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颖的声音训练理念强效的合唱团队管理—黄龙音乐季国际合唱艺术周“合唱训练营”纪要

2017-05-18赖菁菁

歌唱艺术 2017年10期
关键词:内特音准合唱团

2017年8月21日至27日,黄龙音乐季迎来了国际合唱艺术周。当合唱比赛在张家界黄龙洞景区的哈利路亚音乐厅如火如荼地进行时,由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承办的“合唱训练营”邀请了来自芬兰的卡里·阿拉-波兰纳(Kari Ala-Pollanen)先生和来自南非的芮内特·保尔(Renette Bouwer)教授举行了合唱大师班。

国际文化交流基金会十八年来一直致力于通过合唱大师班的形式,在全国各地介绍世界合唱音乐发展趋势,推广科学、高效的合唱训练方法。此次,基金会邀请了两位拥有不同音乐背景、在合唱指挥领域各有优势的专家前来“协同作战”。

波兰纳先生于1994年至2008年担任芬兰著名的塔皮奥拉童声合唱团(Tapiola Choir)的指挥,在他的带领下这个童声合唱团蜚声国际。波兰纳先生积累了扎实的合唱音乐知识、训练方法以及先进的团队管理理念。芮内特教授是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合唱团指挥,在刚刚举行的南非合唱大奖赛中,她的合唱团获得了全国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芮内特教授还是一位女高音歌唱家,在合唱团声音训练方面经验颇丰。两位专家在短短的两天时间内,为学员们带来了耳目一新的体验和思考。

关于合唱音乐的训练与表现

(一)模块化的热身训练

波兰纳先生执掌的塔皮奥拉童声合唱团配备了专门的声音训练教师,在每周一次为时三小时的排练伊始,有近三十分钟时间进行全面细致的常规热身训练,包括很完整的全身放松训练、气息控制训练、元音发音训练、演唱表情训练等项目。其中波兰纳先生分享了一些热身的小妙招:用不同音区的舌颤音来放松声带;气息训练时,以四拍吸气,再分别以四拍、六拍、八拍、十二拍的时值唱“s”音呼气。波兰纳先生坦言自己在训练合唱团的发音时,必须克服芬兰语言本身发声位置靠后,说话时缺乏面部表情的语言习惯。因此他特别强调辅音练习,“f、s、t、p、k、c”等轻辅音的发声要带有气息的支持,而不只是嘴上的发音;还要给“m、n”等浊辅音更大的空间,在发音过程中要睁着眼睛,想象声音是从眼睛里发出,而不是从嘴巴,同时歌手需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他还展示了一些训练歌手吐字清晰度的音乐片段:

通过对上述练习不断地、由慢渐快的重复,就如同练绕口令一般,歌手的清晰吐字也就不难获得了。热身时,声音训练教师还会选择一条简单上口的旋律,比如《小星星》,用“小声”“大声”“愤怒”“欢快”等不同情绪和提示来演唱,同时面部表情和身体姿态也要体现出音乐的特性。排练厅最好有镜子,歌手可以通过对着镜子来训练自己的表情张力。

(二)音准的训练与修正

良好的音准是合唱团音乐能力最基本、最重要的体现,此次参加大师班培训的学员们也特别渴望收获这方面的知识。芮内特教授告诉我们:在南非不少黑人歌手都有非常好的声音和音乐激情,但他们缺乏良好的聆听能力和习惯,因此需要通过每次排练中让他们了解并掌握每个音的构成,来调整和训练他们的音准。

每个音都是由很多泛音组成的,芮内特教授经常训练自己的团员听泛音。她坚信听出每个音的八度和五度泛音,能帮助歌手更好地唱准音。这个过程往往是先从单音开始,在某个音高上进行从“u”到“o”“a”“e”“i”的元音转换(元音的变化要连贯而不是彼此分割),分辨单音上方五度的泛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演唱“o”时,泛音最易听见,唱“i”时则泛音完全消失。接下来,芮内特教授让示范合唱团以聆听泛音为前提,逐渐构唱出整个和弦。女高音声部先听到基音发出的八度泛音,再按照这个音准唱出来;男高音声部构唱上方五度音时,也是如此。虽然此练习非常简单,但长此以往,合唱团的音准可以越来越好。在声音训练和演唱排练时,也可以在每个练声片段的结尾处或是音准有问题的音符处悬停和弦,直至调整到很有泛音较多的音准。

在音乐演唱中,指挥还需要仔细甄别造成音准问题的原因,如集体音准偏低可能是由于团员太过劳累、太热、演唱姿势不对、午饭吃太饱、精神过于亢奋等多种客观因素,或者是由于呼吸控制不好、元音发音的位置不对、团员能力不够、团员声部划分错误等主观因素原因造成的。如果在唱无伴奏合唱时,出现音准水平整体下降,可以通过调整调高、鼓励合唱团员用带头腔的假声演唱较困难的高声区等方法来调整。

作为一位优秀的指挥,在团员学习作品时,需要预判哪些部分可能容易出问题,要想办法用自己的手势专门提醒相应的声部保持音准。比如女高音唱下行音阶时,指挥手势轻微往上,有助于提醒她们保持音高,合唱团员自己把手渐渐抬起来也会对此有所帮助。在唱连续地重复音时,音准特别容易出问题,必须保持注意力集中。还有一些音准问题来源于某些需要克服的特殊的演唱习惯,如不少南非民歌喜欢在实际音符前面添加上倚音,以从倚音滑到实际音高的方式来演唱,这会造成音高的疲弱,音准逐渐偏低,指挥必须教会合唱团员从音的顶部来思考。

波兰纳先生(一排左四)与示范合唱团合影

如果在台上表演或比赛时“跑”音了,指挥必须用手势悄悄地告诉他们。指挥的态度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合唱团员始终在观察指挥的表情,指挥保持微笑,会使合唱团有更大的可能性保持在好的音准上;但有些指挥手势动作很大、很激烈,也经常会出现音准偏高的问题。

芮内特教授最后坚称,“遇到音准问题,坚决不能妥协!”对于钢琴在合唱排练中的作用,两位专家不约而同地予以否定,他们认为频繁地使用钢琴“引领”和“校对”合唱团的音准有害无益,会使团员们形成懒得聆听和思考的坏习惯。

(三)新颖全面的声音概念

芮内特教授来自南非,她在训练自己合唱团中的男声声部时强调使用头腔假声进行演唱。在男女比例失调的情况下,可以让女中音来帮助男高音声部演唱某些有难度的高音片段。在大师课中,不少指挥学员都对男声的头声训练和运用产生了浓厚兴趣。芮内特教授邀请在座的男教师上台,先如京剧“吊嗓子”那般,在高声区以下用滑音的方式找到自己的假声,再以比较简单的音乐片段,从高声区向低声区下行模进。

奇妙的是,以往非常明显的换声点(Break)消失了,两位男低音学员也能唱出音质非常不错的假声。芮内特教授用这种方法来帮助男歌手找到自己的假声,稍加练习,他们就不再有障碍,可以自由地进行真假声融合的演唱。

随着男声的假声音域的拓展,让所有的团员不分声部地加入声音练习也成为可能,这也是芮内特教授所秉持的声音训练观念,她通过各种音乐片段训练每一个合唱团员无论高音区还是低音区都可以唱。

芮内特教授(右)

作为一位非常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芮内特教授本身具有优美的嗓音,很多学员对她训练合唱团演唱高音的方法充满兴趣。芮内特教授认为唱高音与唱其他音区是一样的,并不需要嗓子或气息的特殊准备。只不过,在高音区要保持良好的元音发音口型不那么容易。并且,大家把注意力过多地放在高音本身,而忽略了高音之前的音,她说:“就像往平静的湖面中扔一块石头,高音并非石头的落点。高音只是石头扔下去形成的水波,高音之前的那个音,才是你要储备能量并做好准备的音。”

很多在合唱实践中摸索学习的指挥都会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好的合唱团应该具有怎样的音色,具备怎样的素质?对此,波兰纳先生给出了九大标准:

有些指挥只让儿童合唱团在ff-pp(很强至很弱)的力度区间演唱,或是想方设法回避那些情感深刻的音乐作品。波兰纳先生认为他们低估了儿童合唱团的音乐塑造能力,在指挥正确的训练和引导下,儿童合唱团完全可以演唱出非常强或是非常弱的音响强度,他们也能表达深刻的情感。

(四)演唱曲目的选择

波兰纳先生分享了他为合唱团选择作品的原则,他非常看重曲目的教学意义,每个作品都要让团员的音乐能力得到一次拓展。波兰纳先生带来一首歌曲《意大利》(Italia),歌词都是意大利语的音乐术语,音乐部分则完全根据音乐术语的意义创作的。通过学习演唱这首作品,能够让学生迅速把握这些音乐术语的内涵。

拓展合唱团的可塑性和表现力也是选曲需要特别强调的。波兰纳先生介绍给大家一首生活在北极圈内芬兰拉普兰德(Lapland)地区的萨米族人(Sami)演唱的悠伊库(Joiku)乐曲《布鲁·马蒂》(Burro Matti)。“悠伊库”是一种历史悠久的、传统的即兴哼唱民歌,它的歌词并不固定,且歌词没有明确的意义,旋律也是简单的循环模式,是一种拉布兰德人远足时自由自在地歌唱。这首《布鲁·马蒂》的编曲非常独特,在演唱旋律声部时,合唱团的声音不能表现得太优美,而要强调直白和尖利。伴奏声部在高声区,无法用原生态的唱法来驾驭,因此主要使用常规的合唱声音演唱。歌手们可以在短短的一首歌曲中,学习和比较不同的嗓音表现方法。

波兰纳先生还带来了一首名为《雅各布的儿子们》(Jaakobin Pojat)的芬兰当代合唱作品,由塔皮奥拉合唱团委约芬兰作曲家佩卡·科斯提艾伦(Pekka Kostiainen,1944—)创作,歌词为《圣经》故事中雅各布的十二个儿子的名字。波兰纳先生对歌曲的创作背景娓娓道来。在芬兰几十年前的宗教课程中,有很多不是很有意义的学习内容,比如要诵读并背出雅各布的十二个儿子的名字,作曲家创作这首作品正是为了讽刺这种无谓的学习。因此在唱这首现代作品时,也要具有强烈的讽刺意味。波兰纳先生称他听过不少过于“优美”的版本,这与歌曲的内涵是背道而驰的。

(五)表演动作编排

非洲主题的合唱音乐总是与舞蹈密不可分,芮内特教授在大师班上为我们介绍了非常多优美而又富于生命激情的非洲合唱作品。芮内特教授指挥的约翰内斯堡大学生合唱团中有很多黑人团员,因此,他们特别擅长演唱非洲音乐作品。芮内特教授坦言,他们在演唱时的律动来自于血液中流淌的基因,确实很难模仿到位。她建议中国合唱团在学习非洲元素的合唱作品时,最好找黑人合唱团表演的版本进行学习,他们的摇摆动作是非常细腻和细微的,就如同香料一般,少许即可。

关于合唱团体的有效管理

尽管波兰纳先生是一位主攻童声合唱的指挥,但却主张建立一种“互助合作型”的指挥模式。基于队员的音乐能力和彼此间的信任,他把很多指挥的职责交托给了合唱团员们。

在波兰纳先生的合唱团,小团员可以在展演或表演场合履行以下“指挥”的职责:

1.演唱无伴奏作品时,小团员自己给出音高。为此,指挥给每位小团员发了一个音叉,训练他们根据标准音小字一组的a,构唱出乐曲主和弦的分解形式。

2.在排练、大师课、工作坊等场合,团员们自己主导热身环节。合唱团热身的各个环节和内容是相对固定的,小团员可以驾轻就熟地主导基本流程。

3.小团员为自己表演的乐曲进行伴奏。所有塔皮奥拉童声合唱团的成员都必须辅修一门乐器,波兰纳先生认为同时以演唱和演奏两种形式来学习音乐,大有裨益。

4.小团员自由报名演唱独唱部分,而且在各种正式场合中表演。

5.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完成表演。波兰纳先生经常故意“缺席”正式表演场合,他或是站在后台或是坐在观众席,小团员要自己完成音乐的起止以及速度、音色、音准、声响平衡、艺术表达的控制,甚至自己完成动作编排。

波兰纳先生一直热衷于这种“去指挥化”的合唱艺术表演实践。当然,只有长期严格到位的音乐训练,才能让孩子们胜任这样的表演,当然也离不开指挥与小队员之间的默契与信任。为此,波兰纳先生施行了一套非常严密、高效且人性化的方式管理整个团队。

首先,为了增进指挥与团员个体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波兰纳先生在排练之余会与孩子们进行面对面的单独交流。每年也有“一对一”的音乐“体检”,记录他们的音乐能力的提升和人格的逐渐完善。在他的管理团队中,教师们各司其职,完成教学任务。声音训练教师在主导热身之后,指挥进行正式排练时,同步开设“一对一”指导室;在排练过程中,每位合唱团员按顺序依次去声音训练教师那儿解决声音问题。特约观察员将观察日常排练和演出的全过程,与孩子们交心,并将合唱团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孩子的困扰反馈给指挥。

其次,在关键的团员新老交替问题上,合唱团有良好的“传帮带”机制。让老队员带新队员,并且每年安排一到两次老团员的茶话会或分享会来了解新团员的学习情况,交流团队的各种问题,相应的训练和管理也可有效帮助合唱团顺利完成新老交替。每年大概有十位左右的新团员加入,波兰纳先生为这些新团员融入合唱团做了以下各种准备:

第一个月 第二个月 半年 年末家长音乐会 圣诞音乐会中演唱三至四首歌曲进入常规排练,配备“一对一”“帮扶”小教授持续一年的“预备役”排练

指挥在为期一年的“预备役”排练中传授合唱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团员在四到五周之后同步进驻到常规排练中。为了提升新团员的积极性,在第一年安排了两次演出机会。

再次,由于排练时间非常有限,波兰纳先生在有效利用时间方面绞尽脑汁。在为旅行音乐会进行选拔时,波兰纳先生将团员们按四重唱分组,现场学一首有难度的新作品,并以“点将”的形式,让不同的小组分别“接龙”演唱完整首作品。

最后,无论是在日常排练和表演,还是在团队管理等方面,波兰纳先生都深刻认识到童声合唱指挥的特殊性与使命,不仅给孩子们以音乐上的影响,更尽可能塑造他们的人格、人生观。在他看来,非语言的沟通(面部表情、眼神交流、身体姿态等)应该被特别强调,无论这种非语言的沟通是否是指挥有意为之;而且对于孩子们来说,交流时的态度往往比内容更加重要。

结 语

在短短的两天时间中,学员们感受到了两位专家不同的合唱音乐风格和新型的合唱训练、管理理念。他们的授课既有非常专业化、理论性的思辨,又带领着学员们一同感受和体验合唱的独特魅力。正如波兰纳先生的分享,“精致的艺术表达”与“轻松的寓教于乐”总是一对自相矛盾的音乐目标。精致的艺术表达往往意味着没有任何差错地完成作品,这会给合唱团员带来巨大的压力;而轻松的寓教于乐则强调快乐地体验音乐、减轻表演压力并容许犯错。在进行高标准的合唱能力培养的同时,呵护合唱队员“快乐”歌唱的权利,正是指挥们探究的永恒的命题。

猜你喜欢

内特音准合唱团
合唱团
从玛丽·安托瓦内特到乔乔·西瓦,蝴蝶结发饰意义惊人的历史
合唱中的音准问题和训练方法解析
青蛙合唱团
难忘的合唱团
把握歌唱关键期 有效培养音准感
浅谈影响合唱音准的因素
小学低段学生歌唱音准的实践研究
特内特:美国中情局局长辞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