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想问·善问
2017-05-18王江芳
王江芳
摘 要:现代思维科学认为,思维过程起于问题意识,没有问题,思维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需要把问题作为思考的对象,是学生心里形成的急待解决又未解决的状态。教学更加注意挖掘学生的潜能,启迪其心智,用数学本身内在矛盾设置疑问,巧妙指导,让学生“无疑”处“生疑”,从而让学生用已知知识探索解决问题途径,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获取新知。
关键词:思维;“问题意识”;培养
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活动的核心就是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交给学生提问的权利, 这样学生由不会提出问题转变为会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问题意识是驱动学生求知欲的强大动力,是启发学生自主思考问题的前提,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最终目的。以笔者拙见,要唱好“三部曲”来进行数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一、营造民主氛围,让学生敢问
“敢问”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行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大胆提问,是自主学习的充分体现。情绪心理学研究表明,快乐、兴趣与和谐、宽松的学习环境与心理情绪对认知创新思维活动具有扩散与强化的功能。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和组织层次,想方设法使学生能大胆发言,质疑问难,特别是敢于发表不同见解。例如,学生大胆提问,教师不管他们提出的问题水平高低,也要及时加以赏识与鼓励;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有偏差时,也要先给予学生积极的肯定,贊扬他们敢于提出问题的勇气,接着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启发用另外一种方法去思考问题;当学生提出的问题超过所学过的知识范围,学生间无法回答时,教师就要帮助学生找出根源所在,剖析原因,采取相应对策。这样,减轻了学生心理负担,他们上课就会敢于追问、敢于思考、敢于发言,学习的积极性自然而然就会提升。
二、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想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思维的开展需要各种刺激和诱因。点燃学生思维的导火索是疑问,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也是疑问。学生有了疑问,会让他们的求知欲迅速地增长。问题是思维的起点,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会有动力。因此,教师必须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教学“年、月、日”的过程中,课前,我会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小燕今年(1999年)14岁,她的哥哥小勇从出生到今年只过了四个生日,小勇今年几岁?”这时,同学们议论纷纷,有的说:“四岁”,有的说:“不对,小勇是哥哥,怎么才四岁呢?”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筋的学生,也和同桌的同学议论开了,学习好的学生举手,想捅破这个谜,这时老师暂时不让他们回答,学生们怀着迫切求知的心理跟老师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经过一番认真的探究后得出小勇的生日是2月29日,今年是19岁。这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最佳。
三、引导合作学习,让学生善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对话的过程,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对于课堂教学活动至关重要。学生在课堂上合作、交流、讨论,让课堂活动变得活跃,从而启迪他们思维,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环境中自主、探究、合作,使学生感悟理解。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交流,并带着各自的疑问,在讨论中,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个人见解,碰撞思维,交流思想,达到解决问题、获取新知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先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例题1÷3=0.333...和58.6÷11=5.32727...,然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提出追问:①两个例题求出的商,特点在哪里?有什么异同点?如果这两道题继续除下去,它们就会除尽吗?②两道数学题目,横式上写出来的商为何要写上省略号?③什么叫循环小数?循环小数书写的形式怎么样?如何进行分类呢?针对学生提出的以上问题,教师要耐心加以引导,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奋点,鼓励他们积极开动脑筋,发表自己独特见解,达成共识,逐步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
此外,也可以融合故事情节,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教师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利用一些童话故事,把教学内容故事化,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让他们在聆听故事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学到知识。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也是思维的动力。学生的思维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而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渐进、思辨的过程,需要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在此过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真正敢问、想问、善问,在数学的知识海洋里尽情遨游。
参考文献:
[1]邱振茹.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创新[J]. 教育,2012(6).
[2]邱秋波.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培养例谈[J].文理导航,2013(11).
(作者单位: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逸夫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