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视野下的中美青年期刊比较研究
——以《青年研究》等四家期刊为例

2017-05-18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学术期刊栏目期刊

■ 张 静 杜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国际视野下的中美青年期刊比较研究
——以《青年研究》等四家期刊为例

■ 张 静 杜 涛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新闻传播学院,北京 100089)

《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以及Youth&Society是中美两国有代表性的青年类学术期刊,通过对它们近两年(2015-2016)所刊载论文从研究主题、研究方法、作者群以及栏目设置等方面进行分析发现:研究主题方面,四份期刊均对青少年社会话题最为关注,美国期刊更注重研究对象的全球性;研究方法方面,中美期刊在追求多元化的同时各有侧重;作者群方面,中国期刊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更广,美国期刊作者间的合作更为普遍;栏目设置方面,《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注重特色栏目设置和专题研究,并将专题与主持人制相结合。对中美两国青年类期刊的比较研究可以为国内期刊提高学术规范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提供借鉴。

中国青年类期刊 美国青年类期刊 研究主题 研究方法 作者群 栏目设置

一、问题的提出与相关研究

我国青年类学术期刊创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短短三十余年已初具规模。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青少年问题已成为全球性问题。美国在青少年研究方面起步较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高层次研究成果。因此,对中美国两国青年类期刊的比较研究可以为进一步提升国内期刊办刊水平、拓展国际视野提供借鉴。目前,国内关于青年类期刊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第一,从宏观角度对青年类期刊的发展进行定性或定量描述和分析,进而总结近年我国青少年研究呈现的特点。如仲伟民分析了我国青年学术期刊的现状与特点,并从期刊定位、选题、编辑主观能动性以及文章水平四方面给出青年类学术期刊提高办刊水平的建议[1]。第二,从微观角度对青年类期刊的研究主题、读者情况、特色发展、品牌定位等具体方面进行研究分析。如风笑天对国内四种青年刊物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近三十年来,国内青年研究的主题主要集中在青年就业与职业、思想观念、教育与成才、失范行为、婚恋与家庭这五方面;研究方法则以调查研究方式为主,实地研究相对较少,实验研究几乎没有,而直接引用他人资料的方式约占总体的三分之一[2]。第三,针对青年类期刊的发展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如王金龙谈到青年学术期刊要实施品牌战略,加强特色栏目建设,完善作者队伍建设等[3]。综上所述,国内学者从不同角度对青年类期刊进行了分析探讨,但主要还是局限于抽象分析或国内比较,缺少国际视野和比较研究。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计量法与内容分析法,选取中美两国的四份期刊:《青年研究》《中国青年社会科学》、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和Youth&Society*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重点关注青少年在青春期(10-18岁)以及成人初显期(18-22岁)两个阶段所面临的问题;Youth & Society 主要研究关于10-24岁青少年的一些问题,包括从儿童时期到青少年再到成年这几个转型期所遇到的问题,以及影响青少年健康与发展的的社会、情境和政治因素。两份期刊的影响因子分别为1.439和1.418。进行比较研究。选择这四份期刊作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因为两份国内期刊同为CSSCI来源(或扩展来源)期刊,两份美国期刊同属SSCI检索期刊,均具有较大的影响力和代表性;另外一方面,四份期刊均为双月刊,便于比较分析。选取四份期刊2015-2016年全部12期内容作为研究样本进行量化分析,共计550篇论文,其中《青年研究》123篇,《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94篇,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56篇,Youth&Society77篇。本文从以下四个维度进行比较:

研究主题。主要从“选题类别”和“选题范围”两方面对各期刊论文的主题进行考察。“选题类别”包括六个方面:政法、社会、教育、文化、思想、其他(其中政法类和思想类较易混淆,本文的界定是:政法类选题主要包括青年政治参与、青年干部、群团工作、以及对青少年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解读,思想类选题主要指青少年的价值观以及认知心理研究);“选题范围”指期刊研究中所涉境外青年的区域分布,包括亚洲、欧洲、美洲、非洲等。

研究方法。通过对所刊论文的研究方法进行量化统计,了解各期刊偏好的研究方法及其使用频次。本文将研究方法大致分为以下八类:质化研究、二手资料研究、问卷调查、内容分析、实验法、混合研究、思辨论证法以及其他。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二手资料研究,主要指研究中所需的数据或资料是经他人收集、整理并已发表的,如年鉴、工作报告、文献、数据库、报表等*本文研究方法的分类标准参考了苏钥机 王海燕等:《中华传播研究的现况:谁做甚么和引用谁》,载《传播与社会学刊》,2013年总第23期;李 彪:《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的构造——对1995-2007年我国四种主要学术期刊的考察》,载《国际新闻界》,2008年第1期。。

作者群。主要分析各期刊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合作情况和作者来源。作者学科分类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为参考标准,按照13个学科门类进行划分。作者的合作情况主要通过对各期刊文章平均作者数目的统计来分析。另外,统计各期刊国外作者数。

栏目设置。通过对比各期刊栏目的划分方式与定位、常设栏目以及专题策划等,了解各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的情况。

三、分析与讨论

(一)研究主题

1.选题类别:中美期刊均对社会话题最为关注,具体关注点依国情不同有所差别

本文按照“政法”“社会”“教育”“文化”“思想”及“其他”六类将四份期刊所刊论文进行内容归类(见表1)。

表1 四份期刊中不同领域论文篇数分布及比例

从表1可以看出,四份期刊所刊论文均对“社会话题”最为关注。其中Youth&Society和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关于青少年社会话题的论文比重分别为74.03%和67.86%,占绝对多数。相对而言,国内两家期刊关于社会话题的论文比重稍小,但也居于首位。此外,各期刊对其他领域也均有关注,但所占比重差距明显。《青年研究》对青少年“思想”方面的动态关注较多,《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涉及“政法”领域的论文占比较大,Youth&Society对“教育”方面更感兴趣。与其他期刊略有不同的是,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近两年来对“政法”方面的关注为零,在“思想”方面的关注度则相对较高,如2015年第六期有一篇文章通过对几乎从未接受过宗教培训、无传统基督教信仰但却参加了路德教会确认仪式的18位丹麦青年(18-27岁)进行访谈,来研究他们的宗教信仰以及道德观[4]。

鉴于四份期刊对“社会话题”的高度关注,笔者对四份期刊中关于“社会话题”的文章进行类目细分(见表2)。表2显示,“社会话题”中,中美期刊的选题方向虽有差异,但关注的重点领域相似度很高,都对“弱势群体”给予较大关注,进一步观察发现,基于各自国情,中国期刊主要关注残障儿童、弃婴、留守儿童、女童以及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美国期刊则重点关注难民、黑人移民以及同性恋等特殊群体。 此外“不良行为及犯罪”话题也同样受到中外学者的较高关注,主要包括:青少年酗酒、吸毒、赌博、盗窃、校园暴力以及性侵等不良或违法行为。“社会话题”中其他内容的研究选择上,中美学者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网络与新媒体”“职业选择与认同”是国内青年类期刊较为关注的话题,而美国期刊中,关于“健康”和青少年“成长环境”的内容则比较多。其中“健康”领域以心理健康研究为主,在美国两份期刊中,近两年关于青少年健康的文章共17篇,心理研究占70.59%(12篇),如青少年抑郁症现象、学业与幸福感之间的关系、以及青少年对于自身情绪和行为的认知等;“成长环境”主要指同伴、偶像、以及社区、家庭、学校环境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如社区中邻里对父母监督青少年生活的影响[5]。此外,《青年研究》和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对“婚恋与两性”话题都较为关注,分别排第二和第四位。

表2 四份期刊主要社会话题所占比例(%)及排序

2.选题范围:美国期刊的研究对象更具全球性

青少年问题是全球化问题,因此青少年研究应具有国际视野。本文所选的四份期刊均涉及对境外青年的研究,但是关注程度却有较大的差异(见表3)。

表3 “境外青年研究”的总篇数、地区分布及比例(%)

注:表中“总篇数”指各期刊关于“境外青年研究”的数量。地区分布的比例以各期刊境外青年研究的“总篇数”为基准。

两份国内期刊对青少年问题的关注主要局限在本土范围之内,域外研究的比重很小:《青年研究》仅为7.32%,《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为8.5%。相比而言,两份美国期刊更具开放性和国际视野,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和Youth&Society中关于境外青少年的研究分别为35.71%和29.87%。四份期刊关于境外青年研究的地区分布相对比较均衡。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涉及地区最广,亚洲、欧洲、美洲、非洲以及澳洲均有涉及,这与其研究全球青少年问题的宗旨相吻合。其他三份期刊涉及的区域则主要集中在亚洲、欧洲和美洲,其中Youth&Society在三个主要区域的分布最为均衡,几个区域研究比重都在30%左右。

(二)研究方法

表4 四份期刊研究方法所占比例(%)

注:“质化研究”包括访谈法、扎根理论、焦点小组、田野调查、文本分析以及民族志等方法。 “混合研究”指一篇文章中同时运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

由表4可以看出,中美四份青年类期刊均涉及多种研究方法,具体侧重依各刊定位有所不同。美国期刊中,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近两年刊载的论文超过半数建立在质化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考察发现,访谈法、扎根理论、焦点小组、田野调查以及民族志等方法均有涉猎,是四份期刊中质化研究方法运用最为丰富多元的。混合研究方法的运用也是该刊的一大特色,近两年19.64%的文章综合运用质化和量化的研究方法。Youth&Society则注重对二手资料的挖掘,两年中有半数文章是建立在对已有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此外,两份美国期刊都比较偏重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近两年所刊文章均未涉及思辨论证法。国内的《青年研究》使用了较多的二手资料分析法和问卷调查法,与Youth&Society的研究方法使用风格较为接近。相比而言,《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则更偏重学科与概念体系建构,思辨性文章较多,这一方面与《中国青年社会科学》的定位与栏目设置有关,另一方面与该刊较为关注青年学的学科构建有关。另外,两份美国期刊中实验法的运用虽多于国内,但总体比重并不是很高,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目前青年研究领域的特点,也是未来研究可能拓展的领域。

(三) 作者群

就作者群的学科专业分布而言,两份中国期刊要比美国期刊的作者群分布略广。其中《中国青年社会科学》作者群学科分布最为广泛,涉及哲学、法学、管理学、文学、艺术学、工学、教育学、历史学、经济学以及军事学十个门类,涵盖中外哲学、伦理学、财政学、政治学、国际关系、高等教育、社会工作、体育、历史、新闻传播多学科学者。Youth&Society涉及学科较少,包括:医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军事学和艺术学。具体到一级学科,国内期刊的作者群中来自社会学学科的学者数量最多,而美国的作者群中来自心理学的学者较多。多学科学者共同致力于青少年研究,可以最大限度地吸引学术力量,形成研究合力,开展多视角研究,但同时也有可能使这一领域的研究主题较为分散,对未来可能形成的青年的学科统一或学科整合不利。

表5 四份期刊国外作者数、平均作者数与作者学科专业分布

由表5可以看出,两份美国期刊国外作者数分别为33和66人,而两份国内期刊近两年的文章中并没有国外学者的加盟。同时,两份美国期刊单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要多于中国期刊。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单篇文章的平均作者数最多(3.20)。国内期刊单一作者的比例较高,更喜欢“单兵作战”。美国期刊更注重学者之间的合作,甚至包括不同国家、不同学科领域之间学者的合作,比如,Youth&Society2015年第二期有一篇关于研究艾滋病预防对六年级和十年级孩子影响的文章,十位作者分别来自美国、中国以及巴哈马,学科领域主要集中在心理学和医学[6]。

(四) 栏目设置

四份期刊在栏目设置方面差别较大。从近两年的样本来看,《青年研究》没有具体的栏目划分,只在2015年第三期和2016年第一期策划了专题研究,分别为“农村大学生与进城青年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世界”和“Web3.0时代都市青年白领的社交、消费与职业新倾向”。两份美国期刊也未形成固定的栏目,而是每年会有几期以专题特刊的形式呈现。在本文所选的两年样本中,Youth&Society有三期以专题特刊的形式呈现,分别是2015年第一期:公民参与(Civic Participation)、2015年第五期:学校政策(School Policy)、2015年第六期:数字世界与青少年(The Digital World and Adolescence);JournalofAdolescentResearch近两年只有一期是专题特刊,即2015年第五期:成人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这三份期刊的栏目设置似乎没有明确的定位和规律,缺少统筹安排。

相比而言,《中国青年社会科学》在栏目设置方面更为细化和明确。“特别观察”栏目对社会热点事件或焦点现象进行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常设栏目有“青年理论”“青年思想与教育”“共青团与青年工作”“大学生与高校教育”“域外青年”“青少年与社会发展”“青少年与法治”等。该刊还积极策划专题研究,最近两年共推出28个专题,且多采用主持人制。栏目设置一方面能增加期刊的学术含量[7],另一方面能对社会热点事件、现象以及最新的重大学术问题进行更为全面、及时的回应。比如,2016年第一期针对“人民大学‘断交门’事件”在“特别观察”栏目策划了专题研究,分别从法学、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以及代际理论四方面对该事件进行多角度考察。同期的“青年理论”栏目也针对重大理论问题组织专题研究,由知名学者围绕青年学学科构建的依据和意义进行探讨,在学术界形成一定反响。

结语:上述比较研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结论:(1)研究主题方面,四份期刊均对青少年社会话题最为关注;同时,美国期刊的选题范围更具国际视野,两份美国期刊中涉及境外青少问题研究的论文数明显高于我国的两份期刊,区域分布也更广。(2)研究方法方面,中美期刊都追求多元化的研究方法,具体倾向依各刊定位有所不同。(3)作者群方面,国内期刊作者的学科专业分布更为广泛,而美国期刊更注重学者间的研究合作。另外,美国两份期刊均有一定数量的国外作者,而我国两份期刊近两年则没有刊载国外作者的文章。(4)栏目设置方面,多数期刊不重视栏目或专题设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更注重特色栏目的设置,并将专题与主持人制相结合。

通过以上结论可以发现,中美两国青年类学术期刊与青少年研究有某些共通之处。在研究主题方面,都对青少年社会话题高度关注,具体而言,本国的弱势群体与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他们共同关注的焦点。在研究方法方面,追求多元化的研究方法是两国期刊的共同选择。这些共通之处可以构成未来双方学术交流和合作的基础。同时,美国青年类研究期刊存在一些优势与特点值得我们学习。(1)提高期刊学术规范。选择更具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主题;加强学术合作,推动我国学术期刊的专业化发展;鼓励一手资料的运用,使其更具交流性和可比较性。(2)拓展国际视野,研究对象以及作者群来源应更广泛。全球化背景下,青年类学术期刊,无论学术视野、对象领域,还是风格与形式,都应密切关注青少年群体的新变化与新特点,勇于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努力,实现创新发展。

[1]仲伟民:《谈青年类学术期刊提高办刊质量的几个问题》,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2]风笑天:《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的对象、主题与方法》,载《青年研究》,2012年第5期。

[3]王金龙:《浅析青年学术期刊的品牌战略》,载《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4期。

[4] Jeffrey Jensen Arnett, Lene Arnett Jensen. There’s More between Heaven and Earth: Danish Emerging Adults’ Religious Beliefs and Values. Journal of Adolescent Research, 2015,(6).

[5] Anita Zuberi, Neighborhoods and Parenting: Assessing the Influence of Neighborhood Quality on the Parental Monitoring of Youth. Youth & Society, 2016,(5).

[6] Veronica Dinaj-Koci, Xinguang Chen, et al. Developmental Implications of HIV Prevention during Adolescence: Examination of the Long-Term Impact of HIV Prevention Interventions Delivered in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in Grade Six and in Grade 10. Youth & Society, 2015,(2).

[7]张耀铭:《青年院校学报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载《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5年第6期。

(责任编辑: 张宇慧)

2017-03-20

张 静,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新闻学; 杜 涛(通讯作者),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研究青少年与传媒。

猜你喜欢

学术期刊栏目期刊
期刊更名启事
期刊简介
2020年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获奖证明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我刊获评四川省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期刊
期刊问答
栏目稿约
栏目主持人语
“大师问答”栏目问答精选
“大师问答Ask the Guru!”栏目问答精选(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