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旧城更新

2017-05-18韩琨房舒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空间布局

韩琨 房舒

[摘要]本文通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进一步阐述公共服务设施对旧城更新的影响。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旧城更新;空间布局

随着城市发展,很多地域不断更新,但是这种更新并没有增加百姓的满意度,或者说并未如预期那么高,其根本原因在于对旧城更新中的某些基本矛盾,在实践中缺乏行之有效的对策。

0研究背景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城市社会生活的区域作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治改善(rehabilitation)及保护(conservation)三种。相同意义上,我国习惯称之为“旧城改造”。旧城居住区更新的重点一直落实在新建和重建上,仅限于棚户、简屋的拆除重建或极少数部分有较大历史文化价值的“胡同”、“里弄”的保护和改建,内容多为物质环境的改善,更新内容很少或者尚未涉及到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和完善,而旧城居住区更新中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又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又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问题。

1存在问题

城市的老区中普遍存在布局混乱、房屋陈旧、居住拥挤、交通不畅、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各种疑难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这些问题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是由于开发及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即使更新仍存在一些难以改变与解决的问题。例如旧城老居住区通常为传统的街坊社区,历史悠久。人口密度高。居民的职业构成复杂,邻里关系密切,居民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纽带。同时。旧城区发展历史中一直延续着小型零售业的传统,社区中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从事小生产服务和商业活动,以此为生。原住居民关心的不是旧城风貌保护,而是迫切的希望居住环境及生活条件得到改善,使他们也能够享受到现代社会文明与进步的好处。这种要求无可厚非。

2城市基础设施在进程更新中的应用现状

我国的房地产业正在进入以存量房交易为主的时期,城市将逐步进入缓慢延伸的阶段。旧城更新必然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增长点。

城市旧区通常占据着市中心的有利区位,随着城市功能的提升及用地功能的调整与置换,旧区地段往往被拆后建成大型商业设施、办公楼、高档公寓及休闲娱乐场所。这种旧城结构性调整的结果,经常是以旧城居民失去原家园为代价。国内有许多旧城改造样板工程,例如上海的新天地项目,以中西合璧、新旧结合、兼具传统风貌特色及现代化功能设施而广受好评,但更多普通百姓的反应是:这些改建地区好是好,但住不起!

我们不难发现,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段,其地块价值也相对较高。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些拆后还迁至郊区、新区的居民百姓,得到的是住房的实物支持,而原有的社会关系却已经几乎不复存在,其生活水平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基础设施的引导作用来提高居民的认知度和满意度是社会支持网络重新构建所必需的条件。

3城市基础设施的特点及其作用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城市化进程必不可少的物质保证,是实现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重要条件,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运行和城市发展的基础

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它既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事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又是提高百姓满意度、改善城市环境的基础。一个城市需要发展,自然就要先打好基础,因地制宜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3.2城市基础设施是社会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系统性,—个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水、电、气、通信、道路网格、便民设施等方方面面,—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是生产力要素的—种体现,它反映了—个现代化社会的物质生活丰富程度。

3.3城市基础设施服务具有公共性

城市基础设施是一个公共的开放系统,必须以经济布局合理化为前提,它是为全社会、全体市民服务的。“要想富。先修路”,这个观点已成为全民的共识,所以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也是解决贫困地区发展经济的一项重要措施,公共基础设施是服务于全体社会成员的,具有公益性和垄断性的特点,大家都可以共享,不允许某些人或某一個人独占或排他的占用城市基础性设施。

3.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具有一定的社会性

绝大多数城市基础设施是公用事业,随着人民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基础设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它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要求也日益增加。城市基础设施是政府投入的、为居民生活提供基本需求的公共设施,是全社会共享的社会化服务,因此,我们必须正确的认识到提高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求的基础,是推进城市发展、拉动城市社会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3.5城市基础设施是国防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处于和平时期,专门针对国防要求而建的基础设施较少,城市基础设施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半军事性质,要提供城市应对战争的需要。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相对于经济利益,贯彻国防要求的问题往往被忽视。一旦战争发生,军用机场、公路、港口、通讯等工程设施都需要基础设施为其服务,成为国防实力的组成部分。

4完善基础设施的意义与对策

基础设施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物质工程设施,是用于保证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活动正常进行的公共服务系统。在现代社会中,经济越发展,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越高;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往往需较长时间和巨额投资。对新建、扩建项目,特别是远离城市的重大项目和基地建设,更需优先发展基础设施,以便项目建成后尽快发挥效益。

4.1加强城市基础设施研究

城市基础设施大部分是由政府支持下的非营利性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这类设施应平均分布在城市的各个区域,这种布局的合理性、均等性与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旧城更新中应着重研究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的均等化标准、机制等。

4.2加强基础设施的修建,增强居民归属感

城市基础建设程度的好坏对居民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影响,有些设施例如消防、防洪、防震等设施还担负着保护城市安全的作用。如果在当今—个现代化城市没有电力供应,很难想象会是什么样子,相反的,城市基础设施完善、交通顺畅、居民供电、供水、通讯、供气、排水等设施基本齐全,城市环境优美、舒适,有广场、绿地供人们休憩,而不以高楼林立取胜。如此便增强了城市居民的凝聚力,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4.3建立行之有效的保护机制

一靠政策与法规,二是决策过程要民主。政府的政策、法规要保障旧区居民主体的基本权益。旧城更新决策过程应该民主,不应变成开发商决策或政府为“政绩工程”决策,应提倡公众参与,使其成为旧城更心规划与实施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责任编辑:张涛]

猜你喜欢

空间布局
前置化空间布局,龙湖驱动TOD的未来模式
川蜀园林空间布局特征研究——以望江楼公园为例
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策略探析——以北京市昌平区郊野公园空间布局规划研究为例
浅析美术馆建筑的选址与空间布局
黄山市屯溪区城市道路系统的空间布局
民营国际教育产业园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姑臧城空间布局与五凉河西政治
空间布局图
基于市场导向下的城市产业空间布局研究
基于改进引力模型的公租房空间布局适宜性评价——以重庆主城9区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