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着眼细节

2017-05-18陈燕青

教师·上 2017年4期

陈燕青

摘 要:交往是人的需要,也是社会对人的要求,而幼儿期是人交往能力培养的关键期。在未来的社会发展中,社会交往能力将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但是,现代社会中许多家庭教育方式的不恰当,造成了幼儿交往能力的薄弱。文章着眼于幼儿交往的细节,从情境细节训练、环境细节创设两个方面入手,探讨了培养幼儿交往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情境细节;环境细节;幼儿交往能力

《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出:“应为幼儿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能得到积极回应。”如何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呢?

一、着眼情境细节的训练,奠定幼儿自主交往的基础

人类最初的交往行为缘于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或一个声音。到了学前期幼儿已经有能力综合运用听(认真倾听)、说(正确表达)、看(眼神交流、肢体动作)等各方面因素与人交往,可以说一个愉快的交往行为取决于幼儿和谐地运用这些因素。因此,倘若忽略这些看似简单的细节,往往也容易导致交往行为的失败。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幼儿的交往。

1.说——招呼与礼貌用语的学习

交往的行为是从打招呼开始的,“跟人打招呼”看似简单的细节,却是人与人交往的敲门砖,一个友好的招呼给人留下美好印象,一个劣质的招呼同样会招致他人反感。教师让孩子们每天入园时跟同伴打招呼,离园时跟同伴道别。通过一段时间的有意识训练,孩子们自然而然地学会高声跟人打招呼了,碰到陌生朋友也没那么拘谨了,一句简单的问候让幼儿迈出了与人交往的第一步。例如,排队洗手时因拥挤插队而打架的现象时有发生,教师用手机拍下这一过程:A插队,B不服,B不耐烦地说:“你干嘛?”B狠狠地推了A一把,A摔了过去后欲打B……幼儿看了议论纷纷,有的说:“是A不对,他不该插队。”有的说:“是B有错,推人是不对的。”于是,教师抛出问题:“是啊,我们在排队时都不喜欢被人插队,可是总有人插队怎么办?”幼儿讨论得很热烈,最终得出结论——应该礼貌地对插队者说:“请你按顺序排队!”礼貌用语的使用使排队纠纷得到了有效的改善,用类似的方法,规范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往用语,如“请让一让”“谢谢”“对不起”“请把你的玩具收好”“请安静”等,当孩子们学会在各种场合使用适当的交往用语,班级的气氛也会变得其乐融融。

2.听——学会尊重他人

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心理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在交往过程中更倾向于自我表达而不是倾听。在交往活动中,倾听是尊重他人的重要表现,能倾听的人更容易赢得尊重。培养倾听能力,对提高幼儿的交往能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经常开展智力问答赛(幼儿需注意倾听问题描述才能回答正确,提高专注倾听能力)、辩论会(幼儿需倾听对方论述然后进行辩驳),创设“小小广播站”鼓励幼儿把自己知道的新闻轶事讲给别人听,要求倾听的幼儿保持安静,待发言的幼儿说完后再举手发表议论。又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以身作则,注意倾听幼儿的心声,时常提醒幼儿养成倾听的习惯。

3.看——正确使用眼神交流

通常人们在对话时总是亲切地看着对方的眼睛,这是让人最为舒适的对话形式;反之则容易给人留下不被尊重、傲慢无礼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与教育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幼儿学会正确使用眼神与人交流。例如,提醒幼儿对他人说“你好”“谢谢”“对不起”,使用“微笑、点头”等表情、手势与周边人交往,以及交谈时把脸转向对方,看着对方的眼睛进行交流,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最高境界。

二、着手环境细节的创设,提升幼儿自主交往的能力

幼儿园的教育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与人文环境。教师要优化物质环境给幼儿提供培养交往能力的材料,组织各类能促进幼儿交往的素材,也要注重有益于熏陶幼儿形成良好交往习惯的人文环境的细节创设。

1.暗示——交往环境的氛围

《指南》指出:“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改变单一呆板的语言说教形式,营造一个让幼儿乐于接纳、适应并富有暗示性提示的温馨环境,让幼儿有意识地使用礼貌用语,与他人分享合作的快乐。例如,在图书角墙、体育角墙面贴上 “一起看好吗” “一起玩好吗” “锤子、剪刀、布”的图片,借助图片的暗示功能,不斷提示幼儿讲文明、懂礼貌;专门创设一个标志设计区,鼓励幼儿将自己设计的礼貌用语做成图文并茂的标识,粘贴在适当的位置,这起到了很好的提示作用,避免了教师以权威身份的言语说教,又给幼儿提供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2.材料——交往环境的舞台

3~6岁的幼儿,正处于人生中的第一个“自我中心期”,很容易在玩的过程中与同伴发生争吵等,教师不能对此置之不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教给幼儿在交往中自主学习的方式。首先,让幼儿在“争执”中学会讲文明、懂礼貌,共体验、同分享。创设即兴环境:在区域中投入数量远远不够的玩具,引起一场玩具争夺战,最后孩子们谁也没玩到玩具。事后教师组织幼儿讨论:“怎样才能让大家都玩到玩具?”答案大致有两种:大家一起玩;轮流玩。由第二个答案又引发了一串问题:从谁开始轮流?(有的幼儿说要乖的孩子先玩,有的幼儿说应该谁先拿到谁先玩,最后大家一致举手表决采纳第二个方案)每个人玩多久呢?(通过实时对照,小朋友们觉得玩三分钟比较合适)时间到了可是先玩的小朋友还不想让出玩具怎么办?通过对比,小朋友们都比较喜欢“不好意思,你玩的时间到了”的语言提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充当了主持人的角色,配合幼儿完成了自主学习社会行为规则的过程。其次,投放需要两个人以上才可以完成的合作性游戏玩具,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合作、交流。例如,玩乡土特色的玩具——“鸳鸯板”,孩子们需要在游戏中学习征求他人意见,商量规则与合作方法。又如,“长勺吃食”,提供幼儿长长的手柄勺子,孩子们拿着勺子吃东西时没办法将食物放入自己嘴里,他们必须互相喂食,游戏趣味性强,但必须相互商量、合作才能互利公赢。再如,“二人三足”等有趣的游戏,不但给幼儿带来了游戏的乐趣,而且无形中提高了幼儿的交往能力。

3.生活——交往环境的素材

交往源于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教育素材,是幼儿把握学习交往技能的契机。捕捉幼儿在日常生活中交往有意义的瞬间,可以将其作为教材,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与人交往的方法,体验与人交往的乐趣。例如,一次,教师举着手机拍照幼儿排队走路的过程,想用此作为教材来教幼儿排队,刚好拍到这一幕:A跟B相互拉扯使B摔倒在地,B大哭不止,A未予理会,C看到赶紧过来把B扶起来,并且牵着B来告诉老师。事后,教师及时将教育内容做了调整,利用手机拍下的录像对幼儿进行了一次关于“友爱互助”的教育。这种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例子给幼儿带来的教育意义是任何故事、图片无法替代的。

交往能力的提高是一个细致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只要教师给以幼儿足够的关注和多元的引导,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只要教师给予幼儿一个积极健康的人际交流环境,让孩子们在探索人际交往过程中体验乐趣,就会使其形成良好的自主交往能力,养成有意识的交往习惯,让他们成为一个爱交往、会交往、善交往、能交往的孩子,长大后他们的健全人格就会被社会所认可。

参考文献:

[1]高晓敏.论幼儿园的环境创设[J].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2]张小珍.从细节着手培养幼儿交往能力[J].当代教研论丛,2015(8).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霞林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