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石德育”:基于学校文化打造德育品牌的校本实践

2017-05-18项建微孙元涛刘辉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5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

项建微?孙元涛?刘辉

摘 要 基于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承特色,青田职业技术学校在学校文化建设和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上形成了“青石德育”的品牌。围绕“三品六相”的青石德育内涵,学校在德育活动、德育工作和德育资源各方面进行了零散活动系统化、日常工作精细化、德育资源品牌化的实践,突显了德育特色,拓展了德育深度。

关键词 学校文化;“青石德育”;德育品牌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7)05-0074-04

学校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学校德育活动开展与学校文化建设相得益彰[1]。拥有优秀文化传承历史的学校有义务将学校文化传承创新和德育工作协同共进,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式发展。在拥有“世界石都”美誉的浙江省青田县,青田县职业技术学校在德育工作中不断凝练优势,体现文化传承特色,形成了“青石德育”品牌。

一、“青石德育”品牌的提出

出于职业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其德育工作往往会受到专业技能教学的挤压,形成“重能轻德”现象。学生及家长等也往往简单地认为,“一技之长”是职业教育的核心追求,学校德育工作的地位往往较为尴尬。对于青田职技校而言,学校有种共识。教职员工普遍认为中职学校的德育工作能够直接为专业特长教育提供内在动力系统,能够直接决定学生在创新创业就业之路上到底走多远,更影响着学生的人生境遇与境界。学校德育的方向性、有效性是关乎未来人、共同体、社会乃至整个民族文化修养水平的宏大课题。青田职技校在坚持学校特色文化与德育工作深度融合的探索中,始终坚持将构建德育体系、打造德育品牌作为深度融合的重要目标。

在浙江省,青田并非经济发达地区,但青田的地域特色却具有非常强的品牌优势。青田被称为“世界石都”,青田石品质优、品相好,围绕青田石,形成了非常完备的石雕产业。青田职技校的石雕工艺专业是学校的特色、品牌专业,也是参与石雕专业技能等级鉴定国家标准开发和引领课程标准研制的拳头专业。学校师生的石雕作品,不仅进入流通领域成为“商品”,有的还进入高端收藏领域成为“藏品”。如何将这种品牌优势凝练成德育特色品牌,发挥其德育价值,以优势专业文化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是学校构建“青石德育”体系时一直遵循的主题。

基于地域文化特色和中职教育的双重特殊性,致力于建构富有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青田职技校经过审慎研究,从解决德育现实问题出发,最终确立了“青石德育”的品牌。

二、“青石德育”的“三品六相”内涵阐释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作为一项传统工艺和非遗传承项目,石雕工艺为学校德育提供了深厚的内源性发展动力[2]。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尝试从青田石的内在品性出发,提出了具有职业教育独特性“三品六相”的“青石德育”内涵。

(一)“三品”

所谓“三品”,即学校德育旨在培育学生的三种品质:底线、底蕴、底气。“三品”作为青石德育之基,是基于中等职业教育之独特性的价值选择。“底线”突出的是学生做人的内在尺度,要求学生要有底线意识,懂得遵循做人、做事必须有的底线。“底蕴”突出的是学生的文化修养和技能特长,强调学生应该有高远的目标,并且有支撑高远目标的核心素养。“底气”强调的是学生在面对纷繁多元的社会时,需要具备的一种气度和自信。

(二)“六相”

青田石有六种“相”,即纯,净,正,鲜,透,灵。如何将青田石的“相”,与学校要培养的学生的品德修养相关联,并实现二者的融通,这是学校赋予“三品六相”内涵时着力思考的问题。以青田石的“六相”为出发点,学校将德育理想人格目标进行了诠释。青田石的“纯”本指石质分子结构细密,具有温润之感,学校将之引申为学生应抱朴含真,温润纯如。“净”指青田石无杂质,具有清静之感,学校将之引申为学生应远离污浊之气,修身净心。“正”指青田石不邪气,具有正雅之感,在人格养成中指学生应博大中正,大气磅礴。“鲜”指石头光泽鲜艳,具有恒丽之感,强调德育活动应给予学生生动活泼、清新靓丽的展示机会。“透”指石头具有冰质之感,强调学生应在行动中持开放包容的心态,光明磊落处事。“灵”指气脉内蕴,具有光彩四射之感,强调学生应秀外慧中,灵气隽永。

三、“青石德育”的平台搭建与综合渗透

校园特色文化的特点和优势在于潜移默化地影响力和传播过程的自持力。青田职业技术学校通过德育平台的搭建、载体的设计和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完整地建构起富有特色的德育体系。“青石德育”实践中,学校既注重借助阶段性、有标志意义的主题活动来施加德育影響,更注重在日常活动中综合渗透德育影响。

(一)零散活动系统化,展示聚合效应

德育品牌与学校文化不可分离。基于学校文化建设德育品牌,强调建立德育品牌的可信度、保持持续关注度和“口碑”等方面[3]。为此,学校将看似微不足道的、零散的活动进行系统化设计,发挥系列活动的冲击力和品牌震撼力。学校在注重对有成效的原有德育活动的继承基础上,不断开展反映时代特征和学生发展需求的德育活动,以宏观的结构框架来统合零散的德育活动,形成了既反映中职教育特色,又具有学校个性文化色彩的“三色”“三节”德育系列活动。

1.“三色”教育系列

所谓“三色”,即红色教育、蓝色教育与绿色教育。

红色教育,喻指爱国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扩展为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红色教育,解决的是学生的内在道德尺度问题,是学生对国家、民族的文化认同问题,也是一个中国人的基本道德底线问题。围绕红色教育,学校设计了团员先进性教育、“彩虹人生”、“我的成人礼”等主题活动。以团员先进性教育为例,其目的是做好团队衔接、引领学生体认团组织、积极加入团组织,并以新的角色认同引导自己的学习生活。学校综合采取了座谈会、主题自学、共同体分享、社会实践等形式,引导团员或未来团员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团员意识,发扬优良传统,解决团员和团组织在思想上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团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对青年学生的思想文化引领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

蓝色教育,以“蓝领”中的“蓝色”来强化学生的职业认知和生涯设计理念。在红色表征一个人的信仰和价值观基础上,蓝色则表征着一个未来的职业人或专业人的职业道德素养。蓝色教育强调从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入手,突显职业学校对学生未来职业道德中“工匠精神”的坚守。工匠精神体现了对产品精心打造、精工制作的理念和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还意味着不断吸收最前沿的技术,推陈出新,精益求精,不断创造新产品,追求新境界的精神。围绕工匠精神培育,学校以“蓝色教育”为切入口,在校企合作、暑期社会实践、模拟创业、技能节等活动中,均通过师徒结对、典范引领、个案警示、群体宣誓等方式,激发与唤醒学生的工匠精神。

绿色意为和谐共生。学校将绿色教育列入德育活动,一方面寓指学生应该养成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中的环保理念,另一方面则强调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围绕绿色教育,学校多次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参加各类“环保”志愿者活动,如“3.15”志愿者植树活动、石都博览会志愿者服务活动、保护母亲河瓯江清捡白色垃圾活动等。根据浙江省“五水共治”的统一部署,结合青田地域特点和学校绿色主题活动设计,学校开展了主题演讲比赛、板报评比、青山绿水征文等一系列活动。

2.“三节”活动系列

“三节”是学校体育节、技能节、青年节的统称。学校不仅注重各种活动的日常践行和积累,也重视通过每年一度的“三节”来营造学校文化氛围,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与价值实现的舞台,发挥活动的聚合效应。德育是一个有其独特价值的相对独立的工作领域。同时,德育也不是孤立、封闭的系统,真正有效的德育,既不应抛离学校其他日常工作另立门户,又不应当以德育的综合渗透性为借口,在忙于应付各种其他的日常工作时有意无意地将德育消弭于无形。对于每一项活动策划,学校都注重挖掘其中的德育价值。如在技能节期间,电商专业开展“电脑绘图”比赛,工美专业开展“素描展览”,学前教育专业开展“五项全能”(歌唱、舞蹈、普通话、钢琴、讲故事)比赛,石雕专业开展“泥塑展览”。

(二)日常工作精细化,提升专业境界

对德育日常工作进行精细化处理,是学校的典型经验。“日常”,是检验学校德育有效性的重要尺度。中职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面临许多现实而又严峻的挑战。一种善的德育理念,如何转变成为学校德育实践,这不仅取决于师生的认同度,更重要的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教育、服务中将这种理念“无痕地”渗透。以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校训、校风为指导,学校不断致力于将德育日常工作精细化,追求学校德育的规范化、专业化境界。

1.基于“7S”的宿舍自主管理

以寝室管理为例,为了督促学生逐渐实现由被管理到主动自我管理的转变,学校引入了“7S”寝室管理标准。通过对照管理标准对学生进行逐项培训、落实和检查,逐步实现了学生寝室卫生、风貌的规范化。为了加强对学生就寝安全和规范化的管理,学校教师通过督导制度,强化对学生的引导。近几年来,督导教师通过学生自我管理的数据记录分析,提升了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基于“7S”的宿舍自主管理也成为家校合作的重要平台,为达成家校理解、谅解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家长通过学生自我管理记录得到充分信息,教师的敬业和关爱让学生倍感温馨。

2.致力于生态化的全员德育周

完整的德育视野,既要在德育过程之中,也需在德育过程之外,关注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职业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是校内、外德育环境“无缝对接”的自然结果[4]。为了让学生转变观念,逐渐克服因德育活动中将自己定义为一个“被管理者”而产生的抵触、逃避甚至敌对等消极心理,确立自己作为学校管理“当事人”与“行动者”的意识和立场,学校设置了“青石全员德育活动周”。活动周中,学校相关部门和成员例如政教处、值周教师、值周班级及全体值周学生都被视为活动周的主人,他们均以一种非常自觉的学校管理者的角色来全面管理学校各项工作。学校会对全员德育周进行统一总结评析,并举行国旗下讲话和交接授牌、授帽仪式。“青石全员德育活动周”由于实现了学生全覆盖、工作领域全覆盖、时间全覆盖,构筑起了全员管理、人人德育,全面管理、事事德育,全程管理、时时德育的“三全”德育体系。

3.根植于社团的后进生培养

后进生的转化与培养,是几乎所有职业学校德育中的难点。在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进程中,这一课题具有更为现实和紧迫的意义。长期跟踪研究表明,职业学校的后进生有多种类型,大部分的后进生,是思想意识松懈、习惯养成不够等造成的,后进生的转化和引导过程艰难且任务艰巨。学校精心研究后发现,因材施教并相应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转化成效明显。例如,学校“明星篮球社”成员原本是一群酷爱体育活动但行为散漫的“问题学生”,学校根据学生爱好组建了篮球社,并组织学生自主订立社团章程,撰写训练日记,进行礼仪训练,逐渐形成了一种比较好的、积极向上的社团文化。经过教练耐心细致的教育和日积月累的感化,他们的形象气质、行为举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4.强调行为养成的“青石训练营”

职业学校学生良好生活习惯、日常行为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强化的过程。学生在不恰当的管理过程中也常常表现为故意敌对、行为冲突和故意逃避。针对这些行为,学校设立了“青石训练营”。训练营以集中强化训练、多管齐下、综合施治为突破口,试图协助学生扭转不良习惯,逐渐建立起规范化的生活和学习习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帮助学生回归集体生活。为了使这一工作达到更专业的水准,学校开发了校本教材,聘请专家特制了德育积分电子系统,借助讲座、心理辅导、正反面典型案例介绍、军训拉练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干預与管理。经过几年的实践,“青石训练营”实践效果明显。

(三)德育资源品牌化,形成扩散效应

“青石德育”特色的培育与生成,一方面是由“青石德育”的根基生长出来,另一方面又不断地回归到“青石德育”的根基上去。如,“大禹多功能手机柜”的发明和“手机文化节”的设立便是德育工作品牌的具体体现,展示了学校德育理念和德育取向。以“三品六相”为指导,两个品牌的打造阐释了“青石德育”特色的价值辐射和品牌创生过程。

1.设立“手机文化节”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日益成为手机的用户群。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交流媒介和移动学习端,无疑拓宽了学生的交流范围和学习平台。但是,手机的无节制、非理性地不恰当使用,却带来了学校管理的新烦恼。如何把手机带来的烦恼,变成一种道德教育的正能量和正面资源,这一直是学校深化青石德育特色建设的重要课题。基于“互联网+”思维和对移动学习端将日益成为未来学习潮流的把握,借助于手机这一现代化通信工具,学校因势利导,发起设立“手机文化节”,引导学生在有规则、有规范的情况下有理、有节地使用手机。学生在每年度的“手机文化节”中通过签名仪式、网络学习和师生互动、大师互动等展示了自身魅力,形成了积极心态。“手机文化节”引导学生真正将手机作为未来移动学习端资源,不断拓展手机的使用范围、方式,并通过制度与文化设计,引导学生成为手机的主人,防止被手机控制乃至奴役。

2.研制“手机柜”

基于“三品六相”青石德育体系的精神,学校致力于将手机管理作为培育学生“底线”、“底蕴”、“底气”的突破口,创生出了青田职业技术学校手机管理的独特经验。学校教师发明了“大禹多功能手机柜”,杜绝了学生上课用手机的问题。通过“大禹多功能手机柜”的换代升级,引导学生进行创新设计,在材质和外观设计上不断提升“大禹多功能手机柜”的品相。学校手机管理的经验,受到学生和家长的广泛好评。媒体曾大幅报道学校手机管理经验,兄弟學校不断前来学习取经,区域影响和价值辐射效应增强。

四、结语

事实上,职业学校德育工作和文化建设间的深度融合也指向职业学校德育力量的深度展示。德育越发展,德育活动的自觉性越强、文化价值内涵越深刻,文化对德育活动的引导和建构作用越大[5]。新形势下在重点推进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进程中,职业学校在校本优秀文化传承和德育工作实践中应该进一步增强德育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在探索学校优势文化与德育工作的深度融合之路上继续探索。

参 考 文 献

[1]杨彬.从德育的视角看优秀学校文化建设[J].天津教育,2006(2):38-40.

[2]许瑞芳.文化传统:德育现代化的内源性资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3):61-63.

[3]郑航.基于学校文化的德育品牌建设[J].中小学德育,2016(8):14-18.

[4]冯秀军.现代学校德育环境的生态建构[J].教育研究,2013(5):104-111.

[5]郭凤志.德育文化论[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5.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坚持创新,促进学校特色文化可持续发展
知行合一 文化化人
学校专业发展的文化视角
组织效能视野中的学校文化建设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