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浴:人间喜乐事(上)
2017-05-17宗不争图片网络
文_宗不争 图片_网络
沐浴:人间喜乐事(上)
文_宗不争 图片_网络
永和九年上巳节,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好友在兰亭相聚,行“修褉”之礼,即指临水洗濯以除不祥
读过《论语》的人,怕是都会对这一段记忆犹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有人将其解释为教育的至美之境,恐是过度诠释了。这一段尤令人愉快,透着掩饰不住的欢乐劲儿。暮春三月好天气,新缝单衣上了身,夫子与徒弟结伴,在沂水边游玩歌咏,乘兴而去,兴尽而归,是极高的乐处,也是最大的风流。这便是人的生活,人的喜乐,成年人的世界,不都是教条与规训,也有孩童的天真,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就是这番浅显的道理。陶渊明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程颢写“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与人同”,摆弄曲高和寡的学问,能重新回到“人境”,是顶难的。
夫子爱热闹,春游,一定不是一个人,甚至也不惟这些弟子,与民同乐,他必是捡了个好日子。这个好日子可能就是三月的上巳节,《周礼》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据记载,春秋时期上巳节已经流行。古时以三月第一个巳日为“上巳”,汉代定为节日。“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礼仪志上》)。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魏晋以后,上巳节改为三月三,后代沿袭,遂成水边饮宴、郊外游春的节日。王羲之也爱热闹,也是在这一天,上巳节,玩曲水流觞喝多了,借着酒劲,信笔写下《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中涂抹修改数处,酒醒了再重新誊抄,却少了点灵韵,将错就错吧。
孔夫子“浴乎沂”,想必是在沂水里洗了澡。洗澡这件事,古时关乎祭祀神祇,今天关乎个人卫生,马虎不得。中国人很早便形成了沐浴的习俗,祀神祭祖之前,必须沐浴斋戒,《孟子•离娄下》载“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海棠汤”,俗称“贵妃池”,汤池的平面造型颇似一朵盛开的海棠花,因此而得名,专供杨贵妃沐浴
早在商朝便有澡堂,唐宋期间,澡堂、浴室极为普遍,并且澡堂配备有服务人员
早在周朝,“三日具沐,五日具浴”已成定俗。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云: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金文,“沐”的字形是双手掬盆水浇头发状,“浴”的字形是人在水滴之间的器皿中。三天洗一次头,五天一沐浴,子女要让父母“五日则镡汤请浴,三日具沐”(《礼记•内则》),这是孝道的体现。招待宾客,洗澡也是硬指标,要让客人能够三日一沐、五日一浴,“卿馆于大夫,大夫馆于士,士馆于工商。管人为客,三日具沐,五日具浴。飧不致,宾不拜,沐浴而食之”。(《礼仪•聘礼》)到了汉朝,《汉律》规定“吏五日得一下沐”,官府每五天给官员放假一天,专门用来洗澡,这一天也被称为“休沐”。到了唐代,许是怕官员偷懒,“五日一下沐”改为十天休息洗浴一次,叫作:“休浣”。我们今天将一月分为上、中、下三旬,唐时则称为上瀚、中瀚、下瀚,瀚即浣的异体字,本意就是洗濯。十天一休,则又有了计时的意义。
杨贵妃“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华清池是人们最熟悉的“澡堂”。其实,早在商朝便有澡堂,商纣王建“酒池肉林”,便是男女混浴的大澡堂。武王伐纣,周灭商,自然不能再建“酒池肉林”,于男女混浴也有明令禁止,《礼记•内则》载“外内不共井,不共湢浴,不通寝席,不通乞假”。周朝的澡堂称“汤沐邑”,《礼记•王制》说,“天子之大夫为三监,监于诸侯之国者,其禄视诸侯之卿,爵视次国之君,其禄取于方伯之地。方伯为朝天子,皆有汤沐之邑于天子之县内,视元士。”诸侯到了京都,先在汤沐邑沐浴更衣,然后才能朝见天子。《列子•说符》里有个寓言,写春秋末期的楚国大夫王孙胜意图密谋叛乱,找孔子来商议计策,孔子劝他收手,他不听,发动叛乱,最终战败,在澡堂上吊自杀了,“白公不得已,遂死于浴室”。
到了唐宋间,澡堂、浴室已经很普遍了,庄季裕《鸡肋编》云:“东京数百万家,无一家燃柴而尽用煤炭。”苏东坡有词云“寄语擦背人,昼夜劳君挥肘”,澡堂里还有服务人员。
到了元朝,澡堂蔚为大观,《马可•波罗游记》写:在元代杭州一些街道上有“冷浴澡堂”,“由男女服务员为你服务,这些澡堂的男女顾客从小时候起,就习惯于一年四季冷水浴,认为这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马可•波罗还记下了杭州“所有的人,都习惯每日沐浴一次,特别是在吃饭之前”。
明文震亨在其所著《长物志》中,对浴室有所说明:“前后二室,以墙隔之,前砌铁锅,后燃薪以俟。更须密室,不为风寒所侵。近墙凿井,具辘轳,为窍引水为入。后为沟,引水而出。澡具巾帨,咸具其中。”明代的名士屠本畯还将“澡身”与“赏古玩”“名香”“诵名言”并列,表明明代的洗澡较之以往更加讲究高雅。
今天洗澡用肥皂、香皂、沐浴液,这“肥皂”之名却得自古代,并不是什么洋泾浜的译文。古人沐浴用皂荚,不仅可去污,还有祛风湿,治皮癣的药效。还有用“肥珠子”的,也就是无患子洗澡的,据《本草纲目》有记载,“树生高山中,甚高大,枝叶皆如椿,五六月开白花,结实大如弹丸。实中一核,坚黑似肥皂荚之核,正圆如珠。十月采实,煮熟去核,捣和麦面或豆面作澡药。因其实如肥油而子圆如珠,故名。”皂荚、肥珠子各取一字,便是“肥皂”。肥皂还有个俗名,叫“胰子”,其实最初还真是动物胰脏制作的,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曾记载,把猪的胰腺的污血洗净,撕除脂肪后研磨成糊状,再加入豆粉、香料等,均匀地混合后,经过自然干燥便成可作洗涤用途的澡豆。
沐浴,人间喜乐事。“洗洗头,刮刮脸,虽倒霉,也不显。”就凭这一句,每天都要好好洗个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