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建设制造强国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2017-05-18于志晶

职业技术教育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才队伍指南制造业

于志晶

近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是根据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实施《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配套文件,是促进制造业人才发展,为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人才保证的重要举措。笔者有幸参与了该文件的调研和起草工作,以下仅就个人的理解谈一下学习体会。

一、关于《指南》出台的背景和意义

新世纪以来,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有力地支撑了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一是制造业人才培养规模位居世界前列。2015年,我国高等学校本科工科类专业点数约1.6万个,工科类专业本科在校生525万人、研究生在校生69万人;高等职业学校制造大类专业点数约6000个,在校生136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点数约1.1万个,在校生186万人。二是制造业人力资源结构逐步优化。目前,我国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8589万人,专业技术人员809万人。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人力资源总量近1794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其中人才总量近736万人,具有大学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人员分别占人才总量的29%和2%。三是制造业人才聚集高地初步形成。以院士、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为代表的制造业高端人才队伍逐步壮大,形成了一批国际领先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中心等,在科技创新、重大項目攻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四是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逐渐改善。重在行业和社会认可的人才评价机制初步建立,有利于制造业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正在形成。但是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紧缺,基础制造、先进制造技术领域人才不足;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尚未充分发挥;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尽快加以解决。

2015年5月19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部署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这是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第一个10年的行动纲领,从国家战略层面描绘了建设制造强国的宏伟蓝图。《中国制造2025》确定了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等“五大方针”,强调要坚持把人才作为建设制造强国的根本,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走人才引领的发展道路。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高度重视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大力培育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李克强总理强调,打造高素质产业工人队伍对于实现中国制造2025目标至关重要。刘延东副总理批示,要将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为之培养合格人才。马凯副总理明确要求,实现《中国制造2025》三十年目标,“人才为本”,应该总体部署,有远近结合的专项规划,并持之以恒地抓下去。

为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要求,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2015年7月,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成立了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启动了《指南》编制工作。《指南》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组织31个单位开展了21项专题研究,先后赴多个省份进行调研,实地考察了部分先进制造业企业,充分听取了行业企业和学校代表的意见。《指南》文本形成后,先后充分征求了有关专家、行业企业、学校、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相关部门的意见,通过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的评估论证,2016年6月3日,经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2016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指南》正式印发各地区各部门实施。

作为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发布的首个产业人才发展专项规划,《指南》围绕建设制造强国对人才的总体要求,对“十三五”期间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重点人才工程、保障措施提出明确意见和安排,是今后五年制造业人才发展工作的总纲领和总遵循。

二、关于《指南》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可以把《指南》编制的基本思路和原则概括为“一二四四”。“一”,即实现一个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为制造强国战略提供坚实人才支撑。作为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历史性跨越的基础性保障,在人才规划上就要咬定一个目标不松口、不泄劲,一步一个脚印伴随“三步走”战略,完成持续跨越的历史进程。在“十三五”期间,这个目标就是: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即坚持二个导向。一是坚持需求导向,就是要紧紧围绕建设制造强国战略需要来制定人才发展规划。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需要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摆在首要位置,特别是要着力培养创新型拔尖人才和领军人才;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需要全面提高从业者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加快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发展新型生产方式;强化工业基础能力,需要加快培养掌握共性技术的专业人才,扭转我国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和产业技术基础等基础能力薄弱的局面;加强质量品牌建设,需要努力提升全员质量意识和素养,打造“中国品牌”、“中国质量”;全面推行绿色制造,需要加快普及绿色技能和绿色文化,努力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需要大力培养复合型人才,适应新业态、新领域的需求。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就是要紧紧抓住制造业人才建设关键问题,集中发力,逐个攻关。针对制造业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和大国工匠短缺问题,要加快推进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大力培育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针对制造业的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脱节问题,要深化产教融合,突出实践训练,加强应用能力培养;针对企业在人才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发挥不充分的问题,要进一步明确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多种政策手段鼓励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并成为重要主体;针对技术技能人才社会地位不高的问题,要积极改善政策环境,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氛围。

“四四”,即秉持四个理念、突出四个重点。四个理念是:创新、融合、协调、精准;四个重点是:抓改革、强基础、补短板、优环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秉持创新理念就是要把改革创新摆在人才建设的核心地位,解决好人才发展的动力问题;融合是推动发展的必由之路,秉持融合理念就是要把产教融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调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秉持协调理念就是要把整体协调作为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加快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发展体系;精准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秉持精准理念就是要把精准对接国家战略需要作为人才工作的核心原则,增强人才发展的效率。抓改革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重中之重,突出抓改革的核心就是改革体制机制,激发制造业人才发展活力;强基础是人才发展工作的基本前提,突出强基础的核心就是夯实专业技术、技术技能和经营管理3支人才队伍基础;补短板是人才发展工作的当务之急,突出补短板的核心就是加快培育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高技能紧缺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优环境是人才发展工作的重要保障,突出优环境的核心就是不断完善人才使用、流动、评价、激励机制和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三、关于“十三五”时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目标

《指南》确定的发展目标是围绕如何支撑《中国制造2025》“三步走”战略展开的。作为“十三五”时期的目标,它既要注意呈现阶段性的明确要求,也要注意与未来发展的紧密衔接,所以,《指南》提出,到2020年,形成与制造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源建设格局,培养和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基本确立建设制造强国的人才优势,为实现中国制造“三步走”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形成格局、造就队伍、确立优势、奠定基础”这样16个字。

具体而言,这一目标包括了五个主要方面:一是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要;二是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三是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四是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五是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资源基本满足产业需要”是总量的概念,强调人才资源在总量上要满足制造业发展的需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更加吻合”是增量的概念,强调在人才的培养输送上无论是质量还是数量要更加适应制造业发展的需求;“重点领域人才供给能力明显提高”是重点的概念,强调在制造业发展的重点领域要特别加强人才的培养;“人才资源聚集能力和效应显著增强”是优势的概念,强调围绕制造业的重大工程、重点项目建设人才高地、创造竞争优势;“人才发展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是环境的概念,强调的是创新制度安排、改善人才发展环境。

《指南》明确了一定的量化发展指标,包括:到2020年,制造业从业人员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以上,制造业从业人员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研发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到6%以上。

四、关于到2020年制造业人才发展的重点工作与核心任务

《指南》确定了“十三五”时期制造业人才发展的7项重点工作,分别是: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加快实现产业和教育深度融合、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和优化制造业人才发展环境。核心任务就是,打造好三支队伍,加快培育两类人才。

“三支队伍”是指专业技术人才队伍、技能人才队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他们构成了制造业人才大军的主体力量。从实际情况看,这三支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与发展要求都有很大差距。《指南》明确,要通过深化工程教育教学改革、建立继续教育基地、加强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等措施打造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通过完善校企合作育人机制、发展现代学徒制、开展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开展职工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支持基础制造技术领域技能人才培养等措施,造就技艺精湛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通过到大企业研修、组织出国(境)培训、重大项目岗位提升等方式,建设高水平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在三支队伍建设中,最紧迫是要加快培育两类人才:一类是创新型技术领军人才,另一类是高技能人才。前者引领制造业技术发展的方向,后者决定着制造产品的质量和水平,这两类人才是我国制造业人才队伍中最为紧缺也最为关键的人才。《指南》提出,要在工学博士和工程博士培养中推行“项目制”,促进在重大工程、项目实践中培养博士生;通过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联盟等新机制,重点培养制造业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核心技术开发、重大工程管理等方面的领军人才;发挥国家技术创新中心、2011协同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相关重点实验室等在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推动各类科技活动与创新人才培养相结合;加大校企联合培养博士后工作力度,提高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制造业领域重大科研团队中的比例;重点引进一批世界领先水平的科学家等。《指南》提出,要深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鼓励企业与有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合作,面向制造业十大重点领域,建设一批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开展“订单式”培养;加强电子元器件、航空发动机和燃气轮机叶片、轴承、齿轮、液压件、气动元件、密封件、链传动、传动件、紧固件、弹簧、粉末冶金件、模具等基础零部件加工制造人才培养,提高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制造水平和产品性能。

五、《指南》提出推进制造业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对教育提出了哪些改革要求

人才供给结构改革就是“人才培养端”的改革,人才培养主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完成。因此人才供给结构的改革重点就是教育体系的改革。一是要建立系统的培养体系。《指南》提出,支持高水平大学与制造业重点企业共同打造若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在更高、更广的层面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孕育新的学科生长点;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和专业向应用型转变,建立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专业研究生教育衔接与贯通的制造业人才系统培养机制。二是要加强重点领域人才培养。《指南》提出,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的博士研究生培养规模,提高重点领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比例;高校新增招生计划主要向本科電子信息类、机械类、材料类、海洋工程类、生物工程类、航空航天类和高职装备制造大类、电子信息大类、生物与化工大类、能源动力与材料大类等制造业相关专业倾斜。三是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与布局。《指南》提出,建立与制造业产业发展相同步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主动适应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发展需求,注重专业设置前瞻性,加快发展前沿学科和专业,根据制造流程变革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在制造产业重点分布区域集中建设一批校企深度合作、发挥支撑作用的专业集群。四是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指南》要求,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要有专门机构和人员组织实施职工教育与培训,制造业企业职工参加继续教育的比例达到50%以上;在制造业领域探索建立学习账号和学分积累制度,依托国家开放大学开展学习成果认证、积累与转换试点等。

六、《指南》提出加快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这项改革的意义和重点内容是什么

推进产教融合是加快制造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途径,也是人才培养体制机制改革的突破口和核心环节,所以,要把它放在人才工作的首要位置,贯穿队伍建设的始终。深化产教融合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激励。《指南》提出,要加快修订《职业教育法》,研究出台《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通过授权委托、购买服务等方式,推动制造业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相关专业教学标准和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开发、教学实施等。二是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指南》提出,对举办职业学校的企业,其办学符合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要求的,各地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支持;鼓励制造业企业与应用型本科高校共建共管制造类专业二级学院(系);多种形式支持制造业企业建设兼具生产与教学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等。三是推进集团化办学。《指南》提出,鼓励制造业相关行业组织、具备能力和条件的重点企业与职业学校共同组建一批深度融合、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先进制造业职业教育集团,提高制造业相关学校、专业集团化办学覆盖率。四是建设产学研联盟。《指南》提出,依托制造业重大工程项目,推进企业与学校深度合作,发挥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作用,采用多方共建方式在高等学校、职业学校打造一批工程创新实践中心、教师发展中心和职工培训中心。

七、《指南》提出提升制造业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它的含义是什么

所谓的人才关键能力和素质,一般是指人们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和素质之外的基础能力和素质,是伴随人终身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专门把制造业人才的关键能力和素质提出来,意在强调人才队伍建设要尤其关注基本素养的提高。它有两个指向,一是全员性,就是无论是何种专业、哪个领域的人才都要提升能力和素质;二是关键性,我们要提升的是“关键”的能力和素质,是最基础的、决定人才持续发展的那些能力和素质。《指南》提出要提升五个方面的关键能力和素质:一是工匠精神。企业要把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为职工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学校要使工匠精神进校园进课堂;全社会要树立追求卓越、崇尚质量的价值导向。二是创新能力。企业要通过创建劳模创新工作室,设立职工创新专项资金,鼓励制造业从业人员立足岗位创新,重点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能力、创新设计和改造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精密测量计量能力、标准研制能力;院校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面向高校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三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企业要强化专业技术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在研发、生产、管理、营销、维护等核心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生产一线职工对工业机器人、智能生产线的操作使用能力和系统维护能力;院校要加强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信息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强化数字化设计、智能制造、信息管理、电子商务等方面内容。四是绿色制造技术技能。行业企业要大力开展绿色制造教育培训,引导制造业人才树立绿色观念,增强绿色制造技术技能,养成绿色生产方式和行为规范;院校要根据绿色制造发展需要积极开设节能环保、清洁生产等相关学科专业,与行业企业联合加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研究开发课程教材,积极参与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积极参与绿色产品研发和相关标准制修订等。五是质量素质。制造业企业要加大质量培训力度,全面提高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职工的质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水平;院校要加强质量学科专业建设,在相关专业教学中增加国家质量技术基础和质量管理知识教育内容;在全社会推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质量文化。

八、《指南》对优化制造業人才发展环境做出全面部署,它的主要思路和任务是什么

人才发展环境主要包括人才使用、人才流动、人才评价三个方面,使用好,才能发挥效益;流动好,才能产生活力;评价好,才能正确导向。所以,《指南》重点围绕这三个方面提出要求。在人才管理和使用上,要完善人才管理运行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体制,健全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人事制度;落实高等学校、职业学校用人自主权,优化学校选人、用人管理与服务;建立并推行企业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与学校专业课教师相互兼职制度;推动各地依法依规核定职业学校教师编制等。在人才流动配置上,要建设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制造业人才资源市场;建立制造业人才市场供求信息监测平台;建立企业用工需求发布和预警机制;制定并完善更加灵活多样的制造业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一线、科研基层有序流动。在人才评价与激励上。要坚持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准确客观评价制造业人才的能力和水平,建立和完善符合制造业特点的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体系;完善先进制造业相关职业岗位和职业标准体系。完善劳动、知识、技术、技能、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鼓励科技人员积极从事职务发明创造,加大科研成果转化收益分配和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九、《指南》提出若干重点人才工程,这些工程的特点和目标是什么

《指南》提出了5大重点人才工程,要通过这些工程的实施,确保制造业人才发展的主要任务能够落到实处,做到有重心、有载体、有抓手。每项工程都由若干子项目组成,并充分依托已有政策工具来实施。制造业与教育融合发展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服务现代产业的新兴学科专业集群建设计划、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等,建设目标是:通过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和政策措施,鼓励行业企业参与人才培养。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千人计划”、“万人计划”、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工程建设目标是:培养和引进一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能工巧匠和高技能人才培育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学徒制试点等,工程建设目标是:创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制造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着力培养制造业技术技能紧缺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发展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国家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等,工程建设目标是:打造一批优秀企业家,加快提升制造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化水平。全员质量素质提升工程,主要依托的政策工具是:实施质量素质提升行动,工程建设目标是:全面提升公众质量意识和素质。

十、《指南》在落实方面提出的重要保障举措

《指南》从统筹协调、资金投入、宣传引导和规划实施四个方面提出落实任务的保障措施。加强统筹协调的核心是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和政府推动作用,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制造业人才发展工作整体合力。加大投入力度的核心是明确经费从哪里来、用在什么地方、发挥怎样效益。强化宣传引导的核心是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积极培育中国特色制造文化。抓好指南实施的核心是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持续推进。

猜你喜欢

人才队伍指南制造业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乡土人才队伍建设路径研究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指南数读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人才队伍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改进方法
福建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