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论文中存在的问题
2017-05-18王丽娜
王丽娜
【关键词】 中小学教师;科研论文;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
08—0087—01
近年来,武都区为加强教研教改工作,定期举办了教师科研论文比赛,平均每学期都要收到上千篇论文。而从教师提交的各类论文中,笔者发现了以下几个问题。
一、论文题目不恰当
一是大题小文。选题缺乏必要的限制与界定,涉及范围太大。由于作者学识和功底有限,写出来的文章要么空乏无物,要么内容单一狭窄。二是多个主题,一个题目表述两个甚至多个中心,造成文章根本无法正常进行论述,严重影响了论文的质量。三是脱离实际。有些教师不知道从自己熟悉的问题、实践中和反思中去寻找研究课题,反而一味地挑选那些理论性、专业性很强的课题,殊不知这些题目往往是一般中小学教师难以胜任的,致使文章泛泛而谈,没有多少实际意义。四是题目犯了逻辑性错误。少数教师为了追求题目新颖生动、引人注目的效果,结果违反逻辑,将本不是同一类的强拉硬拽到一起,犯了学科性和常识性错误。
二、论文结构不合理 一是题目与内容不一致。有的科研论文题目与文章的主体内容大相径庭,文章题目明明是界定了论述的内容和领域,文章内容阐述的却是另外的对象和事物,内容与题目联系不密切甚至丝毫无关。二是内容论述不合理。有些教师在对内容阐述和问题分析上存在着诸多层次不清、结构混乱的现象,是并列关系的没有按并列去安排,不是并列的却偏偏按并列去对待;明明是递进关系的不去按递进论述,偏偏按并列去展开论述等等。三是概念界定不清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论文中随意提出一个概念或一个观点,但并不将概念或观点的内涵、背景、特征、类别和来由给予明确的界定和说明。所要论述的概念或观点的本质内涵和特征属性都不予界定或界定不清,论文研究的可信度与必要性势必大打折扣。
三、论文研究程度不深入
一是限于方法介绍。由于不懂得教育科学是正确反映教育教学规律的,因而其论文所阐述的内容主要是一些人们已知的或熟悉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思维方法、管理方法等程序和规则层面的东西,并未提出新的方法和见解。二是限于常规描述。部分教师不了解教育科学研究是通过对教育现象的解释、预测和控制,来探索教育规律的艰苦复杂、富有创造性的活动,而是片面地理解为教学常规的描述,以为将其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学环节、教学方案通过精心修改、提炼和充实,就是一篇科研论文。三是限于经验总结。许多中小学教师写的论文纯粹是自己教育教学经验的总结或教学笔记,停留在对教育现象的描述、教学工作体会、钻研教材感受的层面上。我们都知道,如果没有超越对具体的、偶然的教育现象的描述,不能结合教育理论来把握现象后面的规律,或者不能把经验上升到理论层次,这样的科研作用就会非常有限。上述诸多研究的不深入,造成了研究成果的表面化、肤浅化和经验化。
四、论文准备不充分
教育科研的准备工作犹如高楼广厦的基础,整体建筑的安危成败完全系于基础是否坚实牢固。一些科研论文之所以质量不高,原因就在于准备工作不扎实、不充分。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理论指导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论运用过程中出现了两方面的問题:其一是对教育原理的认识不够深刻、准确,导致不能科学地运用原理;其二是不少中小学教师在运用教育原理时,不能把原理与教育现象有机结合起来,二者处于分裂状态,教育原理的运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其次是实践梳理方面。中小学教师是教育实践的躬行者,应当说其丰富的教学实践为其提供了大量鲜活的教育科研素材和教学案例,但由于缺乏必备的科研素养,疏于日常教育情境的观察、思考记录和整理,结果造成科研论文中缺乏系统丰富的教学案例,出现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奇怪现象。最后是资料搜集方面。科研论文中观点与思想的阐发主要来源于丰富的数据、实例的说明与支撑,但观察研究中小学教师的科研论文,一个突出的现象就是数据、实例的缺乏与匮乏。除了自己亲身经历的那一点散乱零星、不成系统的工作见闻和教学感受之外,少有各种说服力强的数据资料。
五、论文表述不规范
首先,论文格式不规范。许多中小学教师的论文缺少内容摘要、关键词、注释或参考文献等。其次,语言表述不规范。学术论文的语言应该准确、清楚、精练,表达方式多为叙述或议论,阐述事理多用归纳和演绎,阐明观点多是客观而冷静。但一些中小学教师不了解科研论文的语言特征,将学术论文的语言与一般文章甚至和文学作品的语言混为一谈,堆砌华丽辞藻,追求飞扬文采,喜用描写手法,随意主观抒情等等。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