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研究塑造
2017-05-17焦然
焦然
当前,有些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有这样感叹:认为听障学生越来越难管理,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认识与行为脱节,生活上贪图享受,行为自私,甚至出现小偷小摸的不良现象,走上社会后,还有违法犯罪行为。这些情况,反映出聋校的德育工作存在一些问题。根据听障学生的特点,分析听障学生的品德行为,研究德育方法,促使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塑造听障学生完整而健全的人格。
一、听障学生个性特点与行为习惯的养成
听障学生由于生理上的缺陷,从小就处在一个没有语言刺激的寂静世界里,获取的信息很少,语言的形成与发展受到制约,思维与认知能力也受到影响。首先,不少听障学生有孤僻、固执、自私等毛病,这些问题可以随着缺陷的补偿和语言的发展逐步得到解决;其次,听障学生听不见,就容易主观、片面、多疑,他们接受外来信息较少,社会经验少,分辨是非能力差,易跟随别人的意志而转移。这些都将影响到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养成良好日常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我国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所谓能力,不是一会儿就能从无到有的,能力要在习惯中才能养成。”这就是说只有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有了能力。可见,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形成品德、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中占着多么重要的地位。行为习惯要从小抓起,习惯好是身体好、学习好、思想好的基础。这对于双耳失聪的听障学生来说也同样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听障学生语言发展受影响,听觉受到了严重的损害。成年后,他们最终要走向社会、参与社会生活、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贡献者,而他们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所养成的行为习惯将直接影响到将来。
三、培养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一)传授正确的行为规范知识
听障学生因受生理的影响,掌握知识主要是通过视觉来完成的。在教学过程中我常常采用多媒体,通过图片、行为演示、实地观察等直观形象的方法,将书本上的道德知识转化为活生生的教育实践活动。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听障学生的视觉优势,有助于他们深入领会道德知识的含义,富于动感,又有趣味性,让他们在具体情景中掌握知识、形成概念。
(二)重视实践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信念。
听障学生掌握了正确的行为规范知识后,就要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使学到的知识逐渐稳定,并能自觉地用这些知识去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形成信念。
班主任批评做错事的学生时都有这样的体会:学生只知道这种行为好或不好,而说不出错的理由。殊不知这都是因听障学生生活经验贫乏,对所发生的事情只能进行表面的评价。因而,我做个“多心人”,平时特别留心学生的行为,把有代表性的事情編成小故事带进课堂,让学生结合学校的相关规定,在班主任的指导下使学生明辨是非。
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有了正确的行为规范认识之后,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行为。要使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经常化、自动化,就要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作为班主任必须做到“爱心、细心、恒心”。
爱心:对待每位学生都一样,不要有歧视的色彩在里面。
细心:教育要深入细致,针对不同的学生制定出不同的学习、训练计划,即掌握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出不同的训练方案。因事而练,即就事论事,学会仔细观察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小事,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有效地进行行为规范的训练。
恒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是行为规范训练过程中最重要的。行为习惯的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通过长期的、不懈的努力才有可能实现。加强平时的训练非常重要,一遍不行,两遍,两遍不行,就来第三遍,直到达到要求为止。如毛毛同学刚来我班时,上课纪律差,于是我一次又一次地教育他,指导他,使他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生活。
五、强化养成教育
在聋校的德育工作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当我们自认为已采取了非常正确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且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后,听障学生的德育状况仍得不到根本的好转,为此,应分析听障学生错误产生的原因:一方面,听障学生的思想意识。学校教育虽然是德育的主渠道,但社会上一些不良因素的干扰,听障学生无法避免。我们只能通过成功的教育活动,引导听障学生择善而从,通过健康人格的塑造,引导他们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听障学生的不良言行往往是始于偶然,只是他们的不良言行开始未能及时得到纠正,这样,经过反复多次后,使听障学生的个人欲望和行动之间建立起稳固的精神联系,其错误言行就极难改正,这是听障学生形成不良道德行为和习惯的关键所在。
总之,班主任所从事的职业是教育人、塑造人的事业,对特殊教育班主任而言,培养残疾学生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是一项烦琐而又细致的工作。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是聋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选择适当的教育、训练方法,才有可能收到满意的教育效果。只要我们采用科学的方法,持之以恒地开展德育工作,怀着“一切为了听障学生,为了听障学生的一切”的态度,奉献出自己特殊的爱,就一定能培养起听障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塑造出听障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