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童话唤醒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
2017-05-18单广红
【摘要】数学童话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教师如果能在数学与童话间找到契合点,就可以用童话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在具体的实施中,教师可以将童话情节作为线索,推进学生的学习进程,还可以在教学环节中引用童话故事,凸显重点。
【关键词】童话;童话情节;学习进程;教学重点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25-0070-02
【作者简介】单广红,江苏省淮安市武墩镇中心学校(江苏淮安,223006)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淮安市数学学科带头人,江苏省数学特级教师。
数学科普作家李毓佩说过:“数学有形式逻辑,文学有意识流。同样需要想象力,也可以互相激发。”笔者曾经把苏教版六上一道数学思考题编写成数学童话,发表在省级报刊《小学生数学报》上,学生阅读后,竟在短时间内掌握了曾经讲解、训练多次仍觉困难的解题方法。由此可见,数学童话不仅能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还可以提升他们的学习效果。基于此,笔者开始思考如何在数学与童话间找准契合点,用童话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
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笔者发现将童话运用于数学课堂,按承载的任务来划分,主要分为两种类型:第一类,创设有趣情境,推动学习进程;第二类,引用童话故事,强化教学重点。在具体的实施中,主要有以下途径。
1.以童话情节为发展线索,推进学习进程。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他们对数学知识本身兴趣不浓,如果用童话作“调料”,则学习“胃口”大开。在教学中,教师不妨以童话情节为线索,推进学习进程,让学生在玩乐中无意习得数学知识。 例如:苏教版二上《认识平均分》是除法教学的第一课,对第一次接触除法的二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而“平均分”概念对理解除法至关重要。教师可以设计“两熊分桃子—光头强来了—智斗光头强”三个情节来推进教学。在第一环节“两熊分桃子”中,教师可以用多媒体呈现学生喜爱的熊大和熊二两张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教师可以用简短的语言将学生带入问题情境:熊大和熊二在森林里摘了6个桃子,它俩要分着吃,可以怎么分呢?把你想到的方法画出来。教师收集并呈现学生分的结果(如图1)。
师:如果熊大分到5个桃子,熊二分到1个桃子,会发生什么事情?
生1:这样分不公平。熊大分到的多,它会很开心,熊二分到的太少,它会不开心。
师:如果熊大分到1个桃子,熊二分到5个桃子,又会怎么样呢?
生2:熊二分到的多,它会很开心,熊大分到的少,会不开心。
师:上面这些方法中,哪些分法不公平?哪些分法是公平的?想好后与你的同桌说一说。
生3:两人都分到3个桃子,这种分法是公平的。其他四种都不公平。
师:你们真聪明。其实,像这样每份分到同样多,就叫作“平均分”。
在有趣的童话情境中,学生认识了“平均分”的概念。这时,教师自然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光头强来了”,课件呈现第三个人物——光头强,将新知学习推向高潮。
师:光头强听说熊大、熊二摘到桃子,非常想吃。如果他们三个人平均分6个桃子,又该怎样分呢?
生:每人分2个桃子。
学生已经积累了“2个人平均分6个桃子”的经验,在解决“3个人平均分6个桃子”这一问题的过程中,他们认识到平均分不局限于分成2份,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叫平均分,直击“平均分”概念的本质。在第三环节“智斗光头强”中,教师可以设计有趣的闯关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2.以童话故事为载体,强化教学重点。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在某些环节引用童话,强化本环节的教学重点。下面笔者将结合案例,谈谈童话在课堂教学某些环节中的应用策略。
(1)童话导入,激趣生疑。
数学教学中,用童话导入新课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因此,创设有趣的童话情境,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镶嵌在故事情节中,可以为新知的生根发芽提供肥沃的土壤。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上《24时计时法》,教师出示一张8时的钟面图片,然后展示简短的数学童话《一场误会》:喜羊羊约美羊羊星期天看望村长慢羊羊,他留给美羊羊一张纸条(如图2)。奇怪的是,他们俩都在8时到了村长家,却没见着面。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发现:一天有两个8时,喜羊羊和美羊羊一个是早上8时去的,一个是晚上8时去的,所以没见着面。学生调动了二年级认识钟表的学习经验:一天之内时针在钟面上转了2圈,每圈都是从“1”转到“12”,所以有两个8时。学生明白了喜羊羊和美羊羊产生误会的原因,自然就找到了学习“24时记时法”的“生长点”。
(2)童话延伸,巩固体验。
在一节课的结尾环节可以运用童话进行拓展或延伸,一般有兩种方式:一是读童话,拓展知识面。即教师把相关的数学文化知识或拓展提升的信息渗透在童话故事中,学生通过阅读拓展知识面。二是编童话,延伸知识点。这种方式是对新知学习的延伸,对学生的抽象理解水平和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因此编童话方式适合在五年级、六年级开展。教师可以根据每节课的学习重点、难点、疑惑点、易混点等,以弹性作业的方式,布置学生编写童话故事。此项作业的意图不是培养作家,而是让学生在编童话的过程中,辨清概念、深化认知,培养他们的创造力,满足他们的表达欲望。教师认真批阅、修改完学生的作品后,可以择优分享在教室的墙壁上,还可以推荐发表。例如:学完苏教版六上《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后,笔者的学生张同学编写了一篇数学童话《变形金箍棒》,经笔者推荐,发表在了《学苑新报》上。
变形金箍棒
唐僧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跋山涉水到了西天,雷音寺的守卫却不让他进去。
如来说:“你师徒四人要想修成正果,必须通过我这一关。”说罢,如来取过悟空的金箍棒,“叭”,棒子变成了一个长方体。如来说:“看,这个长方体,若长增加2dm,宽和高不变;或宽增加4dm,长和高不变;或高增加5dm,长和宽不变,体积都增加60dm3,这个长方体原来表面积是多少?给你们半个时辰。”
眼看半个时辰就要到了,唐僧突然高兴地叫了起来:“有了,有了!”唐僧边画图边解释:“当长增加2dm,宽和高不变,体积增加了60dm3,那么60÷2=30(dm2)就是一个侧面的面积。同样的道理,求上面的面积可以用60÷5=12(dm2),前面的面积是60÷4=15(dm2),所以原来长方体的表面积是(30+12+15)×2=114(dm2)。”
学生自己创编童话时,不仅要设计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还要带着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简单现象中数学问题的本质。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童话的呈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语音播放、动画演示、文字演示、绘本演示等。用童话可以唤醒学生数学学习的内隐力量,数学学习将变成自动、自愿、自律、自觉的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