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睡得更香甜
2017-05-17周达君广州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文周达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让你睡得更香甜
文周达君 广州中医药大学 副教授
古人将睡眠称为“眠食”,睡觉既和吃饭一样是生活必需,也是健康的重要指标。曾国藩就有“养生之道,莫大于眠食”的名言,《黄帝内经》说“人卧血归于肝”,在春季应“夜卧早起”。现代研究也表明,睡眠对人类大脑和整个神经系统能进行有效的调节。
一提起失眠,大家可能都会对这个话题充满了亲切感。是的,失眠的人太多了。据世界卫生组织对14个国家15个基地的25916例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病人的调查结果表明,27%的人有睡眠问题。
睡眠是什么?睡眠是人们恢复精神与体力最重要的时间。如新出生的小儿,由于大脑尚未充分发育,需要大量的睡眠,其睡眠时间达到10小时/天~12小时/天。此后随年龄增长,睡眠时间逐渐缩短。成年后,人的正常睡眠时间为6小时/天~8小时/天。到了60岁以后,睡眠时间更缩短至5.5小时/天~7小时/天。当然,这里说的是平均值,不同的人,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是不同的。只要能够快速入寐,起床后精神体力良好,无起夜,醒后能够很快忘记梦境,都算是不错的睡眠。如果入睡困难、夜间易醒并再次入睡困难、次日早醒、醒后仍有体力不佳,就认为是失眠了。临床上就常把失眠分为三种类型:一过性失眠(时有时无)、短期失眠(持续1周~3周)和慢性失眠(持续3个月以上)。
作为一种疾病,失眠总是令人痛苦的。它导致人们注意力下降、体力不足、记忆力减退、情绪不佳。只有那些身体最为健康的人,才能拥有一份甜美的睡眠。
传统中医与现代医学面对睡眠有着不同的认知模式。
现代医学认为,人体有两套管理机制:一套属于兴奋型的,用于面对外部的世界;一套属于抑制型的,用于恢复自己的精神与体力。睡眠当然属于后一种情况。所以,当人失眠,只需加强抑制就行了。治疗时多使用各种镇静药,严重者则使用抗焦虑药。
中医对失眠问题的表述不过两种:一种是正虚,一种是邪实。名医张景岳就在《景岳全书》中写到:“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而这也正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技巧。
名医张景岳就在其︽景岳全书︾中写到: 不寐证:虽病有不一,然唯知邪正二字则尽之矣。』而这也正是中医治疗失眠的技巧。
关于正虚最常见的就是老人不寐。正常情况下,人老了之后,睡眠时间就会减少。《难经》就提出“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者,何也”这样的问题,大意是说老年人入睡难,年轻人不易醒。而回答则是,老年人营卫不和、气血失调、肌肉无力,所以睡眠时间少。而情志不畅、气郁化火、邪气有余也会导致失眠。所以,对中医来说,有效的保护自己的正气,祛除邪气才能拥有一个好的睡眠。
面对失眠,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笔者有以下几个建议。
1 要有好的睡眠环境
安全的环境能让人真正放松、好好休息。安全的因素包括:首先是没有噪音,过多的噪音会让人潜意识回到原始社会不安全的世界之中;其次是温暖的环境,周遭的温度不可太冷,也不可太热,太冷则血行周流迟滞,太热则阳气旺盛,都会导致营卫气血不和,从而影响睡眠;最后是柔软舒适的床铺,床铺太硬会影响气机的流畅,增加夜寐中自动翻身转侧的频率,从而影响睡眠。
2 适宜的药物调理体质
如果表现为睡眠轻浅、梦扰纷纷、体力下降、面色无华,多是气血不足所致失眠,可以试服归脾丸以益气养血。
如难以入寐、寐则易醒、烦躁易怒、两胁胀满,多是情志不畅所致失眠,可以试服逍遥丸以疏肝理气。若再加上口苦咽干、眼睛红赤等症,则有肝郁化火之象,可以用丹栀逍遥丸或加服小柴胡冲剂。
如夜尿频频、腰酸背痛、腿脚酸软、小便频频,则是肾气不足所致。需要服用六味地黄丸;如果伴有怕冷症状,就需服用金匮肾气丸了。
如有入寐困难、脘腹胀满、嗳腐吞酸,则是胃气不和。传统中医描述为“胃不和,则夜不安”。此时可服用保和丸或四磨汤来应对。另外,中药中如酸枣仁、夜交藤、柏子仁等也是常用来治疗失眠的药物。
3 进行穴位按摩
常用的穴位安眠方法可以用梳子梳刮头顶的百会穴,也可以点按双侧风池,都有改善大脑供血、调节神经的功效,可以起到助眠的作用。若气血不足,可以加取下肢的三阴交穴、足三里穴。若气机不畅,可以加取胸前的膻中穴及足部的太冲穴。若肾气不足,容易出现腰酸、小便清长、遗尿等,则加取足底的涌泉穴及内踝的太溪穴。以上穴位,以双手大拇指轻轻点按,局部感到酸胀为度,每穴3分钟~5分钟即可。
当然我们还有其他的方法,让自己获得一份好的睡眠。如:白天足够的体力运动,睡前20分钟的热水泡脚。以及近来兴起的“打坐”,都有助于人们获得好的睡眠。
总之,失眠的这件事可大可小。当人们出现了失眠的现象,就说明身体或精神上出现了不和谐的问题。这个时候,需要我们认真面对、处理问题、付出努力,才能找回健康。如果情况复杂,就要寻找专业医生来进入医疗模式来处理。如果一味依赖那些所谓的“助眠药”,或到处寻找偏方绝招,套用一句古语叫做“吾未见其利,先见其害矣”。
百会穴
风池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