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研究综述

2017-05-18张洁清

课程教育研究 2017年14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高职教育

【摘要】伴随我国高等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逐步完善,高职教育专业评估也纳入了工作日程。围绕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概念界定、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以及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与机制的构建等方面开展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进展。今后还应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研究,以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评估 研究综述

【基金项目】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2014年度重点课题A201402,职业教育专业评估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4-0007-02

一、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概念界定

(一)高职院校专业评估的分类

1.按评估主体的分类。按评估主体不同,专业评估有专业的外部评估和内部评估(刘春惠,2007)。以高等学校自身作为评估主体进行的校内专业评估为内部评估,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第三方机构作为评估主体组织开展的专业评估为外部评估,一般来说,强制性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开展专业评估的特性,高校更愿意参加社会第三方机构组织开展的专业评估。

2.按评估性质的分类。张晓鹏(2009)认为,外部专业评估模式主要有三种:认证评估、分等评估和审核评估。认证评估是对某一专业是否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或标准的认证,是一种定性评估,认证评估非常重视办学的基本条件;分等评估是给出等级判断甚至给出更精确的分数,因而比认证评估还要强调量化;审核评估是通过评估学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来间接评估教育质量。姜大源(2008)认为,职业教育外部评估包括合格评估、水平评估和选优评估。王中(2014)认为,姜大源提出的专业评估模式可以归结到认证评估和分等评估之中。

3.按评估侧重点的分类。庄亚明等(1998)依据专业评估目的与侧重点的不同,将专业评估分为终结性评估和诊断性评估两种。终结性评估的目的和侧重点是要对专业水平进行判断;诊断性评估是充分掌握专业建设状况,发现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矛盾,为进一步的建设提供方向指引。

(二)院校评估与专业认证及评估的差异分析

1.院校评估与专业评估

院校评估是以教学工作为中心,对高等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活动进行全面性和综合性的评价(孙翠香,2014),专业评估是依据评估标准,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对专业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范爱华,2007)。专业评估可以是外部行政管理等部门进行的评估,也可以是学校自身对校内各专业的评估。而院校评估只能由行政管理部门或第三方机构组织进行。

2.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

与专业评估不同(范爱华,2007),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对专业性教育学院及专业性教育计划实施的专门性认证,主要是由相关的专门职业团体或其授权的专业机构,通过认证对达到或超过即定的教育质量标准的专门职业性教学计划进行认可,并协助专门职业性的教学计划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并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虽然它们的作用和程序基本相似,但是两者的性质、目的、实施主体、结果运用、对象范围和运行机制都不尽相同。专业评估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实行的,专业认证是在市场条件下的一种自愿行为。专业认证给与符合专业认证标准条件的专业以资格证明,向公众提供专业教育质量的权威判断。

二、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进展情况

(一)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进展情况

1.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启蒙阶段。上一世纪90年代起始的高等学校建筑类本科专业评估是我国较早进行的专业评估,后来又陆续在工程技术、医学等领域进行了专业评估工作,对于后来开展的高职教育专业评估起到了一个启蒙作用。期间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教育评估暂行规定》(1990),该规定将学校评估作为主要内容,在学校内部评估条文中提到了开展专业单项评估。

2.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雏形阶段。2004年教育部启动的“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和2008年教育部开展的“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都把专业评估作为其中的一项评估内容,但专业评估的指标体系不够系统、完整。

3.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初期阶段。2000年教育部在部分高职院校中开展了专业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制订了包含有6个一级指标的《高职高专教育示范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其后,在部分省市也陆续开展了示范专业、特色专业的评审工作,并一直持续到近年。

4.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初步发展阶段。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建立以高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在此期间部分省市陆续开展了高职院校专业等级评估,少数高职院校开展了内部专业评估。

(二)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育管理部门管理人员的视角:王中(2014)认为,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的对象具有局限性,专业评估主要任务是完成对某个申报专业优秀或合格的认定,涉及的是學校的少数专业;专业评估的实施缺乏规范性;专业评估的应用缺乏权威性,约束力不强,激励作用不明显。专业评估制度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对专业评估的作用缺乏准确认识,对专业评估的制度缺乏整体设计,对专业评估的实施缺乏配套措施,对专业评估的模式缺乏创新意识。

2.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研究人员的视角:卢洁莹(2010)认为,我国现行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缺失,如为什么评、谁评和评什么存在诸多问题。孙翠香等(2014)认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的问题主要是“行政化”倾向、评估价值取向的偏差和异化、评估模式单一和固化、高职院校“内生评估动力”缺失。“政府主导型”高职院校评估成为政府行使职权的一条途径,由其组织实施评估的合理性、合法性和有效性遭到质疑;高职教育评估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职教中的“人”的价值维度;评估主体的单一、评估程序和评估方式的固化、强调静态的评估结果、忽视动态的评估过程。

三、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高職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姜大源(2008)提出,职业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必须符合客观性、可信性(信度)和有效性(效度)这三个质量标准。同时要突显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的规律和特点,必须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独立的评估指标。张丽萍(2010)认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确定应坚持导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系统性原则。

(二)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设计

专业评估指标体系是衡量和评定专业质量的依据和准绳,它决定了高职专业评估的对象及内容,是专业评估的核心。一个完整的评估指标体系由评估指标、指标权重、评估标准三个要素构成。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评估指标究竟应该包含哪些内容说法不一。

1.两方面说:马春英等(2014)认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应按照办学条件评估和教育绩效评估两部分进行设计。办学条件评估包含了专业建设规划、师资队伍、教学条件3个一级指标;教育绩效评估包含了教学管理与改革、水平与质量、效益与特色3个一级指标。

2.三方面说:闵敏等(2012)认为,应将专业建设质量全过程分成专业建设输入、专业建设实施以及专业建设结果三大环节。专业建设输入性质量通过专业设置和专业生源、人才培养方案2个一级指标体现;专业建设实施通过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专业师资、专业数据的采集与分析4个一级指标加以评估;专业建设结果则选取了人才培养质量、校企合作程度、社会服务功效、业内评价与特色创新4个一级指标。

3.五方面说:陈寿根(2011)认为,专业评估指标仅仅包括资源(条件)指标、过程(状态)指标、绩效(成果)指标还不能充分保障专业的质量。过程管理和持续改进是ISO9000的思想精髓,而“管理职责”、“测量、分析与改进”是过程管理的“四大支柱”之一。因此,专业评估的指标应该包括专业建设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专业发展资源与环境,测量、分析与改进,专业建设绩效等五个方面。

4.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说:石裕勤等(2014)认为,专业评估应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来设计实施。从专业设置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资源、课程实施、教学管理、人才质量六个方面的一级指标构建专业评估指标体系。

四、高职教育专业评估机制的建构

(一)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常态化和规范化

吴岩(2014)认为,我国由学校自我评估、院校评估、专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和教学基本状态常态监测构成的“五位一体”评估制度已逐步形成,该评估制度既包括内部评估,也包括外部评估,既开展基本的评估活动,形成质量监控报告外,还要建立用事实和数据说话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

(二)独立第三方专业评估

孙翠香等(2014)认为,应科学定位政府在高等职业教育评估中的角色和职能,使之由“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和“宏观调控者”。王中(2014)认为,大数据时代的专业评估必然是专业化的技术服务,独立第三方专业评估会被做得更好,专业化程度会更高。高效、准确、公平、公正的独立第三方评估才能成为未来趋势。

(三)高职教育内部专业评估

陈寿根(2012)认为,内部专业评估比外部评估具有更为深刻的意义。因为内部专业评估是高职院校本身自查、自省和自律的专业质量保障机制,它建立在学校自我完善的基础上。内部专业评估评估本质上是专业质量管理的一种方式、一种长效机制。

(四)专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梁燕(2003)提出,质量标准是人才培养设计、质量监控和评价的依据,设计、监控、评价三者需要通过质量标准体系进行管理。制定体现高职教育特征的专业质量标准,是建立和完善高职教育质量保障机制,解决高职教育规范化发展的一项工作。谢延龙(2009)提出,应按教育质量形成的三个阶段,将教育质量标准分为三种,即作为预设的教育质量标准、作为培养的教育质量标准和作为结果的教育质量标准。

(五)高职教育专业认证及专业认证国际化

陈晓萌提出(2014),引入专业认证有利于提升高等职业教育服务于产业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健全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标准;有利于完善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机制。李志宏(2013)提出,一些办学水平高的高职院校特别是示范和骨干学校应开展国际评估,以更宽阔的视野推动办学水平的提升。《悉尼协议》是针对2~3年学制专科层次工程教育的认证,我国高职教育应及早考虑这项内容。

五、对今后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研究的建议

(一)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专业评估的顶层设计研究

从国家层面将“专业认证及评估”纳入到教育评估制度中来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评估工作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顶层设计对开展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必须整体设计高职教育质保体系与评估制度,形成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特殊规律性和发展趋势,构建体现职业教育特点的评估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专业评估中的作用,鼓励和吸收行业企业参与到高职教育质保体系中来;完善高职教育国家质量标准,为院校评估和专业认证及评估做好基础工作;完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和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大力推进高职学校建立和完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鼓励高职院校开展内部专业评估。

(二)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

应深入研究如何坚持“内外结合,以内为主,以外促内”的原则,在主动接受外部专业评估的同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质量保证机制,依据专业自身发展要求建立内部专业质量评估体系,制定完善的专业评估方案、评估程序和评估办法,积极吸纳企业、社会等第三方,开展常态化的内部专业评估。

(三)进一步加强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研究

针对当前高职教育专业认证的薄弱環节,应进一步厘清专业认证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关系,学习、借鉴国外开展专业认证的先进经验和好的做法,加快相关制度和法律法规的建设,为专业认证工作的运行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法律环境。努力构建包括专业认证机构、认证标准、认证内容、认证程序在内的高职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积极开展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不断提高专业认证的信度和效度。积极引进包括《悉尼协议》在内的国际评估和认证,实现与国际专业认证接轨。

参考文献:

[1]刘春惠,顾留华.大学专业评估: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的比较[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2]张晓鹏.审核评估:最为个性化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J].上海教育,2009(20).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评估与示范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10):1-22.

[4]王中.我国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模式的原型研究[J].江苏教育研究,2014(4)9-11.

[5]庄亚明,张春莲,常维亚.高校专业评估刍议[J].航海教育研究,1998,(2).

[6]孙翠香,庞学光.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评估:现状、问题及改进策略[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9).

[7]范爱华.专业评估与专业认证之辨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7,(11):90-92.

[8]王中.梳理与借鉴:审视我国职业教育专业评估制度[J].职教通讯,2014(4):1-4.

[9]卢洁莹.以构建专业认证体系为目标 完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制度[J].职教论坛,2010(7):48.

[10]张丽萍,化存才,范国蓉.高等职业院校专业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及评估指标的权重[J].云南大学学报,2010(32):335-339.

[11]马春英,胡定军,史宝会.试论构建职业教育专业评估体系[J].职业教育研究,2014(5).

[12]闵敏,张夏雨.高职专业建设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职教论坛,2012(31):20-24.

[13]陈寿根.高职教育专业评估制度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11(13-14):52-55

[14]石裕勤,陈晓云.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的高职院校专业评估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10):10-11.

[15]“高等教育评估:制度设计与质量提升”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14(1):76-78.

[16]陈寿根.高职院校内部专业评估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5).

[17]梁燕.高职专业质量标准探析[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12):48-51.

[18]谢延龙.教育质量标准的三维分类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11):19-23.

作者简介:

张洁清(1963.9-),女,广东女子职业技术学院示范校建设办公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高职教育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