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BZ油田明化镇组下段夹层识别与成因

2017-05-18杨涛程大强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成因分析

杨涛 程大强

[摘要]Bz油田古时期沉积过程中,沉积时地势低平,湖面波动频繁,低水位期分流河道长距离向湖泊方向推进,高水位期则长距离后退,湖水间歇性淹没造成多次沉积间断,在垂向上形成不连续的沉积层序。夹层在研究区内稳定发育,对生产过程中的注水受效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次主要研究的是BZ油田明化镇Ⅱ油组的夹层,采用常规研究以及GR反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对砂体内夹层进行识别,分析其泥质夹层的成因,对油田后期开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Bz油田;夹层识别;成因分析

1研究区概况

BZ油田渤南低凸起带西南方向,属于岩性一构造油气藏,主要含油气目的层段为上第三系明化镇下段,本次研究的层段为明化镇Ⅱ油组,属于湖相浅水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的微相有水下分流河道、河口砂坝、远沙坝、分流间等微相,研究区孔隙分选性中等偏好。在孔隙类型中,大型粒间孔隙是主要的储集场所,约占总孔隙的60%以上。大孔粗喉连通好是本区孔隙结构的主要特点,储层类型属于高孔高渗储层。通过对研究区铸体薄片的镜下观察,颗粒间呈现出点状一游离状接触为主,磨圆度次棱~次圆,塑性颗粒变形程度弱,粒间孔隙保留完整。表明研究区储层埋深浅,压实作用弱。

2隔夹层的识别

隔夹层一般分为泥质隔夹层、钙质隔夹层和物性隔夹层三种。通过测井解释技术对研究区内的非取心井的夹层进行识别,本次研究的重点主要是大厚砂体内的物性夹层及在多个砂体分布下的泥质夹层和钙质夹层。泥质夹层具体表现为:GR高值,SP趋势靠近基线,深浅侧向电阻率曲线幅度下降明显,幅度差很小或趋于0,钙质夹层具体表现为:GR不明显,AC低值,深侧向电阻率值高于或接近油层电阻率。物性夹层具体表现为:GR升高、SP偏低、深浅侧向电阻率幅度下降趋势大小介于泥质和钙质夹层之间。砂体中隔夹层的存在影响砂体内流体的水平流动、垂直流动,对注水开发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对于储集层砂体内隔夹层展布特征的研究对油藏后期注水开发的指导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次夹层研究的重点是进行水平井水平段夹层的刻画。水平井段往往钻遇在大厚砂体之内,而常规研究的夹层通过测井及岩心观察分析,仅用常规方法无法对水平段夹层进行分析。因此。需要对砂体内部物性较差的“条带”即物性夹层进行研究,而GR反演技术可以清楚的看到其特征分布。通过常规夹层研究与GR反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刻画水平段砂体内的夹层。GR反演剖面图(图1)与人工解释(图2)基本一致,但更加准确、细致。

3夹层成因

泥质夹层、物性夹层主要是沉积作用形成的,而钙质夹层主要是由于成岩作用形成的。

泥质夹层岩性主要是由泥质粉砂岩、泥岩组成。在浅水三角洲沉积环境中,泥质隔夹层的形成过程是由于水动力减弱,悬浮组分慢慢沉积下来,往往是上一期河道沉积的结束时期至下期河道沉积开始之间形成的分级界面,主要分布在河道砂岩储集层中河道的顶部(泥披盖),是识别两期河道沉积的直接证据。泥质隔夹层往往厚度较小,在横向上分布不稳定,是导致储集層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三角洲前缘的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粒度较粗,泥质夹层在三角洲前缘相呈现出与河道侧向迁移方向相反的低角度、斜层理的特征。

不同于泥质隔夹层,物性夹层岩性多以粉砂质泥岩、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但具有一定的渗透性,达不到有效孔隙度的下限。形成过程是由洪泛期所携带的含砾粗砂岩屑所致,此类夹层在地层中的砂体中不常见。

钙质夹层一般分布范围无规律性,且厚度较薄,形成过程是由于热演化过程中Mg2+、ca2+/sup>等阳离子与大量的COz相结合,形成的碳酸盐岩物质,导致储层渗透率下降,形成的胶结物被称为灰质胶结夹层,钙质夹层多形成在砂体的顶部和底部(顶钙),连续性差,渗透率极低。

4结论

1)通过岩电关系、井震资料、测井曲线等识别手段。对泥质夹层、物性夹层、钙质夹层能够进行很好的识别。

2)研究区内部泥质夹层形成的环境主要是水下分流河道,形成过程主要是由于两期沉积时期水动力减弱的阶段。物性夹层形成于洪泛时期,钙质夹层的形成与有机质的热演化有关。

3)Bz油田主要采用水平井开发,夹层的存在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对油田后期注水开发影响较大。充分认识夹层的成因,研究其展布特征,对于后期指导油田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成因分析
英语学习困难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悲剧命运成因分析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