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河南、安徽、山西3省14县(市)的调查
2017-05-17石兰月
石兰月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法律系,河南 郑州 450002)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基于河南、安徽、山西3省14县(市)的调查
石兰月
(河南财政金融学院 法律系,河南 郑州 450002)
通过多元Logit回归模型对我国中部3省14县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低,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群体间差异显著,教师年龄、性别、学历、学校性质以及学校位置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显著影响。为此,应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增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信息化设施、缩小城乡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差距,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素养。
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素养;教师专业化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我国政府亦将教育信息化摆在国家信息化的战略高度予以重视。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在于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近年,国家对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以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但实际上,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如何,影响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升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这些问题很值得深入研究。笔者对我国中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了调查,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试图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主要采取实证调查的研究范式。课题组于2015年10月至12月选取了我国中部地区的河南、安徽、山西3省14县(市)进行实地调研,为保证样本的差异性和代表性,课题组在每个省分别选取了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的县(市)进行调研,调研地点涵盖了城区、乡镇和农村,兼顾了不同类型的学校和教师。共发放教师问卷3000份,回收有效问卷286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5.3%。
调查数据表明,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有以下基本特征:(1)从人口学特征看,样本中男性占34.8%,平均年龄为39.15岁,平均教龄为18.06年。(2)从文化程度看,样本中教师学历以大专和本科为主,其中大专学历的占29.7%,本科学历的占63.7%。(3)从职称结构看,教师职称为小教高级和中教一级的占多数,其中小学高级教师占31.8%,中学一级教师占22.9%。(4)从职务类型看,样本中担任班主任的教师占43.9%,担任学校行政职务的占13.5%。(5)从教师类型看,样本中公办教师占90.1%,代课教师占5.4%,特岗教师占3.2%,支教教师占0.4%。(6)从有无正式编制看,样本中92.8%的教师有正式编制,7.1%的教师无正式编制。(7)从教师分布情况看,样本中大多数教师在完全小学或初中工作,在完全小学的占46.9%,在初中的占27.1%;样本中教师属于农村学校的占12.1%,乡镇学校的占31.8%,城区学校的占55.9%;样本中教师属于平原地区的占46.3%,丘陵地区的占17.7%,山区学校的占32.6%;样本中教师属于寄宿制学校的占30.1%,非寄宿制学校的占69.5%,如表1所示。
表1 中部地区基础教育学校教师样本特征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调查
(一)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低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合理运用体现着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而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则反映着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调查发现,中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较低,尤其是农村学校的使用频率更低,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表2显示,在2860个教师样本(除去60个缺失值)中,每次都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教师的比例为8.0%,经常使用的比例为48.0%,偶尔使用的比例为36.0%。值得注意的是,有224名教师(比例为8.0%)从来都不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偶尔使用和从来不用多媒体设备的教师占总体样本的44.0%,这是造成教育资源低效的关键因素。
表2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频率情况
(二)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薄弱
当前中部地区基础教育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难以有效地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统计显示,有25.3%的教师能够充分利用课件授课,有33.3%的教师偶尔使用课件,有41.3%的教师较少使用课件。深度访谈发现,多数教师要么缺乏使用意识,要么不会使用,不想使用,仅囿于黑板、粉笔等传统教学手段。这充分说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的意识[1]。
(三)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群体间差异显著
从性别、年龄、学历、学校位置等属性看,不同群体教师之间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距。
从性别看,男女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异。从来不用和偶尔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女教师比例为39.9%,低于男教师的47.5%;但经常使用和每次都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的女教师比例为60%,男教师的比例为52%。相对而言,女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较高。
从年龄看,不同年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异。调查显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年龄组的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分别为61.2%、53.8%、50.8%、25%,以上信息表明,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随年龄增长而下降。
从学历看,不同学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异。初中及以下、高中、大专、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偶尔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分别是50%、47.7%、45.8%、34.4%、21.8%,但他们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分别为30%、32.4%、39.1%、55%、59.3%,由此可见,教师信息技术素养随学历提升而增强。
从学校性质看,不同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异。统计表明,教学点教师经常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为33.3%,完全小学教师的比例为40.5%,初中教师的比例为47.6%,九年一贯制学校教师的比例为45.9%,完全中学教师的比例为60.8%,可以发现,级段越高的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也越高。
从学校位置看,城乡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较大差异。城区学校教师从来不用和偶尔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的比例为33.2%,乡村学校教师的比例为55.5%;城区学校教师经常使用和每次都用的比例为66.7%,而乡村学校教师的比例仅为44.6%。由此可见,城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更高。
三、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一)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多元回归结果
本文将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作为因变量,具体操作化为“多媒体教学的使用频率”,设有三个选项,即“从来不用”“偶尔使用”和“经常使用”,相应地,因变量也分为三个类别:“1”表示“从来不用”,“2”表示“偶尔使用”,“3”表示“经常使用”。
进一步运用SPSS20.0软件对影响基础教育教师信息技术素养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t回归分析,模型参数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二)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分析结论
通过对中部地区教师信息技术素养进行回归分析,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表3 Logit回归模型估计结果
第一,信息化教育资源配置比较完善,但中部地区中小学教师对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频率较低,农村学校教师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频率更低,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
第二,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强,教师对信息技术改进课堂教学的作用理解不到位,缺乏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进行深度结合的能力,不具有主动探索和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意识,信息技术素养亟待提高。
第三,在教师个体特征中,年龄和性别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显著影响,职称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影响不显著,学历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一定影响,但在不同学历教师群体之间有显著差异。
第四,学校性质与学校位置对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有显著影响。就学校性质而言,非完全小学与完全中学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差异显著,其他性质学校与完全中学之间差异不显著;就学校位置看,农村学校教师与城区学校教师信息技术素养存在显著差异。
四、政策建议
(一)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使用效率,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近年,随着教育信息化快速推进,我国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多媒体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但调查结果表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大多数教师仍旧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很少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农村学校表现尤为明显,有的学校配置初期使用几次就将其“束之高阁”,这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是部分教师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无法操作多媒体教学设备,还有部分教师认识存在问题,认为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未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倒不如采用传统教学方式。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强调以信息技术为环境、手段、途径、方式和方法,促使作为专业人员的教师在专业知识、教学技能、职业态度等方面不断完善[2]。为此,我们建议,在多媒体配备比较完善的学校,应该重点强化教师多媒体教学意识,督促教师多使用多媒体开展教学活动。另外,对于信息技术水平较低的教师应提高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
(二)增强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意识,不断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结合
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高,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的促进作用,主动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的意识不强,另一方面是相当一部分中老年教师不具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笔者认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从以下三点入手:一是从教师源头上解决问题,扩大高等院校教育技术专业招生,尤其是加大地方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规模,为地方中小学培养所需专业教师;二是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相关学科的支持力度,优化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计划和课程体系,培养师范类专业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使其具备从事中小学教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三是促进区域内信息技术教师流动。针对当前中部地区农村中小学紧缺信息技术教师的现状,可通过“联校走教”方式发挥乡镇学校信息技术教师的带动作用。
(三)进一步完善中小学信息化设施,缩小城乡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差距
研究表明,虽然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中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数字化教育资源在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依然突出。在多媒体教学资源配置上,应切实落实“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将教育信息化建设作为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纳入“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实施重点,加强农村不完全中小学信息化教学资源配置,充分发挥地方政府在城乡和校际之间信息化建设的协调作用。同时,要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农村薄弱地区学校数字化教育资源需求,减少传统电化教学设备购置,加大现代数字化资源配置,逐步缩小城乡和校际之间数字化教育资源差距。
[1]张定强,陈国蕤.中学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于教学决策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9):107—111.
[2]秦丹,武丽志.信息化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研究:基于技术应用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13,38(5):54—59.
编辑 张志强
张慧敏
G40
:A
:1007-905X(2017)03-0119-04
2016-11-13
河南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6zd101)
石兰月,女,河南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教育管理及教育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