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禅意景观的“色”与“空”
2017-05-17李鹏波
徐 双,李鹏波
(天津城建大学 建筑学院,天津 300384)
1 禅意景观的来源
“禅”发源于古印度的佛教文化,为印度佛教修身方法,实为“静虑”、“功德丛林”之意,即在一种身心安静的状态下进行思考的过程,最终体会到人生真理[1]。禅宗的核心思想为“教别外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2]。意指透过自身实践,从日常生活中直接掌握真理,最终达到真正认识自我。
自东汉随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本土道家与儒家思想互相影响,形成特有的“禅宗”,是中国化佛教的典型代表,对绘画、诗词、造园活动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禅意”成为造园者所追求的主题。唐代诗人王维,字摩诘,是集诗词、绘画、造园设计集大成者。苏轼评价其:“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由于禅宗渗透,其造园风格也有一定影响,如辋川别业的“清、空、淡、远”的园林空间意向,其舒展的空间形态、朴素的建筑风格、曲径通幽的景色等都体现着禅宗的特点[3]。
禅宗追求的是由人所观察到的物质,升华到一个禅的世界,即参悟的世界,由智慧衍生出一个大彻大悟的思维模式。这一参悟的世界在日本园林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正如铃木大拙所说:“禅造就了日本的性格,禅也表现了日本的性格”[4]。禅宗追求的以“色”与“空”构成禅境的二元,为审美特征的审美倾向,将观众的思维主体与自然山水的有机统一,从而升华出智慧的参悟。
日本的大仙院庭院所表现禅的哲学为,有石组的庭院为现实世界的“色”,无石的庭院为悟的世界的“空”。色空一体,就是这个世界。色与空的关系是无法分离的表里一体的[5]。
2 禅意景观的“色”
“色”,在佛教中指有形有相的存在,即外色“五根”,“五根”即眼、耳、鼻、舌、身。 加上“意”,即为佛教俗称的“六根”。与内色“五境”,“五境”即色、声、香、味、触,是“五根”所缘的内在之境。加上与“意”相对应的“法”,即为“六境”,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真实存在的物质世界[6]。
色在景观中可理解为“有”,即现实世界,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皆可成为“色”。“色”由自然营造或者人工雕琢,通过结合人类的智慧,达到一个物我相融的状态。如《园冶》中提到:“片山多致,寸石生情。”石头山水皆有气韵,观众可以透过景观看到自己内心情感,自然的境界与人的感情和谐统一,意境即可营造。
3 禅意景观的“空”
“空”,在佛教中的概念表现得则极为抽象。“空”,字面意思是简单的没有,但是内在确实形而上的“空相”。 即《心经》中所说的“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禅宗主张用空的思维面对世界的烦扰,体味质朴无为的人生境界从而达到一种恬淡随性的精神状态。
意境是园林的灵魂,是造园者追求的一种理想的审美境界,是造园者通过山水、植物、置石、建筑等所表达的一种情感。日本禅宗更注重心境,主张直视事物的本质,排除一切矫揉做作的修饰[7]。禅宗的空对于日本园林的影响是深刻的,无论是净土式庭院、枯山水还是茶庭、池泉回游式庭院,都多少的反映了禅宗空灵冥寂的特点。如枯山水,日本早期人民住在海岛上,追求的自然的心境从枯山水形式可见,在有限的面积中运用写意的手法,用白砂象征广阔的海面,用耙画出圈圈或者水平线,象征海浪,石块三五成组象征山峰,达到一种淡然空寂的境界。以简单的景物象征出诗意的画面,给人内心的震撼,这就是禅宗的空带给人们的感受。
图1 曲径通幽
图2 白沙铺地
4 禅意景观的营造
4.1 “色”的营造
禅意景观设计的第一个层次是“色”境,第二个层次是“空”境,禅意景观的“色”即现实世界中的设计,人们创造的一个物的景象,“空”即更高层次的精神世界,游览者由眼前的景象所联想到的悟的世界,由现实进入冥想是现代禅意景观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色”的设计必定不是照搬照抄,如现在各种各样的外国小镇充斥于各种城市中,一味的模仿所谓的巴洛克、洛可可风格的设计,作为一个城市的名片是不合适的。中国风的设计也不是放几个亭台楼阁就可以解决的,造园思想没有一个基本的思想,不可称之为禅意景观。
“色”的营造,主要由两方面元素组成,一是自然元素,二是人工元素。其中自然元素包括:植物、光影、风、水、石等。植物是重要的造园因子,用植物创造出有意韵的禅意环境,或一株成景,成为造园主景,如大仙坪庭中,一株茶树栽植中心,红色的花瓣落于白砂中,短暂和永恒形成对照[8];或多株成林,以深色冷色植物作为背景树,形成一个寂静的禅韵。巧妙运用光影元素,可以使作品拥有趣味和禅意,如安藤忠雄设计的“光之教堂”进入黑暗的教堂,可以看到光影交叠形成的十字架,给信徒一种接近光明的强烈的震撼。二是运用人工元素创造禅意,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灵魂在其中,例如:混凝土的品格是朴素,青石砖的感觉是淡雅,白灰墙面更是意蕴横生。运用简单的材料,营造一种情景交融、天人合一的景观。
4.2 “空”的感悟
通过打造禅意景观的“色”进而升华到领悟的“空”。禅境的设计应该注重心性,讲究意匠。通过运用最纯粹自然的材料,通过简洁明快的写意手法,使游人进入庭院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或悲春伤秋、或感慨物是人非、或产生人生顿悟。早期日本园林为不可游式,人们静静坐着观赏园林中的景观,属于参悟式的游览方式,需要一定安静的心性才能冥想,然后产生人生的顿悟。“空”是禅境的灵魂,通过眼前的景观,能让人产生冥想与领悟,这便是禅意的目的,从而达到一种“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精神境界。
5 发展和展望
禅境园林对于当今繁杂、漫无条理的景观设计来说尤为重要。将禅意注入景观设计中,对一草一木、一亭一廊、一山一水都有所斟酌,予以意境在其中,以最少的人工干预来实现意境的创造,保留场所的原真性。“色”与“空”对于禅境景观来说是尤为重要的,有具象的事物再到意向的过程,意境是景观核心,在设计中,应采用减法设计,仔细雕琢每个景物,使其简化但极富意韵。
[1]谢添宇.禅意空间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2.
[2]连洁.浅析禅宗对园林意境营造的影响[D].南昌大学,2012.
[3]李志红.王维辋川别业的园林意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112-115.
[4]铃木大拙.现代日本思想大系 [M],日本筑摩书房,1965:324 .
[5]C枡野俊明.日本造园心得[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4:39.
[6]黄雪.《红楼梦》的宗教精神[D].首都师范大学,2011.
[7]仲昱雯.禅学意境下的中国江南园林与日本枯山水庭院设计对比[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0,(05):131-133+196.
[8]云蕾,陈超.禅宗园林植物配置分析[J].现代农业科学,2009,(04):134-135+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