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盲教育工作要日常化、生活化、趣味化
2017-05-18柴泽建郭腾飞
柴泽建+郭腾飞
在深入推进全民终身教育活动,进一步提升学习型社区的创建氛围中,我们对扫盲教育工作方法也进行了多种实践与探索,找到了一些新的教育形式与方法。其中,既有集中学习也有个别辅导;既有在教室内按部就班地开课也有因地制宜在室外学习;既用省编教材也结合乡土资源自编教材;既有单独扫盲也采用“多活动捆绑”的方式,把扫盲工作与学习型社区建设相结合,与终身学习活动相结合,与老年人或妇女保健讲座相结合。只要是行之有效、群众喜欢的方法就是好方法,下面我介绍一下我们的扫盲工作创新方法。
一、亲情助教,使扫盲教育日常化
集中开展扫盲辅导学习的次数总是有限的,想更好地开展扫盲工作必须加强个别辅导,个别辅导又会受到辅导教师不足的限制,所以必须招募志愿者。我们在招募学生志愿者和成人亲情志愿者方面主打“亲情牌”,就是给每个文盲学员选定一个或几个亲人作为自己的扫盲辅导老师。通过各种形式深入宣传、广泛动员,在全镇上下营造浓厚的扫盲氛围。
在农村还有一部分中老年人,由于年轻时没能接受教育,识字不多,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他们缺少精神文化生活,晚年生活难免有些乏味。我们通过登门做工作,宣传扫盲的意义,讲解扫盲的方法,让他们都乐意为自己的亲人做亲情志愿者开展扫盲工作。每天一个字,天天有进步,很多老人越学越有兴致,还有些老人在孙辈写作业的时候也主动凑在一起自学,有不懂的随时问问,这就形成了一种良好的“亲情助教”现象。
盐厂村的姚玉兰大娘一见到我就高兴地说:“感谢你郭老师,没想到老了,还有机会学习,你和我孙子教了我文化,让我现在的生活更方便了。”她没等我插话又接着说:“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没上过学,不会写自己的姓名,也听不懂普通话,感冒药也不知道该怎么吃,去市场买东西也不会算账,去银行取养老金也不会签名,生活很不方便。现在好了,孙子每天教我认识一个字,还教我在网上看新闻,我能独立外出活动了,我很谢谢你们。”
二、自编课程,使扫盲教育生活化
因地制宜,自编教材,提高扫盲教育的吸引力,也是我们的工作亮点。我们从本镇扫盲工作的实际出发,根据老年人的知识水平,自编家乡扫盲读本。内容安排尽可能贴近学员的生活实际,从学员的眼前、身边、工作、生活范圍采编,拉近与学员的情感。我们再通过精心组织,稳步推进,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与村干部密切配合用好家乡扫盲读本,调动文盲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和参加学习的热情。
家乡扫盲读本要结合识字教育要求,重点编写本镇基本概况:家乡风俗、家乡旅游、家乡交通、家乡名人、家乡特产、银行单据、生活计算、健康知识、安全知识、生活窍门、防盗防骗等。通过对扫盲读本的学习与宣传,构建和谐社区,推动文化发展,提升文明素质,享受人生智慧,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庄村朱小英老人的家挤在小巷中三间低矮的瓦房内,她的爱人叫翟天仁。一进门,她和我们热烈地交谈起来,她知道我们的来意后,就一个劲地摇头摆手:“我这么大年纪了,我不学,我不学。”我们先拿出家乡的扫盲读本给她翻开,让她看看图片,她一下子就被家乡的图片吸引了,指着图片说:“这里我去过,这里我也知道。”我们又从生活小窍门这里给她看图讲起,她很快便改变了态度,说这本书很好、很有用。现在,扫盲读本已经成了她爱不释手的宝贝,她经常会与邻居探讨上面的知识。
三、文化墙景,扫盲教育趣味化
在浙江省象山县,文化墙已经成了美丽乡村的一道亮丽风景。图文并茂、文化气息浓厚的文化墙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更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道德教育、传播精神文明、丰富文化生活、宣传方针政策、宣传法律常识,成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新农村建设、涵养文明乡风的有效载体,还成了我们扫盲的“新学堂”。
扫盲工作也要创新,如果总是让老年学员坐在教室里上课,他们也会疲倦。文化墙上的文字往往采用谚语、歌谣、顺口溜等多种形式,图文并茂、生动活泼,令人赏心悦目,易于学员理解接受。文化墙不仅提供了看图识字的功能,更倡导了新风尚、弘扬了正能量、让学员学到了有用的知识。这种方式很受老年学员们的欢迎,他们沿着文化墙边走边听老师的讲解,既学到了知识,又锻炼了身体,还在讨论中愉悦了心情。
最近农村文化墙成了老年人们每天必须光顾的地方。他们在晨练和傍晚锻炼的时候一定要在文化墙旁边驻足观看讨论,并不停地辨别着文化墙上他们刚刚认识的字。最近海墩村的李树平和王起亚两位学员对扫盲学习有点着迷,文化墙成了他们的学堂,他们对不认识的字总要试着看图猜字,还经常拉住路过的年轻人主动学习一些不认识的字。2015年他们两人被评为“象山县学习之星”。
扫盲工作关系到国家的和谐发展与人民的幸福生活,考验着扫盲工作者的智慧与毅力,但是只要心系百姓、大胆探索,总能找到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扫盲形式与方法,我们要一直行走在扫盲的路上。
(作者单位:浙江省象山县贤庠镇成人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