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验主义和儒道思想的跨文化解读

2017-05-18田苗

青年文学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爱默生梭罗

基金项目:本文受陕西省教育厅人文社科基金项目资助,项目编号:16JK1248

摘 要:作为美国文化独立宣言的超验主义,以开放和平等的态度汲取了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有益养分,中国儒道思想是其主要思想来源之一。本文从跨文化视角解析超验主义和儒道思想的内涵和异同,并比较二者在自然观、人本思想以及生活哲学等方面的相似性,为全面阐释超验主义和理解西方文化提供帮助,在全球文化语境中对搭建中西文化发展桥梁,构建共同文化基础,整合世界文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爱默生,梭罗,超验主义,儒道思想

作者简介:田苗(1981—),女,陕西渭南人,讲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02

一、 超验主义思想和主要代表人物

“超验主义”是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新英格兰地区发生的一场宗教色彩浓厚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被称为美利坚民族思想和文化的独立宣言和美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文艺复兴”。作为一种文学和哲学运动,它对美国精神文化和文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超验主义”宣称存在一种理想的超越于经验和科学之上的精神实体,通过直觉可以把握,其主要代表人物为拉尔夫·沃尔多·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和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

爱默生是著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也是19世纪美国文学的思想领袖。作为美国文化独立的旗手,他是较早将中国古典文化引入西方世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构建超验主义思想体系过程中,除了吸收西方的文明养分之外,也将视野投向了中国乃至整个东方文明。他批判性的继承和吸收了中国传统的儒道思想,为自己的超验主义思想建立了坚实的理论根基。在爱默生的影响下,梭罗也开始对东方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中国儒道思想中努力寻求自身精神的契合,同时对爱默生提出的“自助”精神也进行积极思考,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独立见解。

二、宇宙一体性的自然观

中国古典哲学认为万物在广袤和谐的宇宙中合而为一,儒道思想主张人类和天地以及自然万物的合一,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古人认为自然和人类构成庞大的生命整体,万事万物相互贯通和渗透,认识世界和认识人类本身密切的联系在一起,推崇天道和人道的合一,即人的理想、情操和品格和自然精神、自然规律的合一。老子的《道德经》整篇都包含“天人合一”的思想,他将“道”视为一切有形世界于无形世界的本源,“道”难以言说,似有似无,却是自然界和人类的总法则,它本性无为,却能化生万物。爱默生在他的著作《论自然》中也探讨了自然、人类以及灵魂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然呈现了人类灵魂的本质,它激发人类的直觉和灵感,是人类物质的保障,自然和人类心中都充满了精神的存在,这种精神无所不含、无处不在,是统辖宇宙的唯一心灵和意志,是世间万物的内涵,被称之为“超灵”。“超灵”是爱默生超验主义的精髓,也是爱默生世界观的核心。

可见,老子的“道”和爱默生的“超灵”之间确有一些相似之处,都表现出“轻物质、重精神”的特点,都是无所不包、超验完美的,都是万物的起源和归宿,他们都相信宇宙的一体性和世界本源的同一性。道家思想的标准追求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生于自然、死于自然,与自然的合一是人类最自然的状态,但由于历史文化背景不同,儒道思想中的“天”变为爱默生笔下的“上帝”,西方观点强调主体对客体的主观能动性,认为自然和人类都是上帝所创造的,它不比人神圣,而且需要人类去征服。一定程度上,北美的殖民史就是人类征服自然和荒原的历史。然而到了爱默生时代,西部“拓荒”所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日益成为一种紧迫的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忧虑和担心。爱默生指出,“在西方传统中,宗教和伦理与其他较低的文化一样,都起到了贬低自然的作用,认为自然从属于精神……它们都把自然踩在脚下。”[1]这样的观点明显看到了東方哲学思想中关于自然观的积极方面,在爱默生的超验主义作品《自然》中,他提出自然是超灵和个人灵魂对话的工具,提倡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由此可见,爱默生倡导的崇尚自然并从中汲取超验精神体验的自然观与古老的东方先哲所述的“道法自然”是一致的。他提出的融万物为一体的“超灵”,可以被视为中国道家哲学思想灵魂“道”的美国版本。

三、注重个人修为和道德的人本思想

中国先哲孔子始终将人摆在首位,关注人的发展和现世社会。“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根据孔孟的解释:“仁者爱人”。同时,儒家强调人治,重视人的特殊性和人的道德发展。儒家相信“圣人”“君子”及“贤者”对个人道德的引导和规范作用,崇尚古代的先圣先贤,儒家经典著作《大学》里的“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儒家为学者文人等所立的个人修养和道德的追求目标。孔子承认自然力量的存在,但始终把对人的关怀作为一切基础和出发点,他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都体现出他考虑现世的人,重视人的现实生活,把对人生的体验和感悟放置精神探索的首要位置。

儒家思想中的人本倾向也使爱默生产生了共鸣,并在超验主义思想中得到了体现。超验主义认为:“所有的人都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心智上的洞察力,它赋予人通过直觉而非经验把握终极真理的能力。基于这种直觉洞察力,人能够通过个人的不断自我超越接近最高存在。”[2]爱默生阅读了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学者所译的《四书》,这些不断完善的作品也逐渐地把追求人生真谛的爱默生引领到理解儒家思想的最高境界。在他所能理解的儒家思想中,最欣赏的是儒家对个人道德和个人修养的态度。爱默生认为,世界为人存在,人具有神性,只要积极向上、自尊自爱、自助自立、潜心修养、完善精神,就能成为完人,推动整个世界的进步。爱默生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现世人生,重视人自身修养和道德的完善,这与儒家思想的人本倾向取得了一致。

然而,由于儒家思想和超验主义存在的社会制度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二者的人本思想同中也存异。儒家学说强调个人是以社会群体为轴心的,强调权威和等级制度,强调中庸和一致,个人服从群体,个人价值和利益应以社会群体为基础。因此,个人修为和道德的自我完善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感。超验主义重视个人精神,强调个性,提倡自助和自立,爱默生和梭罗都坚决反对任何机构化的组织,反对权威和制衡,认为人应当按自己的良心行事,充实自我,表达自我,梭罗更是鼓励个人离开社会、离开群体、返回自然[3]。

四、安贫乐道的生活观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向来推崇简朴的生活,抵制奢靡,蔑视世俗享受,追求一种超脱质朴的气质和情操,儒道学说也不例外。《论语》中孔子说:“饭疏食饮水,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大力推崇“箪食瓢饮”的生活态度。庄子将清贫理想化,视金钱和富贵如粪土,崇简抑奢、清心寡欲。爱默生生活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代,当时的西方拜金主义盛行,人们热衷于名利的追逐,物质主义泛滥。爱默生强烈批判这种疯狂的物质主义。他认为对金钱无节制的追求必然导致精神和道德上的空虚,在《美国哲人》一文中,他指出经济和科技的快速发展导致人的异化,“社会是这样一种状态,成员们成了被截肢的躯体,大摇大摆地走着这么多怪物—一个手指,一个脖子,一个胃,一个肘弯,但从来不是一个人。人变成物,变成许多物。”(选自《爱默生文选》三联出版社)爱默生对这种现象提出了警告和抗议,他在超验主义理论中指出:“人的首要责任是自我完善,而不是刻意追求物质上的财富,人不能沦为金钱、物质享受的奴隶,理想的人是依靠自己的人,人要回归自然,接受自然的影响,以在精神上成为完人。”[4]

简单的生活方式是君子修己立身的沃土,奢靡的物质生活让美德和天才枯萎,人在孤身一人时更能看清自身和万物,获得真正的自在。在人烟稀少的地方独自生活,并不是为了离群索居,而是为能更好的回归人的本性。梭罗一生追求简朴的生活,精神的充实。他远离宗教、远离政府、远离社会和公众舆论,在瓦尔登湖畔隐居两年。他乐于深居陋室,品粗茶淡饭,排除尘世的喧嚣。梭罗在林中散步、沉思和写作,形成自己的人生观和哲学观。可以说,爱默生只是在理论上尊崇节俭的生活,对简朴生活的观念仅停留在理论的探讨和论述中,卢梭则用实践证实了他的理论[5]。他“宁静淡泊,无所欲求”的生活方式,也正是道家所追求的思想境界。道家提倡“返璞归真”,老子认为人类社会所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对物质欲望的强烈追求引起的,“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可以帮助人抵挡物质的诱惑,获得心灵的宁静和精神的升华。梭罗将瓦尔登湖的宁静视为真理的象征,认为它超越世俗世界的兴衰更替而存在,他还将水比为宁静的心灵和澄澈的精神,相信“瓦尔登湖是衡量人本性的地方”。他每日晨起去瓦尔登湖洗浴,在他的著作中引用《大学·盘铭章》中“成汤王浴盆”的典故,提出晨浴能使自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从而洗涤自己心灵的污垢,净化粗俗的感官欲念。“当纯洁的航道通畅时,人类便可立刻奔流到上帝那里”。而对道家而言,以清纯洁净立身,正如净水澄月,也才能领悟“道”的本质[6]。

五、结语

以爱默生和梭罗为代表的超验主义从西方文化立场出发,批判性地借鉴和吸收了来自世界不同文化的有益成分,它是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和彼此交融的人类共同文明成果。中国儒道思想是超验主义的主要思想来源之一,在自然观,人本思想以及生活哲学等方面二者有很大的相似性。儒道思想离开自身的社会和历史语境,经超验主义学者学习、了解并重新解释,在为超验主义思想注入活力的同时自身也获得了新的含义,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共通之处,是彼此之间对话和合作的前提。從跨文化视角解析超验主义和儒道思想的内涵和异同,克服了单纯的中西二元对立、古今对立等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对于构建人类共同文化基础、调适文化冲突、以及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与合作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 木心. 文学回忆录[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 陈凯.作品·文体·文化[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2.

[3] 李洁.美国作家梭罗对中国《四书》及儒家思想的认识与接受[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4] 公丽艳.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中国儒家思想[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3(08).

[5] 秦屹,陈凤等.爱默生、梭罗超验主义之跨文化视角诠释[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9).

[6] 杨桂霞.西方超验主义者与道家思想碰撞的管窥[J].时代文学:2008(04).

猜你喜欢

爱默生梭罗
我们一直是要好的朋友
微言大义
由《美国学者》看爱默生的教育思想
卷土重来
梭罗的账单
爱默生的“尊严 ”
360岁
爱默生的“尊严”
200
亨利·大卫·梭罗的《瓦尔登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