔的师傅来班上表演,鼓励幼儿认真观赏、交流,发现搭蔗塔的秘诀,探索分享这些“为什么?”。同时投放了垫板、鞋盒子等辅助材料,让幼儿尝试探索使用辅助材料来搭高会成功吗?经过一番调整实践,孩子高兴地发现,用上垫板,增加了积木的接触面,保持平稳,搭出的层数越来越高;还有的幼儿在游戏中为了解决不倒的方法,还探索出在薯片桶里加沙子,保持薯片桶的平稳来搭高。这样他们的兴趣越来浓越,自信心越来越强,作品越搭越高,办法也越来越多,充分发挥创造力,又从中体验到成功和喜悦的乐趣。

2.从艺术活动入手,凸显幼儿的体验

如“满月与周岁”主题中,幼儿对红肚兜、帽条上的花纹兴味盎然,了解到红肚兜上有平安花纹,穿上它能平平安安;帽条上有快乐两字,戴上它一生快快乐乐……,吉祥的红肚兜、帽条带给幼儿美好的愿望和情感,调动他们积极创作的欲望。瞧,孩子用自己喜欢的艺术形式轻松愉快表征:用稚拙的彩笔大胆表现自己设计的红肚兜、帽条,以全新的思维赋予新意——用幸福两字创作幸福红肚兜、帽条,有的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创作聪明健康、快乐开心的心中吉祥红肚兜、帽条,作品五彩缤纷,寓意浓厚。他们用爱心和快乐传递了自己的美好祝愿,让民俗文化更渗入幼儿生活。

3.从语言活动入手,凸显幼儿的体验

民俗童谣具有浓厚的本土气息特点,内容通俗易懂,生动幽默,感染力强。主题开展中,我们引导幼儿以贴切借喻和娓娓诉说方法,创编出琅琅上口、声声入耳、句句流畅的《妈祖蔗塔》和《四月,坐车椅轿》童谣,且对其中加引号的“莆仙话”作了注释,使广大师生和家长也能用普通话读懂这些童谣,深入理解民俗文化的寓意。

4.从其它活动入手,凸显幼儿的体验

六一节开展“莆仙民俗一条街”,让孩子任凭“入场卷”进入爆米花、兴化春卷、妈祖面、端午节的五味蛋等莆仙民俗馆体验,让孩子在自由游戏氛围中吸取民间文化精髓,体验浓郁的莆仙气息。

可想而知,有了令幼儿冥思苦想、却又能津津乐道的学习体验,才会让幼儿在民俗文化課程中回味无穷,赢得民俗文化智慧。

四、课程的巩固——情感体验说一说,升华民俗文化的精髓

了解了丰富的民俗文化,自然要与伙伴分享交流,于是“说一说”活动也就顺理成章地展开了。主题结题中,幼儿在一起说说所学的知识,说说传奇的故事,说说自己创作作品的寓意,从中发现一些原本不太积极的幼儿也热情倍增。《妈祖蔗塔》结题时,班级举行亲子搭高大比拼,以创造性搭高情景再现,捕捉搭高的有趣场面,让亲子介绍说说搭高的技巧,从而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感受大家的高超智慧,激发爱家乡的情感。又如《满月和周岁》结题中,开展“民俗文化,我知道”擂台赛,以解说员游戏形式,让幼儿叙说自己成长中家人对自己的关爱,升华情感,学会感恩,激发尊敬长辈的情感。

五、结束语

作为第一线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坚持幼儿的成长与进步是我们最大的目标,当前我们国家正推广文化强国的理念,我们的中华民俗文化需要所有国人的精心呵护,我们地方的节日民俗更需要下一代去继承和守望。为此,我们应结合《指南》,多开展民俗课程的参与和探索,给孩子一片成长和飞翔的蓝天!

参考文献:

[1]《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2]陈白鹭.《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园本课程的基本原则与要求》,《学前教育研究》2010.1

[3]李敏娟.《节日民俗文化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渗透》,《成功(教育)》2012年第01期

猜你喜欢

幼儿教育
幼儿教育中如何实施挫折教育刍议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如何在农村幼儿教育中渗透德育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优化师幼互动,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与发展
模仿故事角色
基于农村幼儿礼仪启蒙教育的研究
如何有效利用游戏实施班级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