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 为优质制造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2017-05-18蒋家东
蒋家东
经过长期发展,我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随着《中国制造2025》贯彻实施,我国制造业发展进入了关键时期和新的历史阶段。完成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跨越,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关键在人才。质量素质作为制造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是质量意识、质量知识和质量技能的综合表现。制造业全员质量素质的高低,关系着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建设成效和目标实现。
一、提升全员质量素质是推动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
从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我国制造业的发展现状看,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既要靠科技创新,也要靠质量提升。当前,努力实现优质制造,不断提升质量竞争力,正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重要途径。其着力点在两个方面:一是持续改善技术、工艺和设备设施,实现以设计与制造技术创新为基础支撑产品质量生成的“硬能力”提升;二是不断增进劳动者质量意识、技能和素养,实现以各级从业人员对产品质量的创造性劳动为核心的“软能力”提升。
(一)提高制造业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必须依靠全员质量素质提升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工业发达国家对实体经济的重视明显加强。当前,全球制造业正处在加速重构并形成新的秩序的进程之中,中国制造业面临着发达国家高端堵截与发展中国家后发追赶的“前后夹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国在整体上已经完成了对发达国家数量追赶,经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矛盾逐步从需求与供给在总量上的不适应转向了在结构上的不适应。制造业质量水平不高正是短板之一。从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形成规律看,从业人员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技能决定了产品研发、设计、生产、维护和售后服务的质量水平,要实现产品质量提升,首先必须实现人才质量素质的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质量发展纲要(2010—2020年)》提出实施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中国制造2025》提出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是明确提出“要树立质量第一的强烈意识”的要求。这些政策和要求的出台鲜明体现全社会对提升全员质量素质的高度认同和急迫需求。《指南》将质量素质纳入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明确提出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的规划部署,突出显示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的重大现实意义。
(二)提升全员质量素质是发达国家保证和提升制造业质量的通行做法
发达国家普遍建立了成熟的质量专业教育体系,在大学各本科专业、研究生院设置质量管理、质量控制、可靠性等课程,积极培养高层次的质量人才。对美国206所大专院校的调查显示,设有与产品质量工程相关专业学士学位的学校有47所,硕士学位学校70所,博士学位学校27所,还有21%的学校开设了质量证书教育。近年来,世界各国更加重视人才质量技能的开发。奥巴马政府推出了“制造业提升计划”,支持美国工人在制造业领域获得其必要技能,美国政府每年用于职业技术培训的投资达60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4000所高等院校一年的全部费用;德国持续完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提升职业教育在全社会的地位,技术工人收入与大学教授相当。在德国,如果技师因出现质量问题而被解雇,往往很难在行业内找到新的工作;日本把提高劳动者技能素质喻為“技术立国”的基石,建立了日本版的双元制职业技能培训制度。此外,日本还十分重视消费者质量素质教育,颁布了《消费者教育促进法》,通过完善教材、培育人才、调查研究、信息的收集及提供等方式提升消费者质量意识和技能。
二、我国制造业人才质量素质的整体水平有待提升
近年来,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制造业的全员质量意识持续增强,质量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有力支撑了产品质量水平的明显提升。但是,与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要求相比,现阶段我国制造业全员质量素质的整体水平仍待进一步提升。一些领域制造业人才的质量知识、技能和素养还不高。
(一)全员质量素质发展水平不高
从业人员的质量素养和技能水平从根本上决定了产品的质量水平。在企业层面上,最高领导者的经营理念和员工的职业素质决定了产品质量水平的高低和竞争力。当前,我国制造业从业人员的质量理念落后、质量技能不足成为制约企业质量水平提升的瓶颈因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认识不到位。全面质量管理强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管理,强调产品质量是事关企业形象和可持续发展,是企业必须重视的战略发展问题、思维方式问题和企业文化问题。因此,抓质量不仅仅是生产者的事情,也是决策者的事情,但许多经营管理人员往往将质量简单理解为事后检验和体系认证,将质量管理仅仅看作是质量部门的事,使得本该系统性设计与实施的质量工作与产品质量形成的全过程脱节,忽视了质量策划、质量设计、质量改进等产品质量形成的关键环节。2013年装备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显示,半数以上企业员工参与质量改进团队活动的比例不足12.0%,且绝大多数企业质量改进以基层员工的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为主。二是质量意识不强和质量技能欠缺的问题普遍存在。大量劳动者可以从事简单重复性技术劳动,却难以适应专业化、精品化、定制化的产业新需求。另外,由于一些领域的劳动力流动性比较大,难以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从事相对稳定的工作,导致不少员工质量知识培训、技能提升和经验积累严重不足,缺乏从新手向熟练工转变的成长过程。正如一位日本商人所评价的,“中国工人像流沙一样,今年在这明年在那,不停的流动,他们难以达到技术熟练所需的条件”。近年来,服务质量问题集中爆发,从业人员的质量素质问题更显突出。在某些产业,从业人员质量素质不高已经成为制约其转型升级的重要障碍。
(二)全员质量素质提升体系不完善
近几年来,质量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高校和有关部门的重视,武汉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高校先后设置了质量专业。但总体来看,我国的质量学科建设仍相对落后,主要表现为设立质量专业的高等院校数量偏少,质量教育资源薄弱。调查显示,我国开设质量相关专业的高校层次主要是省属重点、省部共建大学、普通高校及一部分“211”学校,而“985”学校较少。从高等院校专业实验室建设的情况看,设立省(市)级重点实验室的学校最多,设立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的学校较少;从企业开展员工质量素质培训的情况看,全员质量素质提升投入严重不足。2015年制造业企业质量管理现状调查显示,45.4%的企业认为质量培训投入不足,因缺乏充足的质量管理知识和技能,致使仅有25.8%企业中层干部能有效开展质量管理指导活动。
三、全面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的措施
《指南》明确了全员质量素质提升的要求和路径,为推动制造业人才质量素质提供了有力指引。今后,为全面贯彻落实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需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统筹规划青少年质量素质提升
青少年是今天的质量消费者,也是国家未来的质量提供者和建设者,提升青少年质量素质是实现质量强国、制造强国的关键。提升青少年质量素质,需要加强对青少年环保、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用品质量鉴别、国家强制标准和质量认证标识知识,以及国家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培养他们节约、绿色、理性的消费理念,提升他们的质量鉴别能力和依法维权意识。要向青少年介绍国内外具有诚信意识、担当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的典型人物、事迹和案例,培养青少年对将中国建成质量强国的期待心、自信心和责任心。同时,要加强高等学校质量教育学科建设,形成高职高专、本科、硕士、博士不同层级的质量人才教育培养格局,加快培养一批从事质量检查、检验、检测和试验的基础应用型人才,从事质量策划、控制、改进和保证的日常管理与工程应用型人才,从事质量体系建设、质量工具开发、质量规划制定和质量经营的高层次管理型人才,以及从事质量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创新的科技领军型人才。
(二)重点推进劳动者质量素质提升
管理者是企业的制度制定者和资源分配者,对企业质量管理负有首要责任,提高管理者的质量素质是提升制造质量的重要环节。要持续推动企业实施首席质量官制度,建立质量培训体系,塑造持续改进、全员参与、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通过质量培训,增强高层管理者的质量守法意识、质量诚信意识和质量竞争意识,提升其构建、管理与改善质量体系,塑造先进质量文化,制定实施质量战略的能力;提高一般管理人员的质量策划、控制、保证和改进等日常质量管理水平。此外,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生产一线工人和设备操作人员是产品质量的直接形成者,提高他们的质量素质是保证和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要着重加强对专业技术人员和生产人员、设备操作人员的质量素质教育,根据各类人员的岗位特点和工作属性,制定针对性、持续性的培养方案,使他们了解自身工作对产品质量形成的重要性,并具备开展本职工作所需的质量知识和技能。
(三)合力推动消费者质量素质提升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消费者质量素质的高低日益成为影响制造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消费者质量意识的不断提高,其对制造业产品质量的倒逼机制与引领作用越来越大。要开展消费者质量意识、质量知识教育,加强环境污染与环保知识的培训,使消费者了解各种日常用品制造、流通、使用与回收过程对资源消耗及生态环境的影响。要开展假冒伪劣产品危害性的宣传,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养成低碳、环保、健康、节俭、理性的消费习惯。要加强日用品质量检测与认证、环境安全与健康知识的培训,提高消费者质量鉴别和依法维权的能力。对消费者抱怨投诉多、反映突出的质量问题,要适时开展有关产品质量鉴别和不合格品处置知识的培训宣传,不断压缩假冒伪劣产品的市场空间,有效减少质量不良造成的各种危害。
(四)着力夯实质量素质提升基础
全员质量素质提升離不开质量师资、质量奖励、质量专业课程教材的全面支撑。要遴选优秀质量师资,建设质量教育与培训师资库,逐步建立以社会中介机构为主体的质量人才专业能力测试与认证体系,促进质量人才市场发展。要进一步完善中国质量奖等质量奖励制度,建立健全面向各级从业人员的质量个人奖励与荣誉制度,大力宣传提升质量的典型人物和先进事迹,弘扬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要加快启动质量管理精品课程库建设,遴选优秀专家队伍编写一批高水平质量教材,加大对优秀质量教材的宣传与推广使用。
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全面实施,未来10年将是我国制造业发展的机遇期,也是制造强国目标实现的攻坚期,要以创新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指南》落实为契机,通过实施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全面提高制造业人才质量素质,为优质制造提供充足人才保障,助力“中国制造”加快实现由大变强的历史性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