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杏鲍菇菌渣复合基质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2017-05-18樊金山席刚俊贾君曹正谢春芹

山东农业科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白芨生长

樊金山 席刚俊 贾君 曹正 谢春芹

摘要:

为充分利用杏鲍菇菌渣,降低有机质栽培白芨成本,本文研究了杏鲍菇菌渣复合基质对白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Ⅰ组(草炭、杏鲍菇菌渣、珍珠岩、稻壳的体积比为3∶1∶1∶1)基质的理化性质均在适合白芨生长的范围内,且白芨植株成活率、生长指标、产量和多糖含量与CK处理(草炭、珍珠岩、稻壳的体积比为4∶1∶1)均无显著差异,表明杏鲍菇菌渣可以替代部分草炭,节约栽培成本。

关键词:杏鲍菇菌渣复合基质;白芨;生长

中图分类号:S567.23+9.01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1001-4942(2017)04-0064-04

Effect of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mpound Substrate on Bletilla Growth

Fan Jinshan, Xi Gangjun, Jia Jun, Cao Zheng, Xie Chunqin

(Jiangsu Polytechnic College of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Jurong 2124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make full use of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and reduce the cost of Bletilla cultivation with organic substrates, the test was carried out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ompound substrates with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on the growth of Bletilla.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of group Ⅰsubstrate with the volume ratio of peat,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perlite and rice husk as 3∶1∶1∶1 were all within the scope suitable for Bletilla growth, and the survival rate, growth index, yield and polysaccharide content of Bletilla had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ith those of CK group with the volume ratio of peat, perlite and rice husk as 4∶1∶1. Therefore,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uld replace part of peat to save cost.

Keywords Pleurotus eryngii residue compound substrate; Bletilla; Growth

白芨(Bletilla),多年生草本植物,属兰科,因其根色白而连生,故名之。在我国白芨有四种,分别为白芨、华白芨、小白芨、黄花白芨,主要分布于长江流域、秦岭以南地区[1,2]。白芨的药用价值已有千年历史,具有收敛止血、清热利湿、消肿生肌之功效[3],同时,因其花大、艳丽,故也具有一定观赏价值。近年来,白芨需求不断上涨,价格攀升,导致大量野生白芨过度采挖,资源严重破坏[4],亟待解决白芨人工培育及栽培相关技术。目前,白芨常用无土栽培基质多为草炭,但草炭为不可再生资源,过量开采会破坏沼泽地的生态环境[5],且有一定栽培成本,因此,找到一种低廉的农业废弃物替代部分草炭受到重视,故本文进行了不同杏鲍菇菌渣添加量对有机基质栽培白芨生长影响的相关研究,力求在合理开发利用杏鲍菇菌渣的同时,降低有机基质栽培白芨的成本。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于2014年11月至2016年4月在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北校区农艺系实训基地进行。

1.1 材料

供试白芨品种:紫花三叉大白芨,由江苏茅山地道中药材种植有限公司提供。供试菇渣:杏鲍菇菌渣,由江苏食用菌研究所提供。粗纤维降解菌种:粗纤维降解专业菌,由中国有机产业联盟生防研究所监制。

主要设备:PHS-3C型 pH計(上海雷磁仪器厂);TP640火焰光度计(上海精密仪器仪表有限公司);T6紫外分光光度计(北京普析通用仪器有限责任公司);KH5200DE型数控超声波清洗器(昆山禾创超声仪器有限公司)。

1.2 试验方法

1.2.1 杏鲍菇菌渣处理 本试验菌渣处理于玻璃温室中进行,采摘一茬后的废弃杏鲍菇菌棒充分粉碎(约20目),在每吨菇渣中加入30 L粗纤维降解菌种(已提前培养好),浇洒均匀,最终使菇渣含水量达到60%,锥形建堆,盖上塑料膜和黑色遮阳布。当料堆中心温度达到(56±3)℃时翻料一次,补清水一次。按此方法连续发酵,温度维持(56±3)℃,发酵一周后,停止发酵,冷却后备用。

1.2.2 栽培基质配制和理化性质测定 栽培基质由草炭、杏鲍菇菌渣、珍珠岩、稻壳按一定比例配比而成,具体见表1。各基质在配制好后,施足底肥,细耕平整地面,待栽培。

各基质理化性质含量测定方法为:pH值采用PHS-3C型 pH计测定[7];重铬酸钾外加热法测定有机质含量;凯氏消煮法测定全氮含量;用湿灰化法测定全磷含量;用火焰光度法测定全钾含量。

稻壳11111

1.2.3 白芨栽培管理 于2014年选择秋季9—10月采收后的具有老秆及嫩芽的假鳞茎作为种苗(净重均2 g左右),不宜选有蛀虫和挖伤的作为种苗。试验设5个处理,重复3次,共分15个小区。试验地总面积67.5 m2,各小区4.5 m2(3.0 m×1.5 m)。于2014年10月底,采用株距20 cm,行距25 cm,穴深10 cm,将种苗的假鳞茎芽嘴向上,每穴按三角形放3个,栽后平整畦面,及时浇水定根。在苗高3 cm左右时结合施肥进行手工拔草2~3次,勿伤茎芽,施肥以磷肥为主,白芨喜湿怕涝,长时间干旱时早晚及时浇水。可选用甲基托布津防病、90%敌百虫防虫。

1.3 指标测定

1.3.1 白芨成活率测定 于2015年4月、2016年4月分别测量记录白芨成活植株数、成活率。成活率(%)=白芨成活植株数/原始栽培植株数×100。

1.3.2 白芨生长参数测定 于2016年4月记录白芨生长数据,包括开花植株数(株)、平均单株显蕾数(个/株)、 花序长(cm)、总叶面积(cm2)、株高(cm),其中参照陈秀娟等[8]的方法计算总叶面积。

1.3.3 白芨产量测定 于2016年3月进行采收,挖起块茎后去除残茎,质量以个大、饱满、色白、坚实者为佳,洗净,测量记录单株平均块茎重量(g)、单株最大块茎重量(g)及块茎总重量(g)。

1.3.4 白芨多糖含量测定 ①葡萄糖标准曲线的绘制[9]。精密吸取60 μg·mL-1葡萄糖标准品溶液0.0、0.4、0.6、0.8、1.0、1.2、1.4、1.6、1.8、2.0 mL,分别置15 mL具塞刻度试管中,标号,加水补至2.0 mL,立即加入6%苯酚溶液1.0 mL及硫酸5.0 mL,静置10 min,摇匀,室温放置20 min,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中,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以浓度为横坐标、吸光度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以葡萄糖对照品溶液的吸光度(A)对其糖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y = 0.05195x - 0.00354(R2 = 0.99996)。

②白芨多糖提取及含量测定[10] 。称取白芨中等粉20 g,加入20倍体积超纯水,80℃下超声提取3次,每次10 min,过滤,合并滤液,滤液置于旋转蒸发仪中70~80℃减压浓缩直至粘稠。浓缩液加入多糖溶液体积0.2倍的氯仿,再加入氯仿体积0.2倍的正丁醇,剧烈振摇,静止分层,除去蛋白沉淀,反复4次,收集上清液,浓缩至稠膏状,以除去氯仿等有机试剂。向浓缩液中加入3倍体积的95%乙醇,析出大量白色絮状沉淀,静止放置过夜,使沉淀完全。减压抽滤压干,滤液回收乙醇,将沉淀物置于真空干燥箱中55℃真空干燥,即得白芨粗多糖。

精密稱取白芨粗多糖0.6 mg,取5份,加水溶解并定容至10 mL容量瓶中,摇匀,之后精确移取白芨粗多糖溶液1.0 mL置15 mL刻度试管中,加水补至2.0 mL,立即加入6%苯酚溶液1.0 mL及硫酸5.0 mL,静置10 min,摇匀,室温放置20 min,以水为空白,置紫外分光光度计中,在490 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A,将测得的样品溶液的吸光度A代入标准曲线y = 0.05195x - 0.00354(R2 = 0.99996),计算样品浓度(μg·mL-1),再根据多糖公式计算多糖含量。

多糖含量(%)=样品浓度(μg·mL-1)×样品稀释后总体积(mL)×10-3÷样品质量(mg)×100。

1.4 数据的统计处理

数据均运用SPSS 18.0软件进行统计,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配比基质的理化性质

由表2可见,CK组pH值显著低于其他四组(P<0.05),其他四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K组偏酸性,pH值为5.86,其他组接近中性,均在适合白芨生长的pH值范围内。CK组有机质含量最高,为18.28%,显著高于Ⅰ组(15.49%)(P<0.05),且两组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其它三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N含量上,Ⅰ组与其他四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K组和Ⅱ组组间及Ⅲ组和Ⅳ组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CK组和Ⅱ组均与Ⅲ组和Ⅳ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总P含量上,Ⅰ组最高,为0.94%,与其他四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K组与Ⅰ组、Ⅳ组组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K组、Ⅱ组、Ⅲ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Ⅱ组、Ⅲ组、Ⅳ组组间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总K含量,CK组、Ⅰ组、Ⅱ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CK组最高,为0.96%,且三组均与其他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但Ⅲ组、Ⅳ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

2.2 不同配比基质对白芨成活率的影响

表3显示,CK组、Ⅰ组在2015年4月和2016年4月的成活植株数均显著高于同一时间的其他三组(P<0.05),而CK组、Ⅰ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三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而在2015年4月和2016年4月不同时间的成活植株数上,Ⅱ组、Ⅲ组、Ⅳ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K组、Ⅰ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将成活植株数带入成活率计算公式得出,CK组、Ⅰ组在2015年4月的成活率分别96.83%、94.84%,在2016年4月的成活率分别94.84%、92.46%。

2.3 不同配比基质对白芨生长的影响

由表4得,CK组、Ⅰ组开花植株数、平均单株显蕾数、花序长均显著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K组、Ⅰ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CK组、Ⅰ组总叶面积、株高均显著性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组与Ⅲ组、Ⅳ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Ⅲ组、Ⅳ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Ⅰ组总叶面积和株高最高,分别为34.11 cm2和31.23 cm。

2.4 不同配比基质对白芨产量和多糖含量的影响

由表5得,CK组、Ⅰ组单株平均块茎重量和块茎总重量均显著性高于其他三组(P<0.05),Ⅱ组、Ⅲ组、Ⅳ组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而CK组、Ⅰ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在多糖含量上,CK组、Ⅰ组显著性高于其他三组(P<0.05),而Ⅱ组、Ⅲ组、Ⅳ组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另外,Ⅰ组的单株最大块茎重量最高,为10.75 g。

3 讨论与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Ⅰ组(草炭、杏鲍菇菌渣、珍珠岩、稻壳体积比3∶1∶1∶1)的基质理化性质均适合白芨生长,且白芨植株成活率、生长指标、白芨产量和多糖含量均与CK组(草炭、珍珠岩、稻壳体积比4∶1∶1)无显著差异,且显著高于其他三组。其中Ⅰ组植株成活率达到90%以上,块茎总重量为545.71 g,白芨多糖含量为73.97%。可见,使用杏鲍菇菌渣作为基质配方既可解决大量杏鲍菇菌渣废物再利用的问题,又可因地制宜,在大规模有机质栽培白芨时替代草炭,节约种植成本,因此,杏鲍菇菌渣可在有机质栽培白芨上推广应用。

目前有机基质栽培白芨少有研究,曹婧等[11]研究发现,珍珠岩∶营养土为1∶1及去顶处理的组培苗移栽成活率较高、生长情况较好。而关于食用菌菌渣作为基质种植方面的相关研究也不多,李晓强等[12]进行了番茄、甜椒和黄瓜营养钵育苗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菇渣中全N、P、K含量显著高于草炭,且菇渣∶珍珠岩=3∶1、菇渣∶珍珠岩=2∶1混合基质种植幼苗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壮苗指数都显著高于CK组(草炭∶珍珠岩=1∶1)。冯志威等[13]研究以发酵后的醋糟、菌渣部分替代草炭作为育苗基质栽培番茄幼苗,出苗率、株高、茎粗、干鲜质量、根长均与对照相近,达到壮苗标准,且在成本上均低于对照,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但在种植白芨方面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杏鲍菇菌渣应用于白芨种植上主要是利用发酵后菌渣中的有机质和矿物质,同时也利用菌渣疏松的填充作用,保水、保湿且促进根部呼吸。Ⅰ组基质配方既有利于白芨生长,同时也能节约草炭资源降低成本,又能促进废物整合再利用,这也是食用菌菌渣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研究对今后相关研究有一定指导意义,后期将研究其他菇类菌渣资源再利用,以及菌渣在其他植物栽培方面的利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心启,吉占和,罗毅波.中国野生蘭科植物彩色图鉴[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2] 冉懋雄,周厚琼.现代中药栽培养殖与加工手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M].北京:化工工业出版社,1995.

[4] 李嵘,王喆之.白芨的研究概述及其资源利用对策[J].中草药,2006,37(11):1751-1755.

[5] 郭世荣.固体栽培基质研究、开发现状及发展趋势[J].农业工程学报,2005,21(S2):1-4.

[6] 胡凤莲.白芨的栽培管理及应用[J].陕西农业科学,2011(3):268-269.

[7] 鲍士旦.土壤农化分析[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8] 陈秀娟,陈卫平,糜林,等.南方草莓叶面积计算方法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9,25(14): 190-193.

[9] 张洁,张卫明,史劲松,等.白芨葡甘聚糖在医药中的研究进展[J].高分子通报,2010(9):52.

[10]韩丹.白芨多糖的提取分离、分子量测定及结构研究[D].延吉:延边大学, 2013.

[11]曹婧,李婷,包彩云,等.白芨组培苗移栽驯化技术研究[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5,30(4):39-41.

[12]李晓强,郭世荣,卜崇兴,等.菇渣复合基质在甜椒育苗上的使用效果研究[J].上海农业学报,2007,23 (1): 48-51.

[13]冯志威,巫东堂,赵乘凤.不同基质配比对番茄育苗质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 2014, 42 (5): 460-462, 469.

猜你喜欢

白芨生长
美是不断生长的
快速生长剂
不同浓度6-BA对白芨丛芽诱导的影响
白芨的高产栽培技术
关于白芨中药材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看“白芨大王”如何带领众乡邻脱贫致富
白芨繁殖技术研究
《生长在春天》
白芨的市场前景及发展建议
种苹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