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调查
2017-05-18杨芷英郭鹏举
■ 杨芷英 郭鹏举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研究
——基于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调查
■ 杨芷英 郭鹏举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9;中国人民大学 心理学系,北京 100872)
家庭作为流动儿童最重要的生活、生长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影响极大。通过对北京市2 993名8-14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提取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流动儿童与父母及家人的沟通状况以及父母关系四个指标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家庭因素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具有相关性;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沟通状况、父母关系对其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而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
家庭因素 北京市流动儿童 心理健康
一、问题提出与研究假设
(一)问题提出
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持续流动,城市的流动儿童日益增多。根据全国妇联课题组2013年5月发布的《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城乡流动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全国流动儿童(0-17岁)规模达到3 581万人。北京是流动儿童聚集的城市,流动儿童的比例已占到同龄儿童的36.28%,成为城市中一个庞大的、不容忽视的社会群体。流动儿童作为未成年人,正处在发育身体、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个性、形成人生观和道德观的关键时期,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然而,由于流动儿童生活环境的变化及生活不稳定因素的增加,容易出现环境适应障碍、身份认同障碍、学业发展障碍、社会交往障碍等一系列心理困扰,影响其身心的健康发展。心理学研究发现,生命早期阶段的教育和经历对儿童日后的成长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家庭作为流动儿童最重要的生活、生长环境和社会支持系统,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探究家庭因素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之间的相关性,本研究在对北京市2 993名8-14岁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提取能够反映流动儿童家庭要素的指标进行方差分析,旨在对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进行较为全面、客观的实证研究。
(二)研究假设
本研究在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假设:
第一,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家庭的经济状况好可以减轻父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提高父母的生活满意度,从而对孩子的心理健康产生正向影响。
第二,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父母的受教育程度高有助于提高其对孩子的教育水平,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从而促进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第三,流动儿童与父母及家人的沟通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亲子沟通状况可以反映流动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及获得的家庭支持,进而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
第四,父母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假设父母关系状况通过影响家庭的生活氛围,对流动儿童的情绪产生影响,进而影响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二、研究工具与样本选取
(一)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中科院心理所王极盛教授于1997年编制的《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MSSMHS)作为测量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工具。该量表共60个题目,由10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强迫症状、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10项特征值,采用5级评分制,分数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就整体及某一维度而言,得分高于2分表示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之所以选用该测量工具,一是因为在现有研究成果中,已有不少学者运用该量表进行了相关研究,如张巧玲等学者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1]的研究,邱达明等学者对“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2]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肖蕊对“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3]。二是该量表的信效度比较理想。本研究对该量表进行了信度分析,以检验其可靠性、一致性和稳定性。检验表明,该量表除了强迫症状与适应不良克伦巴赫系数较低外,其余分量表及总体量表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各分量表克伦巴赫系数在0.59-0.83之间,整体信度为0.96,基本符合心理测量学规定的信度指标(结果如表1所示)。三是本研究选取的流动儿童的年龄段为8-14岁,样本选取为小学二年级至初中二年级,横跨小学和中学,如果分别选用小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和中学生心理健康评定量表,则不同量表之间数据的可比性受限。因此,本研究统一采用该量表。
表1 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内部一致性检验
(二)样本选取
本研究以北京市8-14岁的流动儿童为研究对象,于2016年5月在北京市海淀区、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及怀柔区的流动儿童中进行抽样调查,共发放问卷3 500份,回收问卷3 457份,对原始数据进行统一筛选后获得有效问卷2 993份,有效问卷回收率达到86.58%。样本涵盖了城区、远郊区2-8年级,且来北京时间长短不同的流动儿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总体情况
运用统计软件SPSS 22.0对于获得的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北京市8-14岁流动儿童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μ= 1.78,σ= 0.57,N= 2 989),仅在强迫维度上存在轻度症状(μ= 2.1,σ= 0.66,N= 2 993),而在其他维度上均表现正常。其心理健康状况的10项特征值统计结果:强迫症、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得分分别的2.1、1.76、1.68、1.81、1.74、1.8、1.83、1.6、1.9和1.6。以上调查数据显示,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较好,这应该是近年来中小学对心理健康教育愈加重视的结果。
(二)家庭因素与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
本研究采用家庭经济状况、父母受教育程度、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父母关系作为衡量家庭因素的主要指标。参照Field介绍的方法运用SPSS 22.0分别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方差分析探究不同家庭因素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产生的影响。
1.家庭经济状况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在调查中将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分为富裕、中等和贫困三种类型,调查显示,三种家庭经济状况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整体平均分在1.74-2.08之间,表示富裕家庭及中等家庭的儿童均无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贫困家庭的儿童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水平最高的是富裕家庭的流动儿童(M= 1.74,SD= 0.62,N= 215),相对最差的是贫困家庭的流动儿童(M= 2.08,SD= 0.71,N= 71),家庭经济状况不同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表详见表2,由于各组内方差不齐,因此采用Welch校验后的F值与自由度,F(2, 148.41) = 6.97,p= 0.001。
表2 不同家庭经济状况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的方差分析表
注:P< 0.05表示差异显著,P< 0.01表示差异极其显著,P> 0.05表示差异不显著。下同。
Games-Howell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富裕家庭与贫困家庭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显著差异,中等家庭儿童与贫困家庭儿童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2.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调查显示,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5类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整体平均分在1.71-1.81之间,均无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父母学历不同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方面略有差异,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的是父亲具有“本科”学历的流动儿童和母亲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流动儿童。对于父亲受教育程度对于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来讲,方差分析表详见表3,F(4, 2 945) = 2.62,p= 0.03。但Hochberg’s GT2事后检验未发现任意两类父亲受教育程度影响的儿童心理健康水平间存在显著差异。对于母亲受教育程度来讲,方差分析表详见表4,F(4, 2 943) = 1.98,p> 0.05,即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孩子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在统计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3 父亲的受教育程度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得分上的方差分析表
表4 母亲的受教育程度在流动儿童心理健康得分上的方差分析表
3.北京市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调查显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受其与父母及家人沟通程度的影响。在心理健康量表上,与父母沟通程度不同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的整体平均分在1.61-2.37之间,其中,与父母及家人沟通“较少”或“很少”的流动儿童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沟通“很多”“较多”“一般”的流动儿童均无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的是与父母及家人沟通“很多”的流动儿童(M= 1.61,SD= 0.48,N= 1 299),相对最差的是与父母及家人沟通“很少”的流动儿童(M= 2.37,SD= 0.77,N= 52)。与父母沟通程度不同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表详见表5,由于各组内方差不齐,因此采用Welch校验后的F值与自由度,F(4, 270.50) = 74.07,p< 0.001。
表5 与父母的沟通程度不同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得分上的方差分析表
Games-Howell事后检验结果显示,与父母及家人沟通“很多”的流动儿童和与父母沟通“较多”“一般”“较少”及“很少”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与父母沟通“较多”的流动儿童和与父母沟通“一般”“较少”及“很少”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与父母沟通“一般”的流动儿童和与父母沟通“很少”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
4.父母关系对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最初环境,父母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与基础,父母关系是否和谐对儿童的成长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正如社会学家史德曼(J.Steigman)指出的那样,“生活在婚姻失败家庭中的儿童,会经常遭遇到来自同龄伙伴的讥笑,并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这很可能造成其日后行为失态或心理病态。”[4]在本调查中,将流动儿童父母的关系状况分为“很好”“较好”“一般”“较差”“很差”5个层次,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与父母关系情况之间的差异比较详见下图。
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得分与父母关系比较图
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父母关系情况不同的流动儿童,其心理健康的整体平均分在1.65到2.43之间。数据显示:认为父母之间关系“一般”“较差”“很差”的流动儿童均存在轻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而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较好”的流动儿童均无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中,心理健康水平最好的是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好”的流动儿童(M= 1.65,SD= 0.49,N= 1 723),而心理健康水平最差的是认为父母之间的关系“很差”的流动儿童(M= 2.43,SD= 0.84,N= 32)。父母关系状况不同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在统计上存在显著差异,方差分析表详见表6,由于各组内方差不齐,因此采用Welch校验后的F值与自由度,F(4,153.18) = 66.26,p< 0.001。
Games-Howell事后检验结果显示,认为父母关系“很好”的流动儿童与认为父母关系“较好”“一般”“较差”及“很差”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均存在显著差异。此外,认为父母关系“较好”的流动儿童与认为父母关系“一般”“较差”及“很差”的流动儿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也存在显著差异。
综上所述,根据方差分析的结果,我们发现流动儿童家庭经济状况、与父母沟通状况、父母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分别证实了假设1、假设3、假设4,而流动儿童父母受教育程度不会对其心理健康水平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假设2没有得到证实。
四、讨论与建议
(一)讨论
1.北京市流动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
研究显示,北京市流动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良好,在偏执、敌对、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抑郁、焦虑、学习压力、适应不良、情绪不平衡、心理不平衡方面均表现正常,仅存在轻度的强迫症状。这与以往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一是随着国家、社会、学校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的提升,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加强,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逐渐提升。二是与样本选取的区县有关,本次样本选取区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比较扎实,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良好。三是对流动儿童的界定不同。有些学者将流动儿童界定为打工子弟或农民工子弟,本研究认为所有在京工作但没有北京户籍的儿童均可称为流动儿童。
本次调查显示:参与的流动儿童存在轻度的强迫症状(M= 2.1),这可能是由于当流动儿童处于环境变化、生活波动、学习失序状态时,会产生情绪焦虑、安全感下降的现象,而个体借助于一些强迫观念或强迫行为可以减少焦虑,比如,反复提醒自己做好某事、不要忘记该做的事情等,以致出现过分紧张、谨慎、不断重复某种意念或行为的现象,并逐渐地稳定下来,成为习得性行为的一部分。
2.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因素影响较大
调查显示,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受家庭的经济状况、父母关系以及与父母的沟通状况等因素的影响。
第一,家庭经济状况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1流动儿童的家庭经济状况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相吻合。这可能是由于家庭经济状况的改善有助于缓解流动儿童家庭的经济压力和生存压力,增强流动儿童及其父母对北京的认同感和自我价值感,提高生活满意度,从而提升心理健康水平。这与刘正荣的研究结果“父亲收入水平低的流动儿童体验到更多的孤独和抑郁,父母收入水平低的流动儿童容易产生学习焦虑和恐惧倾向,家庭人际关系差的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差”[5]相一致。
第二,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影响,这与假设2流动儿童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与其心理健康状况呈正相关不吻合。这可能是由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只能代表其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高低,并不代表其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以及教育子女水平和处理亲子关系、夫妻关系能力的高低。这是因为教育子女和经营家庭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学习和实践,它不会随着学历的提升而自然提高。
第三,流动儿童与父母及家人的沟通状况对其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3相吻合。这可能是因为流动儿童与父母及家人经常沟通,可以从父母和家人那里获得更多的情感支持和生活指导,有助于流动儿童化解生活、学习、交往中遇到的困扰,宣泄负面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这与陈丽等人的研究结果“良好的亲子沟通可以促进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减少问题行为”[6]相一致。Jackson等人的研究结果“不良的亲子沟通对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有预测作用”[7]以及雷雳等人的研究结果“亲子沟通质量直接影响初中生的同伴关系、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8]也对本研究具有一定的验证作用。
第四,父母关系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这与假设4相吻合。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关系好,意味着家庭氛围好,流动儿童可以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更多的家庭温暖、父母关爱和情感支持,从而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这与栾文敬等人的研究结果“农民工家庭中夫妻关系越好,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好”[9]相一致。同时,傅宏的研究也发现:家庭的破裂或父母关系紧张,容易导致孩子苦闷自卑、孤独无助。
(二)建议
第一,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从学校教育而言,要关注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加强对流动儿童的心理教育和心理疏导,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心理讲座、心理辅导以及丰富多彩的心理文化活动,使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制度化、系统化、常态化,这是提高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主渠道。
第二,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为流动儿童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当流动儿童面临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时,家庭对他们的社会适应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的保护作用。研究显示,流动儿童的亲子沟通状况及父母关系状况均与其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的正相关。亲子之间的良好沟通有助于亲子双方的深入了解,形成亲密的情感联结,缓解流动儿童因适应不良带来的情绪困扰和负性体验。而良好的夫妻关系是家庭和睦的关键因素,有助于形成温馨、关爱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学校教育要拓展教育视域,加强对家长的教育及引导,通过心理讲座、心理咨询等形式开展家长心理辅导,解除家长的困惑,指导家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孩子,多与孩子沟通,处理好各种家庭关系,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第三,充分发挥社区的教育功能,举办家长学校,向进城务工人员及其子女免费开放图书阅览室、文体活动室等,引导他们文明休闲,提高进城务工人员的文化素养;开展和睦家庭创建活动,树立榜样,大力弘扬家庭美德;加强人文关怀,社区可以配备专职的社区工作者,对流动儿童进行学业辅导、心理疏导等,及时解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和困惑,为流动儿童创建一个包容、接纳、关怀、友爱的温馨家园。
第四,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保障城市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为流动儿童的发展提供一个开放、公平、和谐的生活环境。流动儿童除了家庭生活,还生活在城市这个大环境中。因此,帮助流动儿童及其家庭走出“制度排斥带来的教育边缘化、经济排斥带来的心态边缘化、社会排斥带来的归属感边缘化”[10],就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如全面实施“积分落户”,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圆梦北京;进一步完善异地中考、高考政策,解除流动儿童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儿童及其家庭对城市的情感认同。
[1]张巧玲 张曼华等:《北京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载《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第8期。
[2]邱达明 普东云等:《南昌市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载《中国健康教育》,2008年第1期。
[3]肖 蕊:《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学校社会工作路径研究》,华中农业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4][9][10]栾文敬等:《家庭关系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载《学前教育研究》,2013年第2期。
[5]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扬州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
[6]陈 丽 刘 艳:《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载《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第1期。
[7]Jackson S , Ostra L , Bosma H .Adolescents’Perceptions of Communication with Parents Relative to Specific Aspects of Relationships with Parent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dolescence , 1998,(21).
[8]雷 雳 王争艳:《初中生的亲子沟通及其与家庭环境系统和社会适应关系的研究》,载《应用心理学》, 2002年第1期。
(责任编辑:王俊华)
2017-03-10
杨芷英,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郭鹏举,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工业与组织心理学、实验社会心理学。
本文系2015-2017年度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提升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5JYB00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