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析晚清民族危机与知识权力化的瓦解

2017-05-18张睿

科技视界 2016年19期
关键词:公共危机

张睿

[摘要]任何政治体系,在任何时代都会受到公共危机的考验。一个政权只有在治理公共危机的过程中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危机,才能維护其统治地位。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其治理公共危机的体制——知识权力化是非常具有中国特色的。然而,这样一套卓有成效的体系在晚清时期却由于民族危机的产生而分崩离析,并促使了封建政权的灭亡,这背后必然有着非常深刻的原因。本文中,笔者将对晚清时期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机制——知识权力化体系进行分析,并针对晚清民族危机造成知识权力化体系瓦解的原因提出个人见解。

[关键词]公共危机;晚清民族危机;知识权力化

1公共危机与知识权力化

公共危机是指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且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决策的事件。公共危机与其它形式危机的根本区别在于公共性,即其指向对象是特定区域的所有公民,每个人都是危机侵害的对象。公共危机往往威胁所有公民的人身安全,容易引发社会恐慌,加剧破坏性。因此,是否能够处理好不定期发生的公共危机,成为考验政府执政力的重要指标。

而知识权力化的概念在人类社会也由来已久,权力意志是世界的本质。知识、科学以统治自然为目的,伴随着权力的增长而增长。体现了权力意志。求知不是为了掌握真理,而是出于支配和控制的冲动。知识与权力一直保持着某种秘而不宣的关系,因为知识在产生之初如同财富一样是古代贵族的私产和特权,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它是作为权力或者财富的象征被贵族阶层所把控,而普罗大众则以其无知、易驯服作为他们的群体特征。中国传统的专治主义中央集权政府也运用知识权力化的手段治理民众。政府限制民众的思想,保持底层民众的无知状态,将儒家学说熏陶出的知识阶层纳入政府官僚体系,为他们树立起由于拥有知识而树神圣化的概念,从而更好的统治民众。

晚清时期政府治理公共危机的机制是以知识权力化体系为基础,给予那些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绅士以特权,从而通过绅士来动员广大民众,共同应对危机。政府通过宣扬传统儒家文化来建立儒学文化共同体,从而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形成共同体感。借助科举制使民众认识到,只有掌握了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知识体系,才有机会进入官僚系统,从而享有特权。这使得民众纷纷通过学习儒家知识,参与科举来进入官僚体系以谋生存,恰恰满足了统治阶层钳制民众思想的需求。这样的体系也拉拢了处在皇权对立阶级的地主阶级,使他们也纷纷尝试通过考取科举来获得权利,这就使得多个社会阶层都处在皇权易于控制的功名轨道上。

然而,晚清时期的民族危机却打破了这样的平衡态势。从文化层面看,外来的传教士所带来的文化冲击动摇了传统儒家文化在中国的正统地位。与西方列强的一系列战争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器物”的重要性,实用之学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从知识权力化的核心主体来看,由于列强对中国政治的广泛干预,传教士的地位和特权日益超过绅士阶层。晚清政府由于受到列强的剥削,难以提供给绅士阶层足够的特权。越来越多的绅士阶层投入商人行列,从而同时获取传统特权和商业利润。这使得绅士阶层群体数量大大减少。从制度层面来看,条约制度的建立破坏了晚清社会整合的制度基础,大大消耗晚清政府的资源。科举制的废除也使得绅士阶层断绝了人才的来源,使得皇权与绅士阶层联盟关系解体,知识权力化体制彻底瓦解。

2晚清民族危机导致知识权力化瓦解的原因

晚清时期以知识权力化为基础的公共危机治理机制也曾经化解过一系列的灾疫危机和政权危机,然而为什么这样一套经过实践的体系却在面对民族危机的时候彻底解体呢?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有两个方面。

首先,晚清的民族危机性质与以往不同,属于异质危机。它通过全新的经济方式,制度模式和价值体系给晚清中国传递的新的文化和政治制度,打乱了传统政治循环发展的逻辑,破坏了知识权力化的社会环境。而知识权力化对于治理公共危机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治理机制,其知识体系以儒家思想为主,以科举制作为制度支持,整个体系的运作仅仅依赖于绅士阶层这一个阶层,极大程度的缺少了应对多元危机的能力。因此在遇到包含政治,经济,思想等多个方面的民族危机时,知识权力化体系难以应对,最终走向崩溃。传统“管理”思想使得我国从古至今的危机管理主题只有唯一的一方,那就是政府。传统管理方式自身所具有的强制性特质以及管理主体单体性的特征,必然直接影响到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行为选择、应急能力和处置水平,在显示其某些积极效应的同时,会更多地暴露出管理方式背后的传统的管理体制导致的整体应急效能不高,无法满足未来应对系统性危机的长远需要。

其次,知识权力化体系本身是一个“内卷”的体系,整个知识权力化体系的运作需要皇权授予绅士阶层特权,绅士阶层向民众贯彻皇权,从而实现皇权整合绅权,绅权整合民权的整体效果。这种效果的长久实现需要几个因素,首先皇权必须保证绅士阶层能够获得足够的特权,身份地位和物质利益。其次则必须要保证儒学文化共同体的稳定性,传统儒家学说必须保证其在社会上的正统地位不被动摇。另外,需要有稳定的制度来确保绅士阶层有不断的人才来源并保证绅士阶层的素质。然而,晚清在遭遇民族危机之后,整个知识权力化体系呈现出的是一个“外卷”的倾向。政府受到列强的剥削而难以保证绅士阶层特权的供给。西方宗教大量传人,清政府在战争上的节节败退促成了科学技术在中国的盛行,传统儒学的地位受到动摇。科举制的取消,绅士阶层的大量经商以及捐官风气的盛行在减少了绅士阶层数量的同时降低了绅士阶层的质量。知识权力化体制本身“内卷”的特质难以应对绅士阶层“外卷”的现实,连接皇权与平民百姓的绅士阶层出现了断层的现象。这就使得皇权难以被贯彻至最基层的民众。最终,知识权力化的体制再也无法维持其自身的运转,政府由于过度依赖这一套体系而缺少应对措施,无法化解民族危机给社会带来的影响,最终走向解体。

3小结

通过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政权要想获得更稳固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要有一个有效的公共危机治理模式作为支撑。而一个公共危机治理模式要想保持其有效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的权力配置模式,将社会中的多个因素与权利相组合,才能更好的应对不断演化的公共危机。晚清时期民族危机的爆发与知识权力化体系的瓦解正是说明这个道理的最佳范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公共危机的性质和形式也都不断地发生着改变。如今的中国,同样需要对随时有可能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做好准备,制定好应对措施,这就需要政府必须对潜在的公共危机进行预判,并全面的考虑能够治理不同类型公共危机的因素,提前做好准备。以不变应万变的时代早已过去,政府必须关注潜在的公共危机的变化,并不断调整治理策略,从而保证当危机发生时能够及时应对,保证社会稳定。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公共危机
关于公共危机事件中政府公共管理效能探析
公共管理怎样用好非政府组织
公共危机管理中的政府形象塑造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