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为何需要儒学?

2017-05-18

中国慈善家 2017年4期
关键词:天性儒学伦理

陈绍诚,祖父为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外祖父为国学大师林尹。现为台湾「财团法人 立夫医药研究文教基金会」董事兼副执行长,曾就读于美国普度大学工业工程系,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硕士,于2015年受邀于隶属台湾教育部之国立教育广播电台主持儒学相关广播单元“谈笑自儒”,将儒学以深入浅出且生活化的方式解释给听众。告子说“食、色,性也。”这是指不论人或兽,求食维持自己生命,求偶延续种族,都是天性。人也是兽的一种,所以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但人类之所以能与禽兽区分,是因为我们对事物知识的理解力强于其他物种,这其中包括能分辨是非善恶,自我要求进步,理解要提升自我之精神及为全人类光大生命而努力,而这种追求完美成就自己、完美成就他物的精神我们中国人称为“仁义”。但是否每个人出生就能有明事理,辨是非,分善恶的能力,以及成己成物的思想呢?非也。人出生时仅求最基本人兽皆有之天性,这种天性本无善恶之分,但真情常在,而真情为善,所以才说“人之初,性本善”。到后来因为环境、父母、朋友或他人的影响而习惯改变,这改变能善能恶,所以才说“性相近,习相远”。教育之重要就在于此。我们现今教育只注重知识传授,但仅是生存工具的传授,只提升了人对物质的欲望,而物质的欲望是无限大的,造成当下炫富、贪污、为求利而不择手段等现象频出,而轻忽精神、礼仪、道德伦理,所以才说“苟不教,性乃迁”。教育的目的更重要的在于让我们明白人类共生共存共进的相互关系,因而增长同情心同理心,减少个人过分的欲望,使為国家民族贡献之心大于个人欲望。所以有智识之社会分子的责任重大,不能仅以自己之知识满足个人欲望,必须对整体社会做出更大之贡献,而其中一项就是正确地教育教导他人以及下一代正确的伦理之道,这种教育是要以身作则、持续并贯彻的,所以才说“教之道,贵以专”。但想要改变并教导他人修身养性,必须先了解如何修身以及身体力行。而我们先人有着这样的智慧和经验,不管如何改朝换代,历代教育都以儒学作为中华文化及中华民族之本。孔子所留下的人文伦理的学术思想系统,其中以人类共生共存共进化为真理,此真理称为道;对规律自己的方式称为“诚”,对待他人应有的方式称为“仁”;圆满处理事物的方式称为“中”,理解这些道理而要实践称为“行”;综合所有的应用称为“德”;在日常生活各方面的规矩称为“礼”。而我们常说的四书五经其实应为四书七经。在四书中,“诚仁中行德礼”的原理在《中庸》里可见,应用的方法在《大学》里可见,详细解释在《论语》里可见,在《孟子》中描述如何阐扬“诚仁中行德礼”的真理。而在七经中,《诗经》讲的是思想及志趣,《书经》讲的是事的纪录,《礼经》是行为的准则,《乐经》表达的是中和的原理,《易经》讲的是天地阴阳及趋势变化,《春秋》记载的是实行以儒为本的明君功臣的名分功绩,《孝经》讲的是人类生命延续之大真理。儒学讲究的是提升自我的修养及品德,我们必须要真正理解儒学的道理,并且让他人能懂儒学真正的意义。儒学并非像外界很多人所误解的为所谓的“帝王之术”,而是阐释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如果人人都得到正确的儒学思想教育而能做到“诚仁中行德礼”,那现今社会很多问题便能迎刃而解。endprint

猜你喜欢

天性儒学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儒学交流在路上
鼓励孩子爱玩天性的家具设计
宋代儒学对汉唐儒学的突破
什么是儒学之本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