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你选择了hard模式?
2017-05-17何永强
毕业季你选择了hard模式?
邹勤:动画导演、漫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市美术家协会漫画艺委会委员、上海电影家协会会员。曾执导的动画电影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漫画作品数次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
上海原韵法律服务中心主任 何永强:
据统计,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有114万人,到了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达到660万人,2016年更是一路涨到765万人。每一年的毕业季,都被冠于“史上最难毕业季”的称号。2017年招聘季已经吹响号角,预计本年度700多万大学毕业生,再加上出国留学回来以及没有找到工作的往届毕业生,将近有1000万大学生同时竞争。就业形势严峻,竞争激烈异常。
就业难,固然有客观大环境的影响。首先,近几年来,内外经济增速趋缓,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和结构的调整客观上会对劳动者就业结构产生影响,同时也会对就业总体规模产生挤压效应,对劳动者就业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次,社会对于毕业生学历层次的需求也越来越高。目前我国中高层次的人才严重短缺,社会对高层次的复合型、外向型和开拓型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呈现对人才结构的需求层次重心上移的趋势。在毕业生就业中研究生已越来越“抢手”,较多的高校、科研单位、大机关、大公司已经基本上以接收硕士生博士生为主,甚至连一些中小型单位都开始希望多接收研究生。
最近本市一高校的招聘信息就明明白白写到,应聘辅导员及管理、其他专技岗位(也就是后勤部门工作人员和一些院系的秘书)必须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这种社会现象致使现在不少用人单位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因而对毕业生的需求出现扭曲,人为地制造了就业难。
就业难的另一个原因,恐怕要从我们这些“天之骄子”的主观原因进行剖析了。
说“天之骄子”,那在20年前还可以这么称呼,但1999年开始的高校扩招,到现在春招秋招,满大街都是大学生,大学生不再是老早的“国宝”,摆正心态是现代大学生的首要任务。
大学生就业期望居高不下仍然是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主要难题,薪酬高不高、福利好不好、企业大不大、环境优不优,甚至离家近不近,都是毕业生们考虑的因素。但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一味求高薪求名企求舒适的心态势必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他们有时被戴上“眼高手低”的帽子。
不少用人单位已经开始对接收毕业生持“宁缺毋滥”的态度,除了学历之外,更看重他们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合作等综合素质。同时,大多数毕业生想留在大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工作,然而目前实际最需要毕业生的恰恰是边远地区,中小城市,艰苦行业的基层一线与中小型单位等,它们希望能接收到大学毕业生,但年年要人却年年要不到人——有多少毕业生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分配去的毕业生也容易流失,这叫“要不到、分不来、用不上、留不住”。
去年很火的一部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就很好地诠释了当代大学生缺乏的,也是最需要的东西——耐心与冷静。片中,文物修复大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耐得下性子”。他们对招收新人的要求就是要能够静下心来,坐得住,有耐心,要有择一业能终一生的精神。
事实上,根据不同的就业形势,国家每年都出台相应的就业政策和措施,为引导、协调、安排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形势下必然发生碰撞,对此专家认为,“就业压力加大,我国高等教育从国家整体需要看,我们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肯定不是多了。解决问题的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整体趋势,自觉调整就业期望,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认真做好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提高自我的社会适应能力,转变就业观念,才会让你在“史上最难毕业季”中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